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内容 一、常见问法 1.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诗中的“”词语或“”句子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3.这首诗描绘了哪些场景? 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阙、下阙的内容。 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解题技巧 所谓理解诗歌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读懂诗歌,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大体意思,知道诗词写了什么。同时,要能筛选出诗词中的有效信息,并能体味关键诗句的含意及思想情感。 理解诗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有的标题交代
2、了事件,如赵师秀的约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交代了时间或季节,如杜甫的春望;有的交代了描写对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天净沙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等,题目就是作者写作的对象;有的交代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标题还暗示了诗歌的类别。如送友人 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则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 因此读诗首先要从关注标题开始,很多时候,抓住标题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我们准确而快速地把握诗歌内容,明确诗歌写作的中心。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考查“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
3、要理解其思想内容, 难得其要领, 而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 “观书” 与 “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思想个性等也 有利于我们提炼诗词的基本内容。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要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因为许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在理
4、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诗时,如果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就白居易“二十三年折太多”的话题,向老朋友予以酬答,并且抒写自己长期远贬异地的悲愤不平的心情,那么,你便知道这两句诗其实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总结概括重要作家的基本诗作风格。一些重要的作家,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诵读、 感悟, 整理概括出他们基本的作品风格。 如陶渊明的 “似淡而实美,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李白的豪迈奔放,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浅显, 苏轼的雄健壮美, 王维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等,这有助于帮助我们迅速、及时地对诗歌的内容做出准确的理解。尤其是在考
5、试中, 要求鉴赏的一般是能代表该诗人的基本风格的作品。 如考查 “陆游的 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3.关注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内容。比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赞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
6、功立业的愿望。 4.分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要领,扫清诗词阅读中的障碍,断不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捕捉情感了。如过故人庄,“过”是“拜访”的意思,而不是“经过”的意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把”用作动词,端着、拿着酒杯, “话”是动词,谈论, “桑麻”本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实指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就”作动词,靠近,指观赏。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5.借助小序和注释 诗歌中的小序通常可以补题之不足, 交代作词时间、 地点、 事件及原因等
7、, 对作品起训释、补充作用。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作者 简介,或写作时代,或语句、词语的注释等。这些资料往往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诗意。 关注注释和小序, 对我们的理解诗词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即交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及目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手足情深的主题很有帮助。 6.关注诗眼 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即表露情感、言志的词句,抒情和议论的词句。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
8、键词、句中。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悲”字,它决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所以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诗人思乡的悲情和羁旅的愁情。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抓住这些句子,
9、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7.了解典故 诗人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等。比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句的含义是什么?要回答此题,就必须了解诗句中所用的典故。此句化用汉文帝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的实际意思是: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三、典型例题 【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张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
10、史之乱之后。 题目:首句的“草萋萋”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解题指导】借助提供的小注,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之后,由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可以想象得到这里的“草萋萋”一定不是写春天到来后草木茂盛,而是体现了战争过后的萧条景象。 【参考答案】 写出了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茂盛野草的景象。 【典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题目: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的氛围。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
11、的理解分析。 开头两句是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这句诗中的意象有“缺月(残缺之月)”“疏桐(稀疏的桐树)”“漏断(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指深夜)”,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参考答案】漏断 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典例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解题指导】辛弃疾
12、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以豪放为主,内容大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再联系历史知识就不难看出作者“驱除鞑虏”的宏愿和爱国的情感。 【答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解题指导】综观全词,上阕写梦中情景,下阕紧承上文描绘战事。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是作者的生活体验,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体现。 【答案】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3.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
13、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几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解题指导】采用排除法进行逐项排查,不难发现最后一项中并不都是历史典故。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在民间口头流传。 【答案】 D 四、对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14、,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题目: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 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初秋时节”错, “清秋”应是深秋时节。 (二)阅读下面这
15、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题目:上阙描写_(季节)的景色,表现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_。 【参考答案】春天或春季 兰芽、子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上阕描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从山下短浸溪的“兰芽”和潇潇暮雨中的“子规”啼鸣可知,上阕写的是作者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优雅景致。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16、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题目: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阙、下阙的内容。 【参考答案】上阙: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阙:写报国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场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山行农家、到达农家、参观焙茶、晒谷四个场景。时间顺序。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题目:请选出对
17、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去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愉悦的心情。 C.颈联“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D.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参考答案】B。 【解析】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题目:诗歌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18、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题目: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_、_、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_的景色。 【参考答案】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19、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八百里分麾下炙( ) 沙场秋点兵( ) 【答案】切碎的熟肉 战场 2.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题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