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1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重点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学习过程文学常识一、作者
2、档案【简历】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作品】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评价】 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
3、共同伤痛。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
4、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基础梳理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坍圮(tn)(p)(2)亘古(n)(3)截瘫(tn) (4)窸窸窣窣(x)(s)(5)颓墙(tu) (6)窥看(ku)(7)荒芜(w) (8)猝然(c)(9)蝉蜕(tu) (10)剥蚀(sh)(11)炫耀(xun) (12)焦灼(zhu)(二)多音字(1)闷 (2)稍(3)捋 (4)稽(5)宿二、辨识字形(1) (2)(3) (4)三、积累词语1失魂
5、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四、辨析词义1荒芜 荒僻课本原句“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巧辨巧析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荒僻”指荒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2.以致 以至课本原句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
6、了一点形象。巧辨巧析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至”,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答:明确母亲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答: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7、”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答: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4行文图解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答:明确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
8、。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答: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是在颓废、迷惘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3作者在第五段中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答:明确“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4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
9、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明确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对生与死有了答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5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明确景物特点作用第三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
10、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片刻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第七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充满生命的激情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6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答:明确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
11、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7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明确“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8课文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2、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答:明确不是,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残废了双腿的人,像一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甚至想到自杀,在走投无路、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
13、迪?我的理解(观点一)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照。长期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奔波在名利仕途上,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心灵之窗沾满灰尘的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真实,变得有价值。(观点二)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史铁生在古园里不仅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安排,人的命运同样也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 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中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的心灵宁静的慰藉。这
14、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会找到自我。自我检测一、语言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B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C能像城里人一样看病报销曾是几亿农民的梦想,是亘古不变的新鲜事。如今实行“新农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D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2下
15、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蜂窝”。D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
16、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史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而后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动。ABC D4阅读下面的文段,在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句通畅。(5分)21岁瘫痪,30岁患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59年的人生历程
17、中,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_。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_。5古今中外,有很多像霍金一样的人,他们勇于克服巨大的困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人物中选出两个进行仿写。(5分)示例:霍金勇于同病魔抗争,用生命的顽强书写了科学史的奇迹。备选人物:伽利略海伦凯勒史铁生答: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图片的内涵。(不少于45个字)(6分)答:二、阅读提升(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8、,完成后面79题。故乡的胡同史铁生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儿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了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
19、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
20、也消失或改作他用。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后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母亲对未来的祈祷
21、,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
22、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B第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D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8请分析第段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9阅读第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
23、的胡同”有什么关系。(6分)答:参考答案1.解析:选B。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地”。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2.解析:选C。A项,主语残缺,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B项,语序不当,“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与“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应互换位置。D项,结构混乱,“据”和“显示”保留其一。3.解析:选C。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其他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故在最前面。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三句联系
24、较为紧密,总体上是说史铁生的作品对“我”的影响,故在后面。是说史铁生的创作。是说他创作的艰辛,“文章”与“一个个字”相照应。是对史铁生用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4.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填写第处时,可根据其在文段中的位置,确定其所起的作用,即承上启下。前面的句子写史铁生身患重病,后面的句子写他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故第处应先用一个转折词表转折,再重点写史铁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第处在文段末,应为总结句,填写时应特别注意第处前的背景句,根据背景句可知,应重点填写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的影响。答案: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他为我们树起了难以逾越的
25、精神标杆5.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抓住备选人物的事迹和形象特点,仿照示例的结构进行仿写。同时,注意仿写的句子的情感倾向要与示例保持一致。 答案:(示例)(1)伽利略勇于冲破重重阻挠,用斜塔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2)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用心血在寂静的世界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杰作。(3)史铁生在轮椅上思考,用笔在文学的世界里勾画出人生的美丽。(任选两句即可)6.答案: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他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7.解析:选A。B项,这句话主要表明作者身残之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人生的无常和偶然。C项,作者对胡同含着
26、爱恋之情,没有抱怨之意。D项,第一段与下文构成的是并列关系。8.答案:(1)含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的胡同多了,视野开阔了;同时,胡同在“我”眼中不断蔓延扩展,也证明着“我”在胡同中慢慢长大。所以也可以说“可能是一回事”。(2)作用:承上启下,将作者回忆的几个生活场景连缀成一个整体,以突出胡同在“我”成长中的作用。9.答案:(1)作者的人生故事都以“胡同”为背景,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生活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2)胡同引发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意味着命运的坎坷不平。7.15.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
27、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浓郁情感。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
28、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教学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
29、亲情观。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散文,掌握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但本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我与地坛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30、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
31、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1)我家与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
32、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
33、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与文中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的描写比较语言的异同。提示:均比较细腻,本文更深沉绵密。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
34、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7.景物描写的作用(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 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8.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
35、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9. 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送我上地坛 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在家担忧我 坐卧难安 坚忍的意志到地坛找我 悄悄缓缓 毫不张扬的爱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生存的意义、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10.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
36、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物是人非 11.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四、课堂讨论自选一个话题1.我们的生命完美无缺吗?我们应该怎样活着?2.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设计的话题均能和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有
37、话可说;允许自选话题,又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爱好与偏向,在说话训练中体现教学民主思想;而口语交际训练更是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感悟进行内化与升华,在口语能力训练中体现人文的关怀。五、课堂总结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结束语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
38、,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略)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
39、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贝多芬名言命运交响曲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
40、:“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
41、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