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1.1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花园里全部的毛毛虫 B.一个橘子上的青霉菌 C.一个菜市场里全部的鲤鱼 D.一片草场上全部的菊花 解析:B 毛毛虫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A 错误;一个菜市场里的全部鲤鱼是人工放在一起的,生活环境不一定相同,不能构成种群,C 错误;菊花有多个种群,D 错误。 2.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体中鱼的数量 D.某草原每平方米草地上牧草的数量 解析:B A 项是出生率范畴,B 项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 项中鱼有多个物种,不是
2、一个种群概念,D 项牧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多个种群的集合。 3.下列有关样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植株上的蚜虫密度、跳蝻密度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析:A 用样方法调查植株上的蚜虫密度、跳蝻密度,A 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所有地块随机取样,B 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将采集数据的所有值取平均值,C 错误;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应统计样方线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D 错误。
3、 4.在一片约 27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 25 只大山雀,做标记后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33 只大山雀,其中有 5 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只/hm2)约为( ) A.815,31 B.125,5 C.290,11 D.165,6 解析:D 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数(M)=重捕总数(n)/重捕标记数(m)可知,该地区大 山雀初次捕获了 25 只,重捕了 33 只,重捕标记的有 5 只,计算可得种群总数=33255=165(只)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面积=165276(只/hm2),D 正确。 5.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
4、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 8 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 S1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D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 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 8,B 正确;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
5、稳定,样方面积达到 S,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 S,C 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容易辨别,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 错误。 6.调查某个区域的种群密度有多种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昆虫的种群密度都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估算 B.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C.在野免密集地进行多次重捕,可以使结果更准确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 应统计样方内部的个体及相邻两条样方线和其夹角上的个体 解析:D 黑光
6、灯诱捕法只适用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A 错误;样方法中,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B 错误;重捕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野兔密集地进行,C 错误;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部的个体以及样方相邻两条边和其夹角上的个体,D 正确。 7.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B.种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任何一个种群都有图中的各种数量特征 解析:A 图中为性别比例,为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A正确;种群密度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数
7、量的情况,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错误;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表示死亡率,表示出生率,C错误; 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这些数量特征, 比如没有雌雄之分的植物就没有性别比例, D 错误。 8.社鼠出生 1 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解析: B 分析曲线可知, 与春季相比, 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 社鼠在秋季出生率小于死
8、亡率,A 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上半年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B 正确;该种群位于湖泊中的一个岛屿上,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 错误;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别比例下降,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 错误。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基本保持在 1:1 C 某农林学家预测来年某害虫密度将增加,他提出该预测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 若某地区一年内每万人中出生 100 个孩子,则其出生率为 0.99% 解析:D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
9、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A 正确;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基本保持在 1:1,B 正确;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 正确;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该地区出生率为 100/10000100%=1%,D 错误。 10.某市的面积约为 1948.69 平方千米,下列表格是 2010 年该市人口普查时的数据统计结果,请依据表格信息推断其人口特点( ) A.由表可估测该市人口的年龄结构 B 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C.迁入率为 77.04% D.该市每平方千米人口数为 0.5315 万 解析:D 年龄结
10、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表格中只给出了 014 岁和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年龄差距太大,不能准确得出成年期和老年期个体的比例,A 错误;经过计算可得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 1.2:1,所以性别比例基本相当,并未严重失调,B 错误: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表格中只给出了非户籍人口数量, 并未明确 2010 年非户籍人口的迁入人口数,所以不能得出迁入率,C 错误;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为总人口数/总面积=0.5315 万,D 正确。 11.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图 1 中预
11、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C.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同接影响种群密度 D.图 2 中的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 解析:D 图 1 中的 c 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年龄结构,B 正确: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正确;图 2 中丁表示年龄结构,与图 1 中的 b 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 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 错误。 1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弹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12、 6 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弹在不同月份的年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弹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D 图中 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表明在 611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 正确。天敌主要捕食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其迁入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 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
13、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 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D 错误。 13.调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 根据种群的分布范围大小、 个体体积大小、 活动能力强弱等,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多数情况下, 逐个计数非常困难, 常采用估算的方法, 但容易产生误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数量固定,只要做到随机取样即可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过分醒目,一定会使结果偏大 C.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禽、猛兽,采用布设若干红外触发相机,调查结果更准确 D.利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
14、的昆虫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由于不能测出害虫精确的种群密度,所以不能测报害虫成灾程度 解析:C 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长与分布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取样的方式不能单一。均匀分布的种群,只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即可:对于其他的分布情况,简单的随机取样未必能获得代表性的样本。样方的大小和数量随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A 错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过分醒目,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使重捕中的标记个体减少,估算结果偏大; : 若标记物过分醒目, 重捕时因更容易被发现而被重新捕获则使估算结果偏小,B 错误。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禽、猛兽,不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采用布设若
15、干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或视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这些照片或视频,确定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更准确,C 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同时对获取的害虫数量进行统计,通过与历史记录对照分析得出害虫成灾程度,从而为虫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D 错误。 14.陆均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研究人员对霸王岭、吊罗山和尖峰岭三地的陆均松天然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陆均松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龄级 A.研究陆均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在进行调查的三个地点中霸王岭的陆均松种群数量最大 C.吊罗山和尖峰岭陆均松的年龄
16、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D 若三地种群密度相同,空间配置格局也可能不同 解析:B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 正确:图中的纵坐标是百分比,不是实际种群数量值,因此从图中不能确定三个地点中的种群数量大小,B 错误:吊罗山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远远多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尖峰岭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小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可以有不同的空间配置格局,D 正 确。 15.(不定项)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中
17、数字表示各年龄期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A.污染前这种鱼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污染后属于衰退型 B.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C.该海域的有机锡污染对老年时期鱼的影响更大 D.根据年龄结构能确定这种鱼当前的种群数量 解析:CD 污染前幼年个体数的比例高于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属于增长型,污染后幼年个体数的比例低于老年个体数的比例,属于衰退型,A 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 正确;该海域的有机锡污染导致幼年时期鱼比例变小,说明其对幼年时期鱼的影响更大,C 错误;年龄结构是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的比例,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
18、量变化,不能确定当前种群数量,D 错误。 16.(不定项)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不考虑迁入、迁出) ,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 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 B 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长时间保持 D 点年龄结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解析:BD 图乙老年个体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图甲 C 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 错误;B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
19、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也 影响着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 错误;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稳定,D 正确。 17.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 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 (2)动物标记重捕法。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一布氏田鼠的种 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hm2(1h
20、m2=10000m2),调查结果如图: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 得到捕获积累数, 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 X 轴,每次捕获数为 Y 轴,根据数据描点做曲线向上延伸与 Y 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农田(120 平方米)连续捕虫
21、 8 次。 依数据绘图。 如果你获取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 答案:(1) 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2) 144 布氏田鼠种群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等高 (3) (4) 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 解析:(1)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的个体即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取样。 (2) 从表格中可知,第一次捕获 32 只,第二次捕获 36 只,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有 4 只,将它们代入公式 N=Mn/m, 计算得 N=288。 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288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因此表中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比实际情况少,这样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3)若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则捕获数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如题干中的数据,若捕获数不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种群特征中直接使种群数量增加的为迁人率和出生率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