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1 ,大小:4.29MB ,
资源ID:230159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30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整理)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整理

1、 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基础)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及其类型 一、区域的特征 1 1、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内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有一定的体系构造; 客观存在性; 2 2、区域的特征、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 差异性:差异性:指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从某种意义

2、上来说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相对的。 开放性开放性: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 动态性:动态性:指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与发展的需要, 区域种类日益丰富, 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 3 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试描述其区域整体性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试描述其区域整体性特征。 深居内陆,海拔较高;深居内陆,海拔较高;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 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河流稀少,以内流河为主,多咸水湖;河流稀少,以内流

3、河为主,多咸水湖; 植被稀疏,荒漠为主;植被稀疏,荒漠为主; 土壤含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土壤含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 生物多样性少;生物多样性少; 畜牧业为主,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为主,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二、区域的类型 1 1、区域划分的指标、区域划分的指标 单一的指标或多重的指标;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 2 2、类型:、类型:按空间尺度:大尺度区域,如大洲;中尺度区域,如省;小尺度区域,如村 按区域性质: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 3 3、自然区域:、自然区域: 定义:自然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

4、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 主要分布平原、丘陵,海拔较低,大部分在 1000 米以下,其中东部大部分在 500 米以下 主要分布山地和盆地,海拔较高 高原为主,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部分地区终年积雪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降水量大于 4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降水量在 100400 毫米, 气温日、年较差大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 气温低, 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降水少 水文 外流河为主,河流众多,流量大,流程较长 内流河为主,河流稀少,含沙量较大,流量小,冬季易断流 内

5、流河为主, 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人工树种、品种较多,土壤在森林作用下淋溶作用强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生物种类少 植被以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林为主,森林少,动植物稀少;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天然植被少,是我国主要农耕区 人类影响较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利用不合理荒漠化发展 影响微弱, 原始状态保持完整 分类: (1)综合自然区: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 (2)部门自然地理的各种分区: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4 4、行政区域、行政区域 定义:行政区域是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

6、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 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5 5、经济区域、经济区域 定义:经济区域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 经济区域既有综合区域,也有部门经济区。 综合区域简称经济区,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部门经济区以国民经济某一部门为对象,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6 6、文化区域、文化区域 定义:文化区域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

7、、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 特点: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 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文字等,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7、自然地理特征答题思路:自然地理特征答题思路: 思考思考方向方向 答题方向答题方向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等) ;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较差大(小);气温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8、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短缺)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 ;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稀少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 ;水资源丰富

9、(短缺) 8、人文地理特征答题思路人文地理特征答题思路 思考方向思考方向 答题方向答题方向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等 其他 耕作制度或作物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综合性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镇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

10、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土地、生物、水)资源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方面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的成长阶段 结构优化和整体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转型阶段提升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以创新驱动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低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水平高,人均国内

11、(地区)生产总值高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工业高速发展到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 逐步提高 较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少而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交通便利 现 代 化 交 通 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镇化特点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 城镇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严重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人地关系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 1、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条件、东

12、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条件 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 海陆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雄厚 农业发展潜力大。 2 2、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 矿产资源枯竭(大庆) ,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 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3 3、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应措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应措施? (1)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2)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和提升加工制造业。 (3)优化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 (4)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较大的

13、支持。 4 4、中国制造、中国制造 2 2025025 的意义:的意义: 改变以往拼资源、 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降低资源、 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借此改善生态环境; 以创新驱动发展,多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部门,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此提升整体发展素质; 倡导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借此提升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 1、区域发展差异性的表现、区域发展差异性的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 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文化习俗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 2、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地区生产总值 3 3、地区类型、地区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低收入地区。 4 4、地区比较、地区比较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 土壤 黑土、棕壤、褐土 红壤、砖红壤 件差异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河流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短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较长 社会经济条件

15、差异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生产占据突出地位 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广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和综合型工业基地为主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合理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联系 1、区域联系的定义: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 2、区域自然地理

16、环境的组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3 3、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组成:、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组成: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通过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业贸易,投资、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4 4、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目的: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意义: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由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亚太金合组织、欧洲联盟、二十国集团、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经济

17、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展的影响: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深入的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 1 1、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国家内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长期并存。 2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背景: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

18、国基本国情。背景: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 四大板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高地。 三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布局“一带一路”倡议。 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城市群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 陆海统筹: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4、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 a)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b)

19、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c) 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d) 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5 5、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拓展:交通运输线、点建设产生的影响拓展:交通运输线、点建设产生的影响 对于重大交通线建设意义、影响类问题,一般要从交通、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

20、交通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 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节约运输时间;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区域间交通运输压力。 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是交通线对起点的影响;二是对终点的影响;三是对所经过地区的影响。即促进起点、终点和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等;促进区域间经济协作,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间社会的分工;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防等。 第一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一、大都市

21、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作用。 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 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3 3、 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空间集聚 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 第二阶段辐射功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

22、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4 4、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空间是如何由点到网发展的?(请参考教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空间是如何由点到网发展的?(请参考教材) 5 5、 集聚作用集聚作用 集聚作用是集聚作用是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到达一定规模以后, 成本上涨, 利益下降, 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就会凸显, 比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 6 6、 辐射带动辐射带动 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滞后的地区之

23、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的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地位、目标(见教材) 2 2、上海拥有世界、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的必备条件级中心的必备条件 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

24、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3 3、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 a)a) 产业带动功能产业带动功能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 b)b) 都市核心功能都市核心功能 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 c)c)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门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上海拥有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上海港是我国主要的外贸港之一,拥有外高桥、吴淞、洋山等深水港区

25、。 d)d) 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等。上海是我国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 e)e)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上海作为全国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研发中心保持频繁的交流。 拓展: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决定港口位置决定港口位置) )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

26、浪的港湾。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港口兴衰影响港口兴衰) ) (1) 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 (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 1、一

27、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结合地图记忆)、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结合地图记忆) 一核:一核:上海 五圈:五圈: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合肥城市圈、苏锡常城市圈、宁波城市圈 四带:四带:沿海城市带、沿江城市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 2 2、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相互作用(结合地图记忆)、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相互作用(结合地图记忆) 上海对周边城市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城市对上海的龙头地位形成坚实的支撑。 向江苏延伸向江苏延伸沪宁产业带:沪宁产业带: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为支撑 向浙江延伸向浙江延伸沪杭产业带:沪杭产业带: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为支撑 沿长江延伸沿长江延

28、伸长江下游产业带:长江下游产业带:南通、镇江、扬州、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支撑 3 3、上海大都市的影响、上海大都市的影响 对内:对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 对外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第二节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一、 产业转型的含义 1、产业结构的概念:指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 2、产业转型的概念:产业结构明显改变,产业技术大幅度提升的地区。 3 3、传统产业的特征、传统产业的特征 a)a) 类型:钢铁、纺织、煤炭、机械、化工类型:钢铁、纺织、煤炭、机械、化工 b)b) 传统产业的作用:传统产业的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29、 解决社会就业 增加财政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 推进城市化等 c)c) 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1)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 (2)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 (3)产品附加值低,易受市场冲击 (4)原材料价格和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效益日渐下降。 传统产业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传统产业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 4 4、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a) 产业延伸: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

30、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b) 产业更新:产业更新: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是建立替代产业的有效途径。 c) 综合发展:综合发展:是多种模式的综合。 (产业延伸产业更新) d) 技术突破技术突破: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 e) 企业收购:企业收购:通过国内外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 5 5、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等。 二、 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1、休斯敦的发展概况区位因素分析(自行分析)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

31、动力、技术、资金、交通、政策 2、休斯敦的发展阶段 3 3、 休斯敦产业的弊端休斯敦产业的弊端 严重依赖石油经济, 单一的产业结构, 抗风险能力低; 随着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休斯敦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 4 4、 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措施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措施 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石油工业模式,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 2) 制造业调整立足石油工业,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高科技研发、新能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培训。 5 5、 休

32、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成就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成就 休斯敦是美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中心、 航天中心和医疗中心,也是美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被称为“全球城市”。 6 6、 休斯敦产业转型的优势条件休斯敦产业转型的优势条件 a)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b) 石油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相关产业集群,切实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向多元化发展; c)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高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水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

33、、政策、水源、土地、资源、能源等 2 2、鲁尔区繁荣的优势条件、鲁尔区繁荣的优势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埋藏浅、煤质优、煤种全、品位高。 距离铁矿近:距离铁矿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来进口主要来自瑞典、俄罗斯、荷兰。 水陆交通便捷水陆交通便捷:德国的公路、铁路、河运等便捷。 充沛的水源: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生产结构单一: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 环境污染严重:长期发展重

34、化工业,导致该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鲁尔区鲁尔区经历的三个转型发展阶段经历的三个转型发展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改造传统产业,改善基础设施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汽车、石油、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引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5 5、鲁尔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鲁尔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 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调整工业布局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治理环境污

35、染治理环境污染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植树造林; 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发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1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 导致耕地、 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 2、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的类型 沙漠化、红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

36、土地盐碱化 3 3、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 经济方面: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生态方面: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生产方面: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4、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5 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原因:原因:

37、(1)干旱的气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3)多大风天气: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风沙活动多。 (动力因素) (4)气候异常: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若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重要因素影响) (5)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措施:措施: (1)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合理利用水资源 (3)禁樵禁采,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 (4)封沙禁牧,退耕还牧 (

38、5)生态移民或控制人口增长 6 6、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原因:原因: 自然原因: 土壤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 气候因素:降水集中在 7-9 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地形因素:地形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 植被因素: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人为原因: 长期开垦、 过度放牧和樵采, 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措施:措施: (1)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2)沟谷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 (3)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 7、南方地区的红漠化 原因:原因: 由于人多地少, 过度开发,

39、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 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 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南方山区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措施:措施: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解决能源需求问题:推广生活用煤,减少森林砍伐;推广使用省柴灶;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开发小水电。 矿区开展土地复垦。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8 8、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 原因原因: 地形因素:地形低洼; 气候因素: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水文条件:河流

40、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措施:措施: 物理改良: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深翻、台田模式、微区改土(客土) 、隔层阻盐、暗管排盐、灌水洗盐。 生物改良:生物改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动物修复、秸秆还田等; 化学改良:化学改良: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7 7、西南地区的石质化、西南地区的石质化 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崎岖,流水作用明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崎岖,流水作用明显;广

41、布的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严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显;广布的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严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活动。不合理的活动。 第三章 区域合作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概念: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2 2、产业转移的目的:、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和利润。 3 3、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要素约束因素要素约束因素 要素供给状况恶化(工资上涨、劳动力供给紧张、环保约束加强等) ,经营环境欠佳(税负偏重、竞争对手增加、市场需

42、求减少)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 企业拥有较强实力, 拥有具备对外扩张能力后, 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谋求更佳效益。这是成熟企业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 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使落后的产业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吸引产业进驻。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效

43、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补充:补充: 1.由发达国家(地区)转入欠发达国家(地区) ,产业转移的目的一般是降低土地或劳动力成本; 2.如果是转入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 ,可能是为了占领市场。 3.如果是由欠发达国家(地区)转入发达国家(地区) ,可能是为了便于掌握科技或提高管理水平。 4.如果服装生产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是转出地产业结构升级,转入地具有劳动力优势; 5.如果是高新技术产业,一般转出地劳动力、土地成本过高,转入地环境、交通条件优越。 4 4、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

44、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类型的类型 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移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的生产环节: 由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上升到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环节。由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上升到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环节。 产业转移的方向产业转移的方向 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转移的原因:发达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尤其是劳动力价格高;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国际市场格局变化, 国家间贸易壁垒限制, 原料、 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国家环保政策限制。 发展中国家

45、或地区,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产品需求量大增,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原料丰富,工业化发展需要,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或地区 转移的原因:多是为了技术、信息以及规避贸易壁垒 产业转移的典型类型产业转移的典型类型 类型类型 原原 因因 典型案例典型案例 环境 资源型 由于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部和南部转移; 日本濑户内海的钢铁、化工等转移到东亚、东南亚。 市场 转变型 为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苹果手机生产转移到中国; 日本汽车生产厂转移到中国。 布局 调整型 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

46、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周边或我国西部地区; 北京将部分工业转移至周边地区。 三次大的产业转移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阶段阶段 时间时间 转移转移 转移方向转移方向 第一次产业转移 20 世纪 50-60 年代 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美国向欧洲、日本转移 第二次产业转移 20 世纪 60-80 年代 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5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 对整体性的影响对整体性的影响 产业转移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 促使朝阳产业逐步取代夕阳产业。 促进产业转出地与转入

47、地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发展各自侧重,扬长补短。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2 2) 对转出地的影响对转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有利影响: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 不利影响:不利影响: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 3 3) 对转入地的影响对转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有利影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利影响:不利影响: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 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

48、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1、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特征、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特征 水资源: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时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季。 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北多南少,特别集中在黄土高原 石油资源:石油资源:北多南少,特别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东部沿海大陆架 天然气资源:天然气资源: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青海(柴达木盆地) 、川渝(四川盆地) 、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2 2、我国能源生产主要集中中西部、能源消费主要集中东部、我国能源生产主要集中中西部、能源消费主要集中东部 3 3、资源跨区域调配

49、的必要性:、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资源调出区:资源储量丰富;资源生产量巨大;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第三次产业转移 20 世纪 80-90 年代 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 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费量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 资源调入区: 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4 4、我国的主要资源调配工程、我国的主要资源调配工程 1 1)南水北调)南水北调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路线 江苏扬州沿京杭运河:向北至天津;向东经济南至烟台、威海 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 长江上游通天

50、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西北 水源区 长江下游 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 供水区 华北平原 京津地区 西北和华北干旱区 输水方式 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 修引水渠基本自流 修引水渠道 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水源充足、工程量小、投资少 水质好、基本自流、能源消耗量少 水质好 缺点 水质较差、逐级提水、运转费用高 工程量大、带来移民问题 工程量非常大、长江上游水量有限、生态脆弱 (1)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较少,地表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工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