1、第10课 苏武传一、读准字音栘中(y)厩监(ji)数通使(shu)且鞮侯(j d) 单于(chn) 丈人行(hng)缑王(gu) 昆邪王(hn y)浞野侯(zhu)阏氏(yn zh) 左伊秩訾(z) 煴火(yn)北阙(qu) 啮雪(ni) 旃毛(zhn)牧羝(d) 廪食(ln) 节旄(mo)棫阳宫(y) 斧钺(yu) 汤镬(hu)喟然(ku)二、辨识通假(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5)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告别)(6)前以降及物故(“以”同“
2、已”)三、一词多义(1)会 (2)当 (3)使 (4)及 (5)始 (6)发 (7)因 (8)以 四、词类活用(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7)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8)因泣下沾衿(动词作名词,眼泪)(9)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10)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争斗)(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
3、动用法,使回去)(13)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14)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15)何久自苦如此(使动用法,使受苦)(16)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认为豪壮)(17)诚甘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2)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连词,因为这个,所以。(3)武等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形容词,诚实,不虚假;副词,的确;副词,其实。(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指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5)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6)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不
4、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7)且陛下春秋高古义:指年龄。今义:春季和秋季。六、文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译文: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2)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译文:要见你干什么?(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译文: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4)见犯乃死。(被动句)译文:被侮辱后才死。(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译
5、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8)覆武其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文: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9)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译文: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10)匈奴以为神。(省略句)译文:匈奴把他当作神人。(11)使牧羝。(省略句)译文:让他放牧公羊。(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动句)译文: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七、文白对译任用。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苏武的父亲苏建曾为代郡太守,以功封平陵侯,所以苏武享有这种待遇。兄弟并为郎: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兄弟,指苏武的哥哥苏嘉和弟弟苏贤。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稍:渐渐。栘(
6、y)中:厩名。连伐胡:接行:辈。嘉其义: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中郎将:官名。持节:手拿旄节。节,旄节,使者所持的一种信物。赂:赠送礼物。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募士斥候:招募士卒和侦事:审理这个案件。恐前语发: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漏。见犯乃死: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见,表示被动,相何以过陵:(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春秋高:年纪老。春秋,指年龄。法令亡常:法令没有定规。谁为: 资料链接断代史的创始人班固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
7、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班固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不断南下。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直到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
8、9年),匈奴力量减弱,才解除了汉朝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互派使者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苏武传就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前后被扣留的主要情况。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29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
9、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文本鉴赏本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威逼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颂扬了苏武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_答案卫律劝降李陵劝降匈汉和亲任务一理解文章的内容1文中写了张胜请降的情节,这样写有何用意?_答案从文中看,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如何理解苏武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_答案苏武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
10、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张胜等不要贪生怕死。后文的“引佩刀自刺”,大大增加了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单于的尊敬。3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_答案不会。引刀自决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4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_答案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
11、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气节。任务二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5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_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信念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6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都起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做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_答案其他人物苏武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
12、叛变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光明磊落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任务三 合作探究7真正的忠诚就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_答案(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
13、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生动的细节描写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
14、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的爱国情操。2写法指导细节描写“三入手”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在文章中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2)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
15、字传神。(3)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3迁移运用请以“红叶飘零”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具体细致地描绘红叶飘零的过程,不少于80个字。_答案(示例)深秋时节,层林尽染。一枚红叶从树梢向树根探下了身子,悄然下落。她想,冷风萧瑟,我们的母亲树根,该多么需要我们这些子女来呵护啊!红叶优美地舒展着身姿,飘过一根根树枝,向姐妹们发出真诚的呼吁,于是,一片片红叶,翻转飘零,纷纷聚拢在母亲的脚下。素材采撷一1素材积累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
16、屈节辱命。在受审时,他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面对卫律的威胁利诱,他先是岿然不动,后来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始终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苏武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在大汉的史书上书写下了不屈的坚贞文字。【应用角度】“信念”“忠诚”“气节”等。2素材应用20世纪40年代,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巴金写道:“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这盏灯,就是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历尽劫难的巴金曾写道:“我不是战士,我能活到今天,并非我的勇敢,只是我相信一个真理:任何梦都是
17、会醒的。”噩梦醒来是早晨。苏武终不辱使命光荣归汉,巴金老人则等来了祖国的春天。哲人说,人生如同登山,只要有信念之灯,就不会被困在山脚下。 积文化常识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2单于出猎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3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
18、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4匈奴与汉和亲和亲:是指两汉为缓和汉与匈奴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诵国学经典先贤语录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明理知义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车,如何能走呢?”成长启示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把个人信用看作为人立世的关键点,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只有有了诚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否则就会寸步难行。信,更是一种价值理念,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一国对外要维护信用,对内也要建立信誉,面对国家民众才能形成政府公信力。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