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一、常见问法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二、解题技巧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它们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手段。 分析技巧手法,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首诗可以综合用几种表现手法,如小中见大、 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
2、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宣染、烘托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换言之, 渲染用于艺术创作, 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3、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四句通过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情景,充分渲染了花府一家老小迎接木兰还家的热闹气氛。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可以用人来烘托人,也可以用物来烘托物。通 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
4、特征。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正衬即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又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作者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 反衬是用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5、 使事物的特点更突出。 如杜甫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 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 如李白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夸张手法极写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抑郁苦闷的情绪。 2.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句将“雪”和“梅”作对比,突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表明万物各有千秋的特点。
6、3.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 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
7、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面上赞美石灰的坚韧品性,如果联想到于谦清正为官、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 一生,就能感受到这石灰分明象征着诗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人格,诗人正是托石灰这种物来言自己的高尚情操的。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内涵深广。 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 表现某种概念、 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
8、,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6.用典: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 7.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9、,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以动显静。 8.动静结合:指描写景物时既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9.虚实结合: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
10、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中心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的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
11、象和空灵的境界。包括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常被用于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 已逝之景或境。 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但现时不在眼前的景象。 李煜 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设想之境。 同一时间但非亲眼所见之境或还没发生的未来之境。 如柳永 雨霖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2、” ; 雨霖铃中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的中心。 苏轼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 属
13、于实写, 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 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10.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 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如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写人生的荣辱成败之感,主要情思仍在抒壮志难酬、恢复大业未成的哀伤。全篇共十句,前九句都是写杀敌报国、恢复山河、建立
14、功名的惊人壮业的,这是扬;仅末尾,“可怜白发生”一句点题,这是抑,透过这一句,表明前九句所写的都只是虚幻的梦想,末尾一句压倒了前面九句,具有十分感人的力量。 11.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
15、“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 “万” ,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 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12.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 13.起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写“雎鸠”,目的是要引
16、出男主人公眼中的“淑女”。 14.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15.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 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
17、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16.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 等 9 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 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答题步骤: 1.(明技巧)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说效果)点出该表现手法怎样
18、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典型例题 【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的情绪。但诗的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欢乐的气氛呢? 【解题指导】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辨识及理解能力。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但依题意不难看出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然后结合反衬手法的作用来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诗的开头极力渲染欢乐的气氛,这里运用
19、了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更加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深。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诗人这样写想表达怎样的意思? 【解题指导】“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否写实应该结合诗的内容来辨识思考,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则要结合诗的中心来回答。 【参考答案】不是写实,这是诗人在饯别的酒席上心里极度苦闷之时的想象,是虚写。诗人这样写,是比喻世路艰难,前途渺茫。 3.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两个典故旨在表达诗人怎样的理想? 【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典故作用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查出典故的出处,明白典故的本来意思,然后结合诗人生平及历史时代背景找出典故与诗词内容的关联点, 体察诗人运
20、用典故的意图。 【参考答案】诗中的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重新得到重用和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典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11遂至旦12,寂寞将何言13。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觉(ju):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临:面对。西园:诗人住处西面的菜圃。东岭:住处东面的山岭。冷(ln)泠:形容声音清越。逾:更加。时一喧:不时叫一声。倚:斜靠着。11楹(yn):房屋的柱子。12旦:天明、天亮。13言:说。 题
21、目: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解题指导】一个“逾”字,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反衬出夜的静谧。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被贬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静,突显了自己孤独愁苦的心情。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及所处环境的清幽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谪居偏远之地时的孤独愁苦之情。 【典例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
22、草虫鸣。 【注】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偏知:才知。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题目: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解题指导】“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要明确两首诗最后两句中,“动”体现在哪里, 衬托了什么“静”。 月夜中的“动”主要体现在“虫声新透绿窗纱”,尤其是“透”字写出了声音的动态,虫微弱的声音能穿过窗纱进入屋内,足见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在睡眼蒙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其“动”主要体现在“稻田深处草虫鸣”,虫声能穿过一片稻田传入耳中,从而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参考答案】 月夜 通过描写虫声初起, 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 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眼蒙胧
23、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典例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蛱(ji)蝶:蝴蝶。 题目: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衬托手法是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范诗“无人过”“蜻蜓蛱蝶飞”形成对立条件,初夏正是农
24、忙时节,四顾无人,可见农事繁忙;高诗中“花落尽”与“蝶来多”形成对比,可见蜂蝶都来到了菜畦,让人立即联想到菜花的繁盛。 解题时,先通读两首诗,把握诗歌大意和主旨。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是范成大所写的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夏日部分。这部分共十二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之一。全诗四句,勾画出优美的乡村初夏图。春暮西园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接着围绕题干中指明的“衬托手法”展开分析。范诗“日长篱落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 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
25、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高诗“知是人家花落尽”, “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知”字表明“花落尽” 是作者的推测, 为虚写。 末句 “菜畦今日蝶来多” 暗点西园, 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是衬托园子的生机和盎然情趣。 【参考答案】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典例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题
26、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 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 , 其中 “我言”二字直抒胸臆,态度鲜明。作者逢秋不言“悲寂寥”,却豪言“秋日胜春朝”,对比明显,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豁达。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典例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
27、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此前诗人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题目: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诗歌的后两句是说,在春风轻拂之下,娇媚的北陂杏花不堪吹折,调谢了,零落了,但纵使这样,也胜过开放于车 水马龙的南陌边上,落下后便被碾得粉身碎骨的南陌杏花。这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对比启人深思: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流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
28、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便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参考答案】对比。将北陂杏花与南陌杏花进行对比,突出了北陂杏花高洁的品质,借此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仍不失高远之志,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典例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题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诗
29、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通读全诗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中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而是句句写景,但在景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凄凉寂寞之情。 也就是说诗人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入到了景色的描写之中,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使全诗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参考答案】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表面上看句句写景,实质上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却跃然纸上。全诗抒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典例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题目:三、四句诗用
30、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解题指导】写对方到达之后的情形,月下孤寂,听清猿哀鸣,愁绪难遣。这都是想象之境,是虚写,与前两句的实写相映衬,虚实相生,把深深的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的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四、对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题目:诗歌第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
31、的手法,即用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解析】“自古”句表明其他诗人“逢秋”便生发出“悲寂寥”的情怀;“我言”句话锋一转,落到自身看法上,把古人“悲寂寥”的情怀和自己歌咏秋天的情怀做了对比。“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认为秋天胜过春天,且三、四两句中所写的秋天景物,给人一种旷达诗意、直冲云天的积极向上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题目: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
32、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前两句直接叙述激战场面,这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宣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梦里人”联系起来。“可怜”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 “犹是” 句荡开一笔, 另辟新境, 写妻子在梦境之中盼丈夫早日归来团聚。“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 荣枯迥异, 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 “可怜” , 一个 “犹是” ,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
33、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_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_等词暗写山野的静。 【参考答案】幽;霜落、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山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地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目:请你说说“中庭地白
34、树栖鸦”这句是如何虚实结合的。 【参考答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 “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目:请你说说这首诗是如何虚实结合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
35、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六)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目: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纯用名词(意象)组合,形成典型的环境(意境)。 烘托手法的运用,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来衬托游子凄楚、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36、,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题目:在这首词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诗人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 运用了 “亲射虎, 看孙郎” “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三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
37、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引用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题目: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
38、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题目: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讽刺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39、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外放江西任职之时。 题目:颈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颈联运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 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故乡远在千里之外, 只能梦中相见, 而梦醒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及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 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 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愁思哀怨, 亦虚亦实, 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让人读来荡气回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及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常见的表现手
40、法主要有渲染、象征、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而就本诗颈联来说,“远梦归侵晓”是虚,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家书到隔年”是实,实写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即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写梦回故乡,实写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如此共同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重。 题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品析本词。 【参考答案】虚写:上片回忆少年歌楼
41、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愉的画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萧瑟的漂泊落寞的场景。实写:下片实写而今暮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虚实结合,感怀已逝岁月,感叹目前境况,感慨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何谓虚实结合。凡记述、描写具体存在的事物、景物的文字,都是实写;凡描写想象中的情景、事物的,都是虚写。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最后,从这一角度入手,品析该诗词虚实结合的妙处。“红烛昏罗帐”描写出词人想象的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至极的气氛,写尽温馨、缠绵的情怀;壮年听雨用“江阔”“云低”
42、“断雁”“西风”渲染萧瑟意象。词人想象中的这些景物主要用以渲染气氛,不是在于描写景物本身,是虚写。在僧庐下听雨是词人当时的真实处境,是实写。词人感怀已逝的岁月是虚写,写眼前的生存状态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 了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目:请简要分析观沧海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运用想象、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