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113.48KB ,
资源ID:228860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288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三:划分文言停顿(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三:划分文言停顿(含答案)

1、 考点三考点三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处)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有误)的一项是( ) 4.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 二、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内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确定的语气停顿。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 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划分句子间的停顿, 一种是划分句内的停顿。这两种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

2、 (一一) )划分句间停顿划分句间停顿( (断句断句) ) A.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 B.断句的具体方法: 1.1.根据文意断句。根据文意断句。 读懂文意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解答朗读停顿类试题, 需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断句。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2.抓住标志词语断句抓住标志词语断句 (1)(1)对话、引文帮断句。对话、引文帮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

3、曰”“云”“谓”“言”等引出,这些标志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析“问”和“曰”是明显表现“问答”的标志词语。 (2)(2)借助虚词断句。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断句的地方。因此,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气词“乎” “也” “矣”等常在句末, “盖” “夫”“凡”等常在句首

4、,“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岂”“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 “嗟乎” “呜呼” “嘻”等,前后都可断开,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句末语气词“也” “矣” “耶(邪)” “哉” “乎” “焉” “兮” “耳” “而已” “欤(与)”等,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故”“是故”“由是”“是以”“于是”“无论”“至若”“继而”“苟”“纵”“纵使”“向使”“苟则”“然则”“然而”“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文言文中,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

5、少时”“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忽”“忽然”等之前往往断开。 一些虚词作为指示代词时,如“之”“焉”等,也可帮助断句。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引(:“”)“哉”后叹(!), “矣”“耳”多表陈述完(。)。 “于”“而”“以”一般在中间, “盖”“夫”多在句子前。 “耶”“乎”经常表疑问(?),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点。 3.3.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

6、、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省略句等,记住这些特殊句式,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者,也”表示判断。断句时,要在“者”后和“也”后断开。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沙世家) 谓语前置句,谓语和主语之间要断开。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孰与、孰若、奈何、若何、如何。 表反问的固定结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表推测、揣度、商榷的固定结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一何、 何其、 何如(均解释为 “多么” ); 何之(解释为 “怎么这样啊”)。 表判断的

7、固定结构有:是之谓、此之谓。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 不要把它们拆散, 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 “有所” “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断句时,要在含有这些固定结构的前后断开。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非则”(非死则徙尔)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

8、与其孰若”(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孰”(吾与徐公我孰美) “以为”(以牒为械)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4.4.根据修辞手法断句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 (1)据排偶帮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许多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

9、助我们正确断句。 例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未元思书) (2)找顶真帮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之一。顶真句的特点是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断句。 例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例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句泰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泰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察反复帮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5.找名词找名词( (代词

10、代词) )帮断句。帮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名词(代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例句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解析 此句中,名词“生”作主语,在其前断开;第二个“余”作宾语,在其后断开。 6.6.找动词或形容词帮断句。找动词或形容词帮断句。 找出动词或形容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

11、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1)找动词,明谓语。 在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 (2)观前后,定主宾。 动词之后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动词之前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 (3)析语境,定停顿。 结合上下文语境,疏通语段大意,理清句中句间关系,确定句子间的停顿。 如: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7.利用上下文

12、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和引语是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划分好句间停顿后,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 为学一首示子侄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

13、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 (二二) )划分句内停顿划分句内停顿( (朗读节奏朗读节奏) ) 划分句内的停顿,难度更大,细节更多,既要掌握规则、把握句意,还要有良好的语感。 A.划分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

14、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B.划分方法 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 1.1.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1)(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优先停顿优先停顿) )。 句首发语词即指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又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充当语气助词作用,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例如: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至于/夏水襄陵

15、其/如土石何 盖/大苏泛赤壁云 (2)(2)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 (优先停顿优先停顿) )。 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而/山不加增 然则/何时而乐耶 以/其境过清 (3)(3)句首表总结性句首表总结性( (或总领性或总领性) )的词语后要停顿。的词语后要停顿。 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由是”等,或句首出现表总领性的词语,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故/君子/有不战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解析:句中的“故”“

16、是故”是表总结性的词语,其后应该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予独爱”总领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 这是一个特殊句式, 运用了合叙分承的手法。 这一句应这样翻译: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这样全句是由“自非”领起,应在这一领起词后停顿。 2.2.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 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

17、的。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优先停顿)、谓(动)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词与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1)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停顿。停顿。如: 臣之妻/私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问/今是何世 恐/前后受其敌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 1故克之 解析“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

18、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解析“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3)按照“动宾按照“动宾/ /动宾”的形式划分。动宾”的形式划分。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4)状语后置的文言句式, 朗读时, 在谓语中心语和后置状语状语后置的文言句式, 朗读时, 在谓语中心语和后置状语( (介宾短语介宾短语) )之间要稍加停顿。之间要稍加停顿。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5)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

19、与中心语之间要作停顿。 例句永之人争奔走焉。 解析“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文言句子开头有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目的等的词作状语,如“俄而” “先” “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例句今南方已定 解析“今”是表时间的句首状语,“南方”是主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例句俄而百千人大呼 解析“俄而”是表示时间的句首状语,其后要停顿。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 解析“中”是表方位的句首状语,其后要停顿。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例句其一

20、犬坐于前 解析“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要连读。 例句山行/六七里 解析“山”在句中作状语,修饰中心语“行”,要连读。 (6)(6)定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醉翁之意”和“山水之间”都是“定语中心语”结构,中间一般不能停顿。 3.3.并列短语断句法。文言文中,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并列短语断句法。文言文中,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例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解析句中“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都是并列短语。这些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4.4.古今异义断句法。古今异义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古今异义词

21、朗读时须分开,尤其是“古二今一”的词语。即古代汉语中是两个音单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中间要稍有停顿(优先停顿)。如: 例 1可以一战 解析“可以”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 例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析“中间”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是两个词,表示“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例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在今天是一个词,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但在句中是两个词,“于”,介 词,给;“是”,指示代词,这。 5.5.“而”字的停顿“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而”字出现句首时,在转折连词

22、“而”字后应该停顿。 例句而不知人之乐 “而”字出现在句中时,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若“而”字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即“状语而中心语”,两者之间有主次之分前次后主,前者通常表示后者发生的时间或情态等。若去掉“而”前面的词语,整句话基本成立,语义基本完整,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3)“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而”前后的词语有时间先后之分,那么“而”表示承接关系,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23、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4)“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多对称,可互换位置),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5)“而”表示递进关系(有轻重之分“而”后面的词语意义有所加深),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余闻而愈悲 (6)“而”表示假设关系(用在主谓之间),相当于“如果”,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6.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

24、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另一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注意: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7.7.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 解析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瞻余马首可也。 解析如果读成 “瞻余马首可也

25、” , 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 在 “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问今是何世 解析原句是动宾结构, 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 如读成 “问今是何世” , 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解析若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8.8.成分省略处要停顿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省略现象断句法省略现象断句法) )。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常见,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便要(渔人)还家。 余人各复延(渔

26、人)至其家。 9.9.文文化常识断句法。化常识断句法。 读文言文时, 根据古代文化常识, 判定一些无须译出的专有名词, 如人名、 官爵名、 地名、事物器具名称、干支纪时、年号等,可用铅笔画上横线,以防受其干扰。古代的国号、年号、人名、地名、文体名等名词后应略作停顿。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爵位等的后面要停顿。如: 太守谓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范文正公集(“范”指姓氏,“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肃”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7、虞山”是地名,“王毅”是姓名,“叔远”是字,“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10.10.“之”“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之”“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也”用在句中表提顿,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用在句中表提顿,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其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是句中语气助词。) 11.11.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

28、,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四字句可两字一顿。气贯通。四字句可两字一顿。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根据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实际上划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12.12.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13.13.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划分。 要留心文言

29、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 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14.14

30、.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 是/亦不可已乎 此/庸夫之怒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5.1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句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句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例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高高的朝庭上,就为他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总之,

31、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之间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但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 不应死搬硬套, 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 C.C.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要以把握句子的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为前提。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1.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句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例 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 “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 2而

3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可先抓住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 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的停顿。 D.D.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给文言文断句或划分节奏时,不可停顿的地方有: (1)偏正短语间不可停(如用结构助词“之”相连的短语、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 前人之述备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介宾短语间不可停。如:

3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有朋自远方来。() (3)作为一个语义单位的不可停。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不可停。如: 其一犬坐于前() 山行六七里()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 (2)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3)当划分规则与朗读习惯发生冲突时,要以朗读习惯为主。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不能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而应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三三) )答题方法小结答题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文意。 1.句意疏通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句意,明晓句意,自然就知道

34、哪些词可断开,哪些词不可断开。 2.主谓宾断句法: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可以由此把句子划分开。 3.虚词断句法:文言文大多靠虚词停顿,譬如“乎”“者”“也”“耳”“而”“于”等,在文中都起到自然断句的作用。 4.“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5.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6.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7.语感断句法:这是高手用的方法,平时多注意培养文言文语感,就能够在读句子时直觉这个句子断到这里,顺口,意思顺畅,那么就可以顺利断句了。 ( (四四) )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3.先将能断开的句子

35、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4.断句后,通读原文,看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 附:文言文停顿口诀附:文言文停顿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口诀解说口诀解说 (1)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2)主谓

36、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3)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盖”“夫”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4)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 朗读时要分开读;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 “活用词” 之前要停顿。 (5)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

37、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 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6)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三、典型例题三、典型例题 【典例【典例 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 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 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38、 题目: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 曰 杀 人 者 汝 也! 【解题指导】首先采用“句意疏通法”,通读全文,借助“课内迁移法”,把握选文的故事大意,对话词“曰”解释为“说”,弄清楚这是一个人物说了一句话“杀人者汝也”,这样划分朗读节奏的第一处为“公曰”之后。接着采用“主谓宾断句法”和“虚词断句法”分析,“杀人者汝也”属于判断句,标志为“者也”,这样该句要翻译为: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 ” 所以无论是从判断句角度还是从主谓宾角度, 该句都需要把 “杀人者” 和 “汝也”断开。这样该句划分的朗读节奏为:公曰/杀人者/汝也! 【参考答案】公曰/杀人者/汝也! 【参考译文】欧阳晔治理鄂州政

39、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完毕后,全都加以慰劳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用右手拿汤勺,只有你是用左手。现在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哭着认罪了。 【典例【典例 2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40、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41、,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目: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首选 “句意疏通法” , 通读全文, 把握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接着采用“虚词断句法”“主谓宾断句法”,明确“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是主语部分,“罔”“殆”是谓语部分,“则”是虚词,把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分开即可。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典例【典例 3

4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题目: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太丘舍去 D.待君久不至 【解题指导】针对本题,弄懂句子大意是关键。A.采用“主谓宾断句法”解题。主语“陈太丘”,谓语是“期行”,“与友”是状语。按照主语、

43、状语、谓语断开即可。B.采用“句意 疏通法”和“语感断句法”断句。“元方”是人物,“时年”翻译为“今年、当年”,“七岁”交代年龄。此句应断为:元方时年七岁。C.按照“句意疏通法”和“主谓宾断句法”断句。“太丘”,点明人物,属于主语,“舍去”意思是“放弃,离开了”,属于谓语。把主谓断开即可。D.采用“句意疏通法”断句。“待君久”是陈太丘所做的事,“不至”是客人的做法,因为是两个人做的事,所以中间断开即可。 【答案】B 【典例【典例 4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 “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

44、,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项语而称之。景公为是省于刑。 (选自左传昭公三年,有删改) 注湫(jio),低湿。爽垲(ki):地势高敞、干燥。君之先臣容焉:我的先人曾在这里住过。里旅:当地的群众。鬻(y)踊:鬻,卖;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题目: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 小 人 近 市 朝 夕 得 所 求 小 人 之 利 也 敢 烦 里 旅 【答案】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45、敢烦里旅 【解析】结合全文语境,理解画线句的大意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运用“虚词断句法”,把“且”引导的句子、“也”表停顿的句子断开;接着运用“主谓宾断句法”,尝试搜寻句子的主谓宾部分,如“小人近市”“得所求”“敢烦里旅”等。综上所述,断句即可。 【参考译文】当初,齐景公想要为晏婴更换住宅,对晏婴说:“你的住宅靠近集市,低下狭窄,而且声音喧闹,尘土飞扬,不能居住,请把你的住宅更换到地势高敞、干燥的地方。”晏子推辞说: “君主以前的臣子就容身在这里,我本不足以继承他的职位,我住在这里还觉得奢侈呢。而且我靠近集市,早晚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这是我的好处,哪里还敢麻烦里旅呢?”齐景公笑着说:“你靠近

46、集市,货物的贵贱你知道吗?”晏婴回答说:“既然得到靠近集市的好处,还能不知道货物的贵贱?”齐景公问:“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当时,齐景公滥施刑罚,集市上就有出售踊的人,所以晏婴回答说:“踊贵,鞋贱。”晏子已经告诉了国君,所以和叔向在谈话中说到这个。齐景公因此减少了刑罚。 【典例【典例 5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

47、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任末:人名。笈:书箱。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ho):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题目: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可采用“句意疏通法”“主谓宾断句法”“虚词断句法”解题。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

48、的意义断句。A 项,句意是: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其中“其”代指“佳肴”, “其旨”指佳肴的味道, “不知”是谓语部分, “其旨”是宾语部分,按照谓语和宾语断开的原则,在“不知”与“其旨”之间断开。B 项,句意是:看书看到有心领神会的地方。根据句意应在“有会意者”前面断开。C 项,句意是: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根据句意应在“然后”后面断开。D 项,句意是:常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的脏衣服。“常”是虚词,根据句意“以净衣易之”是个短语,该句应在虚词后断开。 【答案】B 【参考译文】 乙任末十四岁, 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 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49、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制成笔,刻树取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看到有心领神会的地方,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好衣服换取他的脏衣服。(任末)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肉一般。” 四、对点演练四、对点演练 ( (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

50、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释】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休舍:休息。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题目: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