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56.47KB ,
资源ID:229394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293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1、 3.3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农田秸秆焚烧会污染环境,将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土壤中,既可减轻污染又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机肥被分解者分解后,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 B.农田秸秆焚烧释放 CO2,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 C.该措施可以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加快物质循环 D.将秸秆加工成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2.微生物是土壤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释放多种酶类,参与土壤有机质降解、腐殖 质合成和养分循环等生物化学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微生物无法制造有机物 B.土壤微生物群落无法实现物质循环 C.在土

2、壤群落中碳主要以 CO2 的形式传递 D.不同深度的土壤生物类群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 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 B.A 是消费者,C 是生产者,B 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C.对 E 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含碳有机物又是能量的载体 4.氮和碳都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两者的主要贮存库都是大气,但是氮循环和碳循环存在若干方面的不同。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氮循环和碳循环一样都是具有全球性的

3、B.氮是通过生物固氮的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的 C.氮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是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进行 D.生物群落中的氮最终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 是生产者,B、D、E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6.下图 1 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 2 为相关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中缺少两

4、个箭头,分别是“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 B.图 1 中的丁、丙分别和图 2 中的 A、E 相对应 C.图 1 中的甲对应图 2 中的 D、C、B、E D.Pb、Hg 等有害物质因生物富集在乙和 E 中积累相对较多,生物富集只能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就是指 CO2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 B.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 C.光合作用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D.所有的物质均可通过食物链快速回归非生物环境 8.以下是某水域 DDT 的污染状况: 不同成分

5、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 含量(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中数据表明 DDT 具有生物富集现象 B. 表中所列消费者中乌體的营养级最高 C. DDT 在生物群落各营养级间循环往复 D. 鲫鱼摄入的 DDT 有部分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9.碳是构成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离不开碳循环的平衡。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又叫碳反应,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最高营养级中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 C.碳循环的进

6、行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碳循环的平衡,加剧了温室效应 10.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中和是计算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掉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B.温室效应会导致我国树种分布区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农业生产力下降 C.减少 CO2的排放,会减少热逸散,使地球温度不再上升 D.

7、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11.碳中和是指减少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采用合适的措施固碳,最终达到碳平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B.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C.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D. 大力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12.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代表光合作用、代表有氧呼吸 B. 过程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C.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CO2 D. CO2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交换有利于调节

8、大气中碳含量 13.某同学画出如图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 CO2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 A B.图 1 中 C 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图 2 中 A、B、D、E 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若使图 1、图 2、图 3 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要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CO2 14.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计划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责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全球气温升高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 B. 增加碳排放和植树造林

9、利于提前实现碳中和 C.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 绿色出行、新能源开发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15.近几年的秋冬季,我国北方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的罪魁祸首要归咎化石燃料的不良排放。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 A、B(B1、B2、B3)、C 共同构成了_。 (2)B 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此外,对于植物的_等具有重要作用。 (3)_和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碳元素主要通过_途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

10、环境。为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有机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不仅可以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还可以提高植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A 正确;农田 秸秆焚烧释放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B 错误;有机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加快物质循环,C 错误;有机肥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但有机肥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D 错误。 2.答案:B 解析: A.土壤微生物也能制造有机物,如异养微生物可利用小分子的物质合成

11、大分子的物质, A 错误; 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 O、N、P. S 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土 壤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只依靠土壤微生物群落实现物质循环,B 正确; C、在土壤群落中(生物之间)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 错误; D、不同深度的土壤生物类群不同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特点,D 错误。 故选 B。 3.答案:B 解析:A 是消费者,C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 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H、O、N 等元素的物质循环都具有全球性,A 正确;由题图可知

12、,大气中的氮经过多种途径转变为氨,然后转变为硝酸盐,再经还原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 错误;氮在生物群落中以含氮有机物(比如蛋白质)的形式经食物链或腐食链传递,C 正确;由题图可知,进入大气中的氮是通过反硝化作用的途径进入的,D 正确。 5.答案:D 解析:A、图中 AC 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 C 是大气,A 是生产者,则 D、E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A 错误; B、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 B 是分解者,B 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

13、还必须包括 E,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 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A、图 1 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A 正确; B、图 1 中的丁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图 2 中的 A 是生产者、E 是消费者,丁、丙与 A、E 不相对应,B 错误; C、图 1 中的 甲是消费者,对应图 2 中的消费者 D、C、B,C 错误; D、Pb、Hg 等有害物质在高营养级积累最多,所以在上图中乙和 E 中积累相对较多,生物富集不仅仅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还可以通

14、过从环境直接吸收,D 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A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A 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因为农作物的秸秆中有机物是比较丰富的,B 正确。 C.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C 错误。 D,有些物质不能通过食物链快速回归非生物环境,比如重金属会在生物体内富集,D 错误。 故选 B。 8.答案:C 解析:题表中数据表明,DDT 沿食物链富集和累积,体现了 DDT 具有生物放大现象,A 正确;表中所列消费者中乌鳢的 DDT 含量最多,故其营养级最高,B 正确;DDT 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和

15、浓缩,C 错误;鲫鱼摄入的 DDT 有一部分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D 正确。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碳反应指的是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故其并不等同于碳循环,A 错误;富集效应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其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汞等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通常会存在这样的生物富集现象,而含碳有机物不一定属于以上的物质范畴,故不一定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 错误;物质循环以能量为动力,能量流动依赖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而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变化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C 正确;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

16、环的生物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D 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碳中和的知识。“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A 正确;温室效应会导致我国树种分布区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农业生产力下降,B 正确;减少 CO2的排放,会增加热逸散,使地球温度不再上升,C 错误;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D 正确。 11.答案:A 解析:A、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 (网)单向流动,A 错误; B、打破了碳

17、循环平衡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 正确; C、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C 正确; D、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植树种草可以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大力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 正确。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A、图中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代表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A 错误; B、-过程表示能量的流动过程,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 正确; C、碳进入生物群落是以 CO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也是以 CO2的形式,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CO2,C 正确; D、CO2在大气圈与水圈

18、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相互交换,从而完成碳循环的自我调节,D 正确。 故选 A。 13.答案:A 解析:A、图 1、A 为生产者,图 2、A 为生产者,图 3、E 为生产者,A 错误;B、图 1 中 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正确;C、图 2A 为生产者,C 为无机环境,E 为分解者,C、E 为消费者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 正确;D、若使图 1、图 2、图 3 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学燃料燃烧产生 CO2,D 正确。故选:A。 14.答案:B 解析:A、全球气温升高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A 正确; B、减少碳排放和植树造林利于提前实

19、现碳中和,B 错误; B、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进而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C 正确; D、绿色出行、新能源开发等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 正确。 故选:B。 15.答案:(1)生物群落 (2)物质循环;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4)CO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开发清洁新能源等 解析:(1)A 为生产者,B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B 是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也等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碳元素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途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细胞呼吸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不良排放,因此为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采取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开发清洁新能源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