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有一年,我父亲为一件事在安庆住旅馆。他有一帮子湖南同乡朋友,其中有一位常常吹他自己的字写得多么好。每逢他们那帮朋友中有人要写一封求职的信或一副对联什么的, 他一定要抢着说:“那容易,交给我好了。我的字有功夫,马上给你写好。”有一天我对父亲说:“他的字比我的好不了多少,他怎么好意思那么吹呢?”那时候我在青岛念高中一年级,因病回湖南老家,路过安庆找父亲,也住在他那旅馆里。 我父亲叹了一口气,_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我父亲向来面无表情,这一次特别,说这句话时显得很凝重。 我常常想起
2、这个镜头,特别是当我自我膨胀,对自己很满意,要自吹什么的时候。那时候,我就觉得要感谢我父亲。也想起他那个朋友,瘦个子,穿一件蓝布长衫,一个很不叫人看重的人,一个特别显得渺小的人。 我一生很爱我的母亲,在她的子女中,她也最爱我。对父亲,却不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要埋怨三个人 ,其中之一就是我父亲。埋怨的是他送我上小学的时候叫我从初小二年级念起,只因为我在家里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初小二年级的数学课学乘法,我跟不上,从此见不得数目字,一碰到数目字,一碰到要计算的事,就紧张,害怕。每逢想起这一点我就要埋怨我父亲。 其实,更多的是我应当感谢他,应当感谢的至少还有两件事。 一件是,刚上初小他就叫我住校
3、,我大概还没满六岁。别人都是走读,住校的只有我一个。 这一点, 也是现在想起来的, 当时小孩子糊里糊涂, 很可能没在意。 那个学校叫横塘小学,在湖南湘乡县南城。我家在城郊名叫新塘的地方,离城里这个横塘小学大约七八华里,也许十华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另一件是,我不记得每个周末是怎样回家的,记得的是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我父亲送我,他只送一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说道:“我只送到这里了,现在你自己一个人走。” 我拗不过他,流眼泪抱着他蛮缠也不行。我独自磨磨蹭蹭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头看他,等他再送我。他站在那里,喊道:“你走啊,你自己走啊!这样走走停停回头看望好几次,直到看不见他了,我才眼泪
4、汪汪独自往前走。湖南多雨,下雨的时候怎么办?我只记得,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每次这样回学校,向母亲诉过苦没有,现在记不得了,想来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不满六岁就住校,当然也是她同意的。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我至今记得这句话。 这句话可能管了我大半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请以父亲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对“我”的影响 (1)_ 不敢自我膨胀 送“我”上小学时叫“我”从二年级念起 害怕数目字 刚上初小就叫“我”住校 学会自立 (2)_ 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联系上下文,补充人物说话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我父亲叹了一口气,_
5、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 (2)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给下面加点词语做批注。 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3本文第段画波浪线句隐藏着的“背影”,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朱自清背影选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4本文标题与用“父亲的爱”做标题,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简述理由。 母爱千里 皖心 午后,有一抹
6、阳光照进来。 一团一团的茶雾,从茶几上冒出来,透过反射的光,散发着淡淡的暖,母亲像只误入花圃的蜜蜂,在厨房和客厅之间穿来穿去。 注视着母亲颤颤的背影,有种酸涩从心底泛起。离家二十年,能像今天这样和母亲聚在一起的时光,加起来也不超过两百天。每次从千里之外赶回,母亲总是兴奋得像过年一样,目光一刻也不停地黏着我,仿佛一转身,我就会逃脱。 我总以爱的名义回来,又以索取的姿态存在,可母亲就是高兴。每次我回家,她都一改不爱说话的常态,走在小区里,遇见熟人,没等别人开口,她就自顾自地说着:“这是我小姑娘,回来看我的。”有时别人只是客气地问她吃饭了没,她更是抬高嗓音说:“这不,小姑娘从老远的地方回来,非要带着
7、我出来走走呢。”这样反复说了几次,我就恨不得抽打自己,明知母亲老了,希望有人陪,可我却一次次推托,一次次缺席。 多年的漂泊,使我在母亲的饭菜里,总能闻到家的味道。只是,母亲现在做饭的动作,明显慢了许多,一团醒好的面,要揉上很久,那种架势,恨不得把积攒一年的功夫全部用上。那天,我盯着母亲变形的手指,看她揉面,她却装作轻松的样子,漫不经心地对我说:“以后街上手工面食越来越少,你自己也要慢慢学着做,不然我走后,没人给你做了。”她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假装掏出手机,逃出厨房。 那天,陪母亲去街道口买菜,准备穿过天桥的时候,刚好有电话进来,当我接完电话,发现母亲已蹒跚着走上天桥,突然想慢下来,看看母亲的背影
8、。 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真的老了,竟然连上阶梯都有些困难了,只见她右手扶着天桥的栏杆,一阶一阶慢慢地向上攀,左手扶着她那患有风湿痛的膝关节,用力往上托起,上一个石阶才慢慢放下,右手牢牢抓着栏杆不放,生怕下一秒就会摔着。望着那微微下弓略显肥胖的身子和满头纷乱的白发,我飞奔过去,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才发现母亲手心里全是汗。其实,母亲可以不必如此,可她总是强调那里的菜,品种多又新鲜。 我发现母亲的窗台比其他房间的窗台更光滑,母亲说:“整个屋子,就窗离你们最近,趴在窗台,能看到你们每个人所在的上空,无论你们在干什么,天是一样的,云也一样。” 弟弟说,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变得很安静,事实上也更孤独了,很少与外
9、人打交道。母亲干完家务活儿后,总喜欢坐在窗台边,要么看看书报,要么对着那几株香椿树发呆,偶尔会给远在不同地方的我和姐姐打个电话,就像母亲说的:“每次看完你们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晚上的觉,就能睡得心安。” 窗外的香椿是父亲生前种植的。父亲去世后,这个窗台就成了母亲发呆和瞭望的地方, 其中的意义,也许只有母亲自己才懂。 一想到即将到来的别离,我的心就堵得发慌,咽喉里像卡了东西似的。我知道,母亲又会凌晨起床,又会躲进厨房,假装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只能硬着头皮,跳上车,假装不知道。 每一次,当送我的车子即将驶出小区大门时,我总会忍不住回头。这时,我会看到母亲站在爬满青藤的窗台后,侧着身体
10、,双手撑在窗台上,伸长脖子,努力地往车子走远的方向佑望。那一刻,我捂住脸,泪如雨下。 (选自散文选刊2021 年第三期,有改动) 5结合选文内容,填写表格。 地点 母亲的行为 (1)_ 向熟人分享喜悦 在厨房里 (2)_ (3)_ 艰难爬上台阶 在窗台上 (4)_ 6第段画线句是如何描写母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7如果在文章结尾加上下面这段话,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说说理由。 母亲,像冬日的暖阳,在人生路上,一次次温暖着我的心,又一次次让我潸然泪下。 8选文以“母爱千里”为题,有何作用?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1962 年,我在河北一个县城上高中,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 。文章中的
11、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书声琅琅、春光常驻。我被深深吸引了,心底萌生了进燕园求学的憧憬,同时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两年后,我如愿考进北大。在东语系迎新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 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大不相同,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 当时,季羡林给梵文巴利文专业 60 级同学教课,与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但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一是开学不久,系学生会通知,哪位同学没有脸盆,可以领一个。因为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不久,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是打
12、赤脚走进校园的,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送到学生会。我虽然没有去领,但心里暖暖的。 二是那年“十一”,我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见到毛主席,兴奋得不得了。晚上回来听同宿舍同学说,他们看了电视转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着实吃惊不小。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季先生叫一群刚从乡下来的大孩子到自己家里看电视,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 季先生十岁开始学习英文, 水平极高, 印度学是他的主要专长, 教我们确实是牛刀杀鸡。可是,他备课一丝不苟。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
13、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 甚至含义也有差异。 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 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 印度学内容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表现出非凡功力。 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先生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 “这是我的学生, 在军区作调研工作, 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 请提供方便。 ”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1986 年,部队确定让我转业,我写信报
14、告了季先生。季先生为了我能够返校,或者能够归队, 四处奔走, 从学校找到市里人事部门, 碰了不少钉子。 我听了诚惶诚恐, 小子何德何能,蒙先生如此厚爱! 由于种种原因, 我没有能够归队, 被分配在档案部门工作。 有一年春节回校给先生拜年,遇到几位颇有成就的当年同窗好友,不禁自惭形秽,感到愧对恩师。先生 我说:“好钢使 在刀刃上。事务性工作总得有人做,都当专家,专家岂不要饿死了?” 我不敢以好钢自喻,但季先生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安下心来,干过党务,搞过后勤,甘当绿叶。 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15、。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9请概括文章回忆的季羡林先生的几件事。 10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 (2)12 自然段横线上补充季先生讲话时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
16、作者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 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
17、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 母亲还没有归来。 他想, 母亲长年在外奔波, 那双脚一定很疲乏, 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18、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3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14请你把文中运用了插叙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并分析其作用
19、。 15第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 16 第 自然段“握母亲的脚在手, 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_ 张峪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平静地讲了母亲与他的五个故事。莫言虽未诠释这些故事的深意,但无不让人感觉到这故事奠定了莫言做人处世的根基,是莫言母亲送给儿子人生途中的五份礼物。 莫言小时候,打开水时,他将家里唯一一把热水瓶打碎了。他吓得在草垛中躲了一天,直到傍晚听到母亲呼唤他的乳名,才从草垛里钻出来。母亲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是莫言对他母亲最
20、早的记忆。也是莫言母亲送给他第一份礼物“爱与包容”。 有一次,莫言与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他母亲裹过小脚,跑不快,被守麦田的抓住了。那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毫不留情地扇了他瘦弱的母亲一个耳光,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可若干年后,莫言在集市上与那守麦田的人相逢时,想都没想,立刻就要冲上去,为母亲报一掌之仇,可是,母亲一把拉住他的手,一脸平静地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往事如烟无须管,冤家宜解不宜结。母亲随意地送给莫言人生的第二份礼物“忍让与善良”。 一个中秋节的中午,莫言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他们一家人享受饺子的滋
21、味时,一个乞讨的老人出现在他家的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没想到,那人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莫言生气地回答:“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很好了,你要不要?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听罢却立即当面训斥了莫言,然后,她端起自己的那半碗饺子,毫不犹豫地全都倒进了老人的碗里。 莫言的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送给了莫言人生途中的第三份礼物“仁慈与悲悯”。莫言曾经感慨地说,此后,当他成为作家,每每将手中的笔触及农村最底层生活时,他的悲悯情怀无不油然而生。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生活,莫言曾经时常在菜
22、市场陪母亲卖菜。有一回在帮母亲卖白菜时,他有意无意多算了一位买菜老人一毛钱,事后他有些得意地对母亲提起,没想到母亲听后顿时满脸不悦,她面色难看地轻声对莫言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就这轻声的一句话,像一把利剑深深扎在莫言的心上,同时母亲送给他的第四份礼物“知耻与诚实”,也从此摆在了莫言心头。 莫言母亲的一生,是辛苦、劳碌的一生。他母亲有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 他们家庭陷入了困境,以致看不到光明和希望。莫言说他有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怕母亲会寻短见。有一次回家喊母亲没有人应声,莫言急得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他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了进来。当他母亲知道儿子的心思后,说:“孩子你放心
23、,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你要记得,你妈不是这样的人。” 在困难时期的生活中,莫言的母亲可以说几乎一无所有,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没有什么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又不声不响地将这第五份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儿子的生命里,那就是“责任与_”。 当莫言获得诺奖接受采访时,莫言说:“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事实上,人对人的影响何止是发生在作家对作家之问,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影响就存在,有时有声,而有时无声:有时有形,有时却无形, 但无时不在。 有形的礼物可能随时间流逝而消于无形, 而无形的礼物却总会植
24、入灵魂深处。且随生命永恒。 毋庸讳言,莫言母亲给儿子的五份礼物,影响了莫言的一生。 (选自时文选粹 ,南方出版社,有删改) 17通读全文,尝试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18选文总共写了母亲对儿子商传身教的五件事,请按照要求填答。 第一件事(一句话概括)_,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爱与包容”。 第五件事(一句话概括) :_,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责任与_”(补充一个词) 。 19第段划波浪线句子写母亲不悦,请你以母亲的视角。揣摩母亲此刻的心理活动。 没想到母亲听后顿时满脸不悦,她面色难看地轻声对莫言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此刻的心理活动:_ 20联系上下文,理解第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有形
25、的礼物可能随时间流逝而消于无形,而无形的礼物却总会植入灵魂深处,且随生命永恒。 21莫言一生感念母亲所赠的五件“礼物”。其实很多人一生中都会收到无以替代的“无形的礼物”,它影响甚至改变我们一生。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你曾收到过怎样的“无形的礼物”,它又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你想对“送礼人”表达怎样的情感。 【链接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地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 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
26、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我的母亲 ) 【链接二】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的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节选自鲁迅滕野先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灯小卷 包利民 我记得小时候, 总停电, 那时就喜欢看书。 常常在晚上, 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
27、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
28、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 全然改变。 可是每到睡前, 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 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 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 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 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
29、,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
30、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著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下面不少人跟贴, 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 一个女生说: 是啊是啊, 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 2016 年 6 月 7 日教育导报 ) 2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 夜读一:小时候点蜡烛倚枕夜读 夜读二:_ 夜读三:_
31、 夜读四:朋友在工友熟睡后大通铺上就灯夜读 2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该句表达效果) (2)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24有人觉得文章到第七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5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之所以认为最初在熄灯后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 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第二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
32、“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 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眼界是一把尺子 父亲是个茶农,以种茶、卖茶为生,所得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家人,外加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 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担子,摸黑出发。先步行,再坐船,最后坐车。进城后沿街叫卖,如果茶一天卖不完,就得在江城的桥洞里留宿一夜。 我高考时,还是估分填报志愿,考生需在分数公布前就要把志愿填好。我感觉考得很不错,能上一
33、所好大学,拿着填报表回家,问父亲填哪里的大学好。父亲脱口而出:“江城吧,那里可大,可美了!我每次去卖茶叶,做梦都想留在那儿。” 说到江城,父亲的眼里闪烁着光,他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江城的“大而美”有一栋挨着一栋的大楼;有跑得飞快的公共汽车;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天的一排排路灯;还有饭店、商场、电影院“如果你考到江城去,爸睡着了都会笑醒的。” 我从未去过江城,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读书的县城,县城很小,远没有江城大。父亲的话,让我心动不已,毫不犹豫地填了江城的大学。 我被顺利录取,九月来到大学报名,江城一如父亲口中的模样,美丽繁华,让我大开眼界,愉悦之极。 但这份愉悦,并未长久。当我说出高考成绩时,同学
34、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说,我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知名的重点大学,学最好的专业!他们的高中同学,分数比我低的,都被 录取过去了。 很快,我又从辅导员口中得知,我是当年学校录取到的最高分。“你怎么不填报北京的重点大学,而填了我们这所名不见经传的省属大学?太可惜了!”辅导员惋惜道,“江城跟北京可有天壤之别呀!”我不信,国庆节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去看了那几所重点大学,回来后,我彻底蔫了。 我躺在宿舍的床上, 闷头大睡, 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而助它开成的人,居然是父亲。 可父亲却以他大半辈的见识和眼界,认为不可能还有比江城更美、更大、更适合我的城市。他说,北京摸不着,看不见的,不是农村娃想
35、待就能待得住的地方,那里开销很大。 我想复读重考,但他不同意,说,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家里已没多余的钱供我了。我只好认命,怀着对父亲的怨恨,对现状的不满,对自身的自暴自弃,我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毕业后,我留在了江城。父亲依旧经常来卖茶,有时会在我家吃顿饭,偶尔也会住上一晚。我们自始至终都闭口不提当年填报志愿的事。 本以为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北京,直到有一年他生了病,江城和省城都无法治愈,我只好辗转带他去北京求治。那是父亲第一次来到真正的大城市,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见到直插云霄的高楼,也是第一次走进漂亮的北京市民的家中那是我高中的一位同学,高考时考入北京的,事业有成,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
36、者。 但父亲的病终究难以挽回,半个月后,我只得带他返回江城。在北京火车站,一路沉默的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爸对不住你,你本可以属于这里,是我们这个穷家,是爸的狭窄眼界和短见,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 那时的父亲,因病痛的长久折磨,已骨瘦如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说出心中的那份愧疚。我安慰他说,不怪你!随即转身去了厕所,生怕他看到我止不住的眼泪。 我曾幻想过父亲有一天会向我认错,但没想到竟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是在北京。 我的心结打开了,父亲去世后,我积极充电学习,两年后考进了省城的一家事业单位,离开了江城。 说来也怪,在省城,我反倒常常想念江城,每年都会回去,走走父亲
37、卖茶时曾经走过的街头巷尾,睡过的午夜桥洞。多年后,我儿子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 其实,当我成为父亲后,就已在心里原谅了父亲:江城是他见到过的最好、最美城市,他将自己孩子极力引荐到这座城市里, 不就是最好的父爱吗?更何况, 他还要为其他儿女着想。 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但是,这尺子上的每一格刻度,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自丈量过的,这把尺子可能不会让我鹏程万里,甚至会阴差阳错束缚了我,但在父亲看来,那已经是九天揽月了,是他能给我爱的最美江山,我还有什么不能原谅他的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 年第 4 期,有删改) 26请结合具
38、体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加点词语“神采飞扬”的表达效果。 28请以第一人称想象并描述第 段划线句子处“我”的心理活动。 29文章用“父亲的眼界是一把尺子”为题目,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只温暖的手 湘君 寒风里办完事情,拐进一条小巷子,想吃一碗面暖暖身子。 服务员阿姨堵在狭小的店门口,按规定给客人测体温。她先是小心翼翼地把电子体温计放到我的胳膊上,冷不丁被老板斥道:“不要接触到人家的胳膊,不要碰到人家!”阿姨一边唯唯诺诺地应着一边收起体温计,突然碰到了我的手,惊呼一声:”怎么这么冰冷!“随即不由分说,把肉乎乎暖洋洋的手结结实实地盖在
39、了我的手上。 我先是一惊。 接着, 温度从我的手上传到我的身上, 我听见心里积雪融化的声音。 的确,从防疫的角度讲, 她也许一时疏忽; 可是人情, 总是透过各种口罩和防护服, 时不时地透出来。我相信她绝非有意违反规定,她的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不经大脑的思考,好像我是她的邻家小辈,同一条弄堂里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小姑娘。 也是在冬天, 有一次上班站在地铁里, 随着一个刹车, 我被惯性甩到另一侧, 摇摇欲倒,旁边一位男士眼明手快,一把拽住我。顺着他的力道站稳,道谢,才看清他身穿西服,手拎公 文包,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也许那位先生再也记不起在某日下班路上,随手拉了别人一把。 但奇怪的是, 我很难忘记
40、, 而且在很多时候那场景又会莫名其妙地浮起来。 不用想太多了,不一定所有的电视剧都需要“未完待续”。有的情节,发乎本能,止乎善意,自然而然地完成一个闭环。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他的举手之劳保全了我的尊严与体面,给了我一天的好心情。 下班路上,沿街展台鳞次栉比,商家正不遗余力地推销各种高科技或黑科技产品。见一男青年靠在展台架子上,手里拿着一只气球,我突然心里一动,鬼使神差地对他说:“我女儿在家等我,可以把你的气球给我带回去吗?”他显然愣了一下,犹豫了几秒,伸出手把气球递给了我。 谢过之后我继续往前走, 听得身后有女生惊叫起来: “啊?你把气球送给她不送给我! ”我这
41、才意识到手里的气球不是广告赠品,很可能是一个男孩送给一个女孩的礼物,一个用于表白的道具。我知道自己闯祸了,也许搞砸了一场反复酝酿的浪漫约会。可是再回去只会添乱,我只能满心抱歉,将错就错,一溜烟儿跑开。 一盘麻酱面和一碗小牛汤接近尾声,我擦擦嘴四顾张望,却不见服务员阿姨身影,想是钻到厨房里忙去了。她肯定不知道自己刚才不经意的小动作激起我的浮想联翩。 。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这只温暖的手不是来自于某个异性,不是某个与你有着亲密关系的人,而是一个不曾设想的陌生人。没想到,2021 年的第一杯奶茶,竟是这位路边小店的阿姨,以猝不及防的方式,给我满怀的温暖。 春天也到了。 (刊载于新民晚报 2021.3
42、,有删改) 30思考选文第段加点语句:让“我”浮想联翩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相关的事件。 3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选文第段开头写“我先是一惊。接着,温度从我的手上传到我的身上,我听见心里积雪融化的声音”,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刻“我”的内心活动。 32联系上下文,品味选文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他显然愣了一下,犹豫了几秒,伸出手把气球递给了我。 33选文以“春天也到了”作为结尾有何好处?请从结构、内容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 毕淑敏 如今, 家家都有体温表。 苗条的玻璃小棒, 头顶银亮的铠甲, 肚子里藏一根闪烁的黑线,只在特定的角度瞬忽一
43、闪。捻动它的时候,仿佛打开裹着幽灵的咒纸,病了或者没病,高烧还是低烧,就在焦灼的眼神中现出答案。 小时家中有一支精致的体温表,银头,它装在一支粗糙的黑色钢笔套里。妈妈把体温表收藏在我家最小的抽屉缝纫机的抽屉里。 七八岁的我,对天地万物都好奇得恨不能放到嘴里尝一尝。我跳皮筋回来,经过镜子,偶然看到我的脸红红的。我想,我一定发烧了,觉得自己的脸可以把一盆冷水烧开,我决定给自己测量一下体温。我很利索地把它夹在腋下,冰冷如蛇的凉意从腋下直抵肋骨。我耐心地等待了五分钟,这是妈妈惯常守候的时间。 终于到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像妈妈一样眯起双眼把它对着太阳晃动。我什么也没看到。 我拈起体温表, 全力甩去。
44、 我听到背后发出犹如檐下冰凌折断般的清脆响声。 回头一看,体温表的“扁杏仁”裂成了无数亮白珠子, 在地面轻盈地溅动罪魁竟是缝纫机板锐利的折角。 怎么办呀?妈妈非常珍爱这支体温表,不是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稀少。那时候,水银似乎是军用品,极少用于寻常百姓,体温表就成为一种奢侈。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 现在,它碎了,碎尸万段。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可能都是痴心妄想。 我望着窗棂发呆,看着它们由灼亮的柏油样棕色转为暗淡的树根样棕黑色。 我祈祷自己发烧,高高地烧。我知道,妈妈对得病的孩子格外怜爱,我宁愿用自身的痛苦赎回罪孽。 妈妈回来了。 我默不作声。 我
45、把那支空钢笔套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希望妈妈主动发现它。我坚持认为被别人察觉错误比自报家门要少些恐怖,表示我愿意接受任何惩罚,而不是凭自首减轻责任。 妈妈忙着做饭。我的心越发沉重,仿佛装满水银。实在等待不下去了,我就飞快地走到妈妈跟前,大声说:“我把体温表打碎了!”每当我遇到害怕的事情,我就迎头跑过去,好像 迫不及待的样子。 妈妈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 那支体温表消失了,它在我的感情里留下一个黑洞。潜意识里我恨我的母亲她对我太不宽容! 不久,我病了。“你可能发烧了。”妈妈说,伸手去拉缝纫机的小屉,但手臂随即僵在半空。 妈妈用手抚摸我的头。 她的手很凉, 指甲周旁有几根小毛刺, 把我的额头刮得很痛。
46、 “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要不要赶快去医院”妈妈拼命搓着手指。 妈妈俯下身,用她的唇来吻我的额头,以试探我的温度。母亲是严厉的人。从我有记忆以来,从未吻过我们。这一次,因为我的过失,她吻了我。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 我终于知道了我的错误的严重性。后来,弟弟妹妹也有过类似的情形。我默然不语,妈妈也不再提起,但体温表像树一样栽在心中。终于,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支体温表。那一瞬,我的脸上肯定灌满了贪婪。 后来,我当了卫生兵,每天须给病人查体温。我多想拿走一支还给妈妈呀!可医院的体温表虽多,管理也很严格。纵使打碎了,原价赔偿,也得将那破损的尸骸附上,方予补发。我每天对着成堆的体温表处心积
47、虑、摩拳擦掌,就是无法搞到一支。 再后来,我做了化验员,离体温表更遥远了。一天,部队军马所来求援,说军马们得了莫名其妙的怪症,他们的化验员恰好不在,希望人医们伸出友谊之手。我认真检验,周到地写出报告。后来,只知道我的化验结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兽医们很感激,说要送我两筒水果罐头作为酬劳。我再三推辞,他们再四坚持。我说:“那就送我一支体温表吧!” 他们慨然允诺。我珍爱地用手绢包起。耐着性子等到了休假,亲手送给我的妈妈。 那天妈妈却说有了它总比没有好。只是,现在不很需要了,因为你们都已长大了 (选自杂文报 ,有删改) 34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把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开端: “我”知道
48、妈妈把体温表藏在“我”家最小的抽屉里发展: (1)_高潮:(2) _结局:“我”把体温表送给妈妈,妈妈却说现在不很需要了,因为我们已经长大。 35第段画横线句子“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6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祈祷自己发烧,高高地烧。我知道,妈妈对得病的孩子格外怜爱,我宁愿用自身的痛 苦赎回罪孽。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要不要赶快去医院”妈妈拼 命搓着手指。 (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37本文的标题“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简
49、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平方米的幸福 耿艳菊 喧嚷的街上多了一家修鞋铺。我每天都去那条街上买菜,却仍旧不知修鞋铺何时来的。明明是卖大饼的,饼香还在鼻翼间缭绕,再去看到的却是一家修鞋铺。门口挂着牌子,蓝色工整字体:补鞋,换拉链,配钥匙。 这家修鞋铺很小,不过几平方米,既是工作地,又是生活区。它对着街,里面的陈设一览无余。以前做大饼被熏黑的墙壁,现在粉刷一新,变成了亮亮的白色。靠墙放着一张大床,占据了大半位置。 墙壁上用木板做了很多格子, 置放着锅碗瓢盆以及各样生活用品。 屋子狭小,而各样陈设却有序整洁。 修鞋铺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妻。男人整天坐在门口,低着
50、头做活,身边放着做活用的工具,还有一些活计。没见男人站起来过,来回走动的就是他的妻子,那个走起路来有点向左倾斜的瘦高的女人。有时候见她在做饭,有时见她给男人打打下手,有时见她给男人端茶递水,有时见她坐在床边极其认真地绣十字绣。很少见他们说话,可是他们的默契和安然,一点不觉得可怜,反而觉得这种平淡相守的美好,与地位与身份都无关。 修鞋铺的门口常常能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小男孩,独自玩得欢。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小的修鞋铺也沐浴在阳光里。路过时,见他们正围在一张折叠的桌子旁吃饭。那个穿校服的小男孩也在,男人拣了一块肉,要往他碗里放,小男孩急忙躲开了。这小男孩原来是他们的孩子。 要配钥匙的时候,自然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