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8 ,大小:1.37MB ,
资源ID:230597      下载积分:2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305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新改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为本站会员(蒙蒙d****课堂)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新改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 新新苏教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精品教案 精品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全册全册 原创:蒙蒙 de 雨科学课堂 新新苏教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三年级上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案 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压缩空气有弹性。 2.科学探究: 会用实验证实空气占据空间和发现压缩空气有弹性;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科学态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探究意识;愿意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

2、环境:感受压缩空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气球 2X6=12 个,饮料瓶 12 个(6 个完好,6 个有洞的),透明塑料杯、纸巾、水槽、注射器 24 个、实验记录单 6 份、毛巾。 演示实验材料:一盒粉笔、一杯水,气球 2 个,饮料瓶 2 个,1 套“流不下去的水装置” (小口瓶、烧杯、漏斗、橡皮泥)。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聚焦话题) 1视频欣赏乌鸦喝水的动画片。 2设问: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3生: (乌鸦衔来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面不断上升,于是它就喝到了水。因为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常言道: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本书的起始单元的第一课,一作为一本书的起始单元的第一课,一 定要采用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活动激发兴趣,聚焦话题。采用看动画片的形式一下子

4、把孩子定要采用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活动激发兴趣,聚焦话题。采用看动画片的形式一下子把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孩子首先明白什么叫占据空间?的好奇心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孩子首先明白什么叫占据空间?学生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对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4师举例:(展示图片)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生举例: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等。 师:这是一满杯水,水占据杯子的空间。 随后师去倒掉水,问:现在杯中有什么?(空气,也就是说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5设问:空气,它是否像水、石子那样占据空间呢?

5、 生预测。师板书课题。 二、初步探究:二、初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同学们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验证一下吗?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讨论出一种办法来证明。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下教材,也可以举手示意邀请老师一起参加你们的设计。 (将问题留给学生交流,给出时间,从交流中引发问题。) 2初步验证:“大力士”都吹不大的小气球。 事先准备:取两个相同的气球,其中一个气球放入装有水的瓶中,用球嘴套住瓶口。挑一名瘦弱的女生吹气球;挑一名身体高大强壮的男生用力吹瓶中的气球。其他生观察并思考。瘪瘪的气球为什么在小女孩的手中变大了呢?为什么瘦弱的小女孩都能将气球吹得

6、大大的,“大力士”却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呢? 生解释:水占据了空间。 过渡:倒掉水,再吹气球。每组选两名学生吹气球,另外两名做好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吹不大的气球。 观察并记录,在记录单 1 上作出对现象的解释。 解释:空气占据了空间。 三、二次探究,自主实验三、二次探究,自主实验:空气占据空间吗? 1魔术实验“纸的奇遇” 师:将一张纸扔进水里。 生:发现很快湿了。 师:我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你们信吗? (1)师演示实验:把一团纸巾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请生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为什么? (将一张纸扔进水里,发现很快湿了。但老师却说,我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激发学生的思考

7、欲望比让他们直接做实验更具有意义。) PPT 展示实验要求:纸要塞紧,不要掉下来。杯子要竖直倒扣在水中。竖直取出杯子后用干纸巾擦净杯口的水。 (2)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 (纸没有湿, 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实验失败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 (4)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2“流不下去的水”“漏斗”变“漏堵” 事先准备: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小口瓶。 (1)预测:水会漏下去吗?为什么? (2)演示实验:快速向

8、漏斗里倒水。 (这个实验老师要帮学生准备好材料和装置,不然学生在短时间内封好橡皮泥,难度很大。但是一定要提醒学生是快速倒入水,但是不宜漫过漏斗。) (3)小组讨论:水漏下去了吗?为什么?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水不会漏下去,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橡皮泥的用处是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4)实验失败反思:为什么水漏下去了?(密封不严实,倒水的速度慢了。) 过渡:做完了“漏斗”变“漏堵”的奇趣实验,大家觉得科学课好不好玩呀?想不想继续实验探究啊?那就用你端着的坐姿和好奇的眼神告诉我吧! 过渡: 空气看不见, 摸不着, 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 并且大家都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

9、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不可以改变呢?压缩后的空气会不会像弹簧那样被压缩呢? 四、再次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四、再次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1师出示注射器,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一会儿我们就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实验之前我们来明白我们的实验要求。 2PPT 展示实验要求: (1)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将针口顶住橡皮。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跑出来。) 3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4小组汇报:空气可以被压缩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空气可

10、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五、学以致用: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五、学以致用: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1出示: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充气床垫、气钉枪、足球、喷雾器、车轮胎、充气拱门等) 六、六、巩固建构巩固建构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七、课堂练习 判断 1瓶中气球之所以吹不大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 ) 2给植物喷药水的喷壶,利用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原理。( ) 选择 1向气球中吹气,气球会越来越大,这说明空

11、气 ( ) A.有重量 B.占据空间 C.没有一定体积 2杯底的纸巾不会被浸湿的原因是 ( ) A.空气占据空间 B.纸把水往下压 C.水有一定体积 课外实践:课外实践:魔术蜡烛在水底燃烧?!用水槽装一些水,把蜡烛放在水面点燃,将空杯子翻转竖直罩在蜡烛上方,再把杯子压入水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空 气气 空气空气 空空 气气 空气空气 2空气有质量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二课,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质量,从而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对物质有一定的质量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将是

12、学生关于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本节课有三部分内容:一、用平衡尺来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二、用电子秤称量皮球的质量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三、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历程。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一课的学习也了解到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对空气这种物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潜意识中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认知可能存在误区,“重量和质量”等概念模糊。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

13、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2了解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能用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科学探究: 1基于已有经验,对空气是否有质量提出猜想。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利用平衡尺证明空气有质量。 3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科学态度: 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并意识到运用合适的工具可以更好的满足我们的需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质量的结论。

14、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借助平衡尺动手操作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黑色塑料袋 2 个,打气筒一个,皮球一个,纸杯一个,电子秤一台,1 立方分米立方体模型,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透明的塑料袋,石头、1 升的矿泉水、气球,绳子,铁架台,木棍,打气筒、皮球、电子秤、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板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想和我们一起玩跷跷板,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儿童卡通片:小宝宝与小动物们玩跷跷板) 师:兔宝贝也想玩,可小孩子不

15、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为什呢? 生:两个小动物比小孩子重。 师:加了一桶沙子就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了,说明沙子也有 生:重量 师:你们有重量吗?(板书:重量)多重? 师:噢,生活中我们常说的“重量”多少斤,多少千克,科学上应该说成“质量”(板书:质量)这两个量在科学上不是一回事。(播放视频:重量和质量) 师:所以我们应该说沙子有质量。 2出示两个黑色塑料袋(其中一袋比较重,另一袋是空而鼓的),让个别学生尝试提一下,说说感受。 猜猜塑料袋里是什么?打开看到重的塑料袋里是一个皮球,轻的塑料袋里空空的,引导说出里面有空气。 师:刚才你的感觉是装有皮球的塑料袋比装有空气的塑料袋要重,说明皮球有 生:质

16、量 师:那空气呢?有质量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通过播放儿童卡通片引出生活中的儿童卡通片引出生活中的“质量质量”一说,并规范成一说,并规范成“质量质量”,同时故,同时故 事情节渗透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平衡尺实验设计做铺垫。事情节渗透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平衡尺实验设计做铺垫。 二、用平衡尺来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二、用平衡尺来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 1师:小朋友,你们觉得空气有质量吗? 学生猜测,说说各自理由。 2师:你们能想到哪些方法来证明咱们的猜测呢?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1)拿个塑料袋装空气,然后用弹簧秤称(2)用塑料袋装了空气后感觉一下有没有质量(3)拿个

17、塑料袋装空气,放在电子秤上,如果有显示读数就说明空气有质量等等) 师:掂一掂空塑料袋和装满空气的塑料袋,说一说能否感知出空气是否质量? 生 师:有什么更好办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装置,叫平衡尺。(展示)老师在两边各挂了一个回形针。回形针上面做了一个钩子,可以用来挂东西。再挂上夹子。这个夹子可以加紧物体。现在平衡尺平衡吗?除了这些材料,我还给每个组准备了气球和打气筒。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小组成员谈论交流,并画下实验的方法。 4汇报交流实验方法。投影,一

18、边汇报一边教师演示。 5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收获。 6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7师:如果在吹大气球这边不动的情况下,怎么使平衡尺再达到平衡呢? 引导学生在瘪气球这边加重物,把大米粒放入瘪气球中,再次使平衡尺再达到平衡。体会到打入气球中空气的质量至少有十几粒大米粒那么重。 (提醒:注意实验完成后,请清理好桌面,并用最优美的姿势坐好告诉老师你们组已经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平衡尺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空气有质量。把大米粒放入瘪气球中,再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平衡尺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空气有质量。把大米粒放入瘪气球中,再次使平衡尺达到平衡, 学生对气球中空气的质量和十几粒大米

19、的质量有个模糊的 “等量代换” ,次使平衡尺达到平衡, 学生对气球中空气的质量和十几粒大米的质量有个模糊的 “等量代换” ,使学生进一步对空气的质量有个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对空气的质量有个感性的认识。 三、三、用电子称称量皮球内空气的质量。用电子称称量皮球内空气的质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 2(出示电子秤)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能精确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电子秤,它的精确度很高,可以精确到 0.1 克。 学习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 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 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重之

20、前显示为“0”。 (3. 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秤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质量是什么的质量? 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那这两数之间的差是什么? (空气的质量) 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设计意图:用电子秤称皮球的质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质量,同时也会加深对设计意图:用电子秤称皮球的质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质量,同时也会加深对电子秤这种工具的认识。电子秤这种工具的认识。 四、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历程四、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

21、历程 1阅读: 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到了 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后来,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 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教师出示 1 立方分米体积模型,学生体会 1 升体积有多大。 2拓展: 塑料袋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我们这样一间普通教室容纳的空气质量大约为 200 千克,大约相当于多

22、少个小朋友的体重?(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大约重 30 千克),而弥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 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大家都很棒 ,我们利用简易工具和精确工具帮助我们研究了 “空气有质量吗”这个问题,看来工具的发明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 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空气有质量 球+空气 ()克 球 ()克 空气 ()克 3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

23、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 3 课的内容。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24、,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学情分析】情分析】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5、,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 ): 了解“热空气上升” 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视频(冷热空气对流、风的形成),集气瓶

26、,毛玻璃片,热水、冷水等。 学生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热气球袋(点热气球用两根蜡烛效果好)、纸筒、线香、风的形成材料。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师:通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空气除了能占据空间,有质量,还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会流动。 2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盘中都有一支蜡烛,大家观察蜡烛的四周有什么?(生:空气) 3点燃蜡烛后,蜡烛周围的空气有什么变化?(生:变热了) 4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了就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会怎样流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板书课题)

2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实验中判断热空气的运动方向奠定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实验中判断热空气的运动方向奠定基础。 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 1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变成了热空气后会怎样流动呢?大家来猜一猜。 生:向上、向 2师:要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请阅读课本 P7页,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又好有多。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 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撤一些很轻的碎屑状的东西,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生 2: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会很轻的会转动的物体。 生 3:我们

28、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很轻的塑料,看塑料袋会不会“飞起来”。 3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老师这也有一个想法: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把手放在蜡烛火焰周围的不同方位,感受热风往哪个方向流动。 4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请注意:不点燃蜡烛前,现将实验物品放到蜡烛上方,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组员做好分工,密切合作;认真观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注意安全,准备一块湿毛巾,发生意外时迅速将湿毛巾盖在火焰上或将燃烧物丢在地上,然后远离燃烧物,不要伤到自己或引燃其他物品。 5学生进行实验: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

29、实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进行指导。 6教师演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 设计意图: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实验较为简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顺利设计意图: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实验较为简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并进行记录,而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多,有一定危完成实验并进行记录,而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多,有一定危险性,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险性,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7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什么?(学生汇报) 生 1: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纸蛇不会转,点燃蜡烛后,纸蛇就转动起来了,说

30、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生 2: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塑料袋是瘪的,点燃蜡烛后塑料袋慢慢鼓起来,然后就飞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生 3: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将手放在蜡烛周围,没有什么感觉,点燃蜡烛后,我们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热风吹到手上的感觉,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到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到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既观察到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现象,又提高了探究能力。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既观察到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现象,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8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纸蛇

31、和塑料袋的运动,推测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热空气向上流动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空气是透明的) 9分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屏幕前,用强光电筒照射火焰,这时,就会看到火焰上方空气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运动,这进一步说明了空气受热后会向上升。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 让学生直观感知, 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建构起热空气会上升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 让学生直观感知, 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建构起热空气会上升的概念。 三、探究热空气轻上升三、探究热空气轻上升 1师:老师这有二个杯子,是空杯子吗?(里面有空气)这是二个大小相同并装满空气的杯子,这二杯空气一样多吗?(一样多)对,

32、它们的体积相同。(出示 PPT)等会儿请同学们用手调节木棒中间的线,让实验装置平衡,然后用点燃火柴加热一端纸杯内的空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用加热过的热杯子那端向上翘。) 4提问:火焰烤过的纸杯向上翘说明了什么?(一样多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5小结:说的非常正确,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翘了。 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热空气会上升”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这一事实后,马上提出了新问题这一事实后,马上提出了新问题 “热空气为什“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会猜想空气加热后可能变得比原来轻

33、了,所以上升。么会上升?”学生会猜想空气加热后可能变得比原来轻了,所以上升。通过这一环节验证学通过这一环节验证学生的猜想。生的猜想。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四、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四、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师:同学们,当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后会怎么样呢?请看课本 P8 页的实验,思考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烟会怎样流动?这说明了什么?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动脑进行猜测,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动脑进行猜测,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思维的提升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 2师:

34、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实验视频来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播放多媒体视频) 3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我们看到热瓶内的烟向上流动,冷瓶内的烟向下流动,形成一个循环了。 4师:观察得很仔细,将热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 生:热瓶内的烟一动也不动。 5师:谁来解释为什么呢? 生: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不会向下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了空气对流的现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了空气对流的现 象。整个过程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从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上都会象。整个过程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

35、的规律,从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上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对学生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现在杨老师家要安装暖气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 生:墙的下方,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 2师: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 生:因为冷空气向下流动。 3师:刚开始上课时,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请结合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关知识,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看课本 P9 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尝试解释):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

36、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这时热空气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就会腾出空间,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身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4体验:设置一个场景,小组的桌子是蜡烛的火焰,组员是空气中的颗粒,加热时,空气颗粒受热离开桌子(火焰周围),这是就腾出了空位,空位周围的其他同学扮演冷空气颗粒,移动至腾出的空位上(代表冷空气的流动),但冷空气颗粒移动至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位时,形成了空气的流动,这样风就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风形成的原理,构建了风形成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风形成的原理,构建了风形成的概念。 5风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中你还可

37、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试一试。(生尝试) 6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科学无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动手动脑你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六、拓展提升六、拓展提升 阅读课本 P10 页,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想一想实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而技术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而技术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8、。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七、课后评价七、课后评价 1(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热空气会( ),冷空气会( )。 2( ) 、( )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 );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 )。 4把纸蛇放在蜡烛上方,纸蛇转动,说明热空气会向下运动。( ) 5在海边,白天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 6打开冰箱时,“白气”向下运动。( ) 7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轻轻 热空气热空气 和和 冷空气冷空气 (同体积即一样多同体积即一样多) 重重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这节课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 引导学

39、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但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有可能在得出结论时还不太严谨,这时老师就要规范学生的结论给出正确的解释。 上上 升升 下下 降降 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 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

40、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

41、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42、】【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土壤。 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

43、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情感。 二、二、观察土壤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 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开始观察 5汇报 生: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

44、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

45、时间浪费。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生: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

46、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

47、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 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 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 1 分

48、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

49、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

50、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手段。 五、课后活动五、课后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呢? 生:菜地、花坛、河边、 2师: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设计意图: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土壤资源。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