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78.81KB ,
资源ID:227575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275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1、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抽测语文试卷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抽测语文试卷 第一篇章:读(第一篇章:读(19 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 (6 分)跟着名家读四季之美。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热闹的、充满希望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梁衡笔下的夏天是紧张的、热烈的,轻飞曼舞的蝴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张爱玲笔下的秋天是和谐的、静 m _的,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 l _的声音。郁达夫笔下的冬天是可爱的、迷人的,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

2、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1)给加点字注音。 蝉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 m 淅 l (3)选段中的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比喻 C.排比 D.夸张 2 (3 分)关于论语的相关知识,请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 论语一共 20 篇,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 C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 “子曰”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的“子”特指孔子。 3 (3 分)下列关于论语十二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故而知

3、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B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去伪存真,让知识为我所用。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每三个人中都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强调老师存在的普遍性。 4 (3 分) 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连用两次,请你谈谈颜回“贤”在何处? 5 (4 分)跟着活动思交友之道。 在“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明白了“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 。 那么,中学生在网上究竟能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呢?请你谈一谈你的观点

4、,并写出理由。 第二篇章:品(第二篇章:品(51 分)分) 6 (7 分)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林语堂) 读下面文段,补充诗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古代读书人有着建功立业的使命,正如一代枭雄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表达的伟大抱负。一代代读书人为了实现梦想,背井离乡, “思乡”也便成了诗歌的重要主题。当年李白出蜀时挥笔写下的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 ”言犹在耳,四处飘零的他又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是唐朝的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到“ ,归雁洛阳边” ;而安史之乱后的岑参更是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

5、到“ ,应傍战场开” ;李益则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不知何处吹芦管, ” ;几百年后,元朝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出了更为伤感的“夕阳西下, ” 7 (6 分)古诗词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巴陵送李十二 写景 (1)首句中 、 等景物暗示时节,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填名词) (3)诗歌中 的江水、 的山峰等景物灵动而又含情,使画面更为美妙。 (填形容词) 抒情 (2)诗人将明月

6、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遭遇的 之情。 (4) “蒹葭”不仅写了秋江风景,还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开的 之情。 8 (16 分)文言文阅读。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 “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 “散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 词理将屈, 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欲为小郎解围。 ” 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 “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

7、,宁先见杀。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 【注释】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 举厝:举止、行动。 肩舆:乘坐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叔父安尝内集 散盐空中差可拟 欲为小郎解围 为之改容 (2)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划两处) 乱 兵 稍 至 手 杀 数 人 乃 被 虏 (3)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4)你从“未若柳絮因风起”读出谢道韫是一个 的女性形象;你从“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发现谢道韫更是一个 的女性形象。 9 (6 分)名著阅读。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

8、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1)上面这段材料中讲话的人是谁?后来“我”疑心他是怎么死的? (2)读完朝花夕拾 ,有人会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例:痛苦;理由: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请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并简述理由。 10 (16 分)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记忆 孙犁 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

9、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 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 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她的口号是: “争秋夺麦! ”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 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 “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

10、为他是我烧香还愿,从庙里求来的。 ” 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食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 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 “我说为

11、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 ” 一九五六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岁,当我走出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 ” 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1)孙犁在母亲的记忆一文中记叙了关于母亲的诸多片段,请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概括。 (至少写出4 件事,每件事不超过 8 个字) (2)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做了批注,你认为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孙犁通过记叙母亲一生中诸多的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B.孙犁的母亲生了七个

12、孩子却只养活了孙犁一个,承受了巨大的丧子之痛,因此发疯似的劳动。 C.孙犁并没有夸大母亲的伟大,只是用深沉凝重的话语记录一件件小事来表现朴素的母爱。 D.文章短小精悍,但孙犁的语言很有特色,语言虽然朴素,读起来让人酸楚,欲罢不能。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 (4)面对母亲的去世,作者在本文中抒发的感情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有何异同? 第三篇章:写(第三篇章:写(50 分)分) 11 (50 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颜真卿在劝学中写道“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当代少年,须知世间万

13、物皆可读。我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懂得了人性的伟大,我读自然这本书懂得了生命的蓬勃,我读青春这本书懂得了拼搏的意义,我读父母这本书懂得了亲情的温暖 请以“我读懂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记叙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3)字数不少于 600 字; (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篇章:读(第一篇章:读(19 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 (6 分)跟着名家读四季之美。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热闹的、充满希望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14、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梁衡笔下的夏天是紧张的、热烈的,轻飞曼舞的蝴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张爱玲笔下的秋天是和谐的、静 m _的,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 l _的声音。郁达夫笔下的冬天是可爱的、迷人的,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1)给加点字注音。 蝉 ch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 m 谧 淅 l 沥 (3)选段中的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 A.拟人 B.比喻 C.排比 D.夸张 【分析】 (1)本题考查字音。根据积累作答。 “蝉”读作“chn” 。 (2)本题考查字形。根据积累作答。 “m”心中“谧

15、” ; “l”写作“沥” 。 (3)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根据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A。 【解答】答案: (1)chn (2)谧 沥 (3)A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 (3 分)关于论语的相关知识,请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 论语一共 20 篇,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 C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16、政治家、教育家。 D “子曰”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的“子”特指孔子。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故选:C。 【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掌握学过的文学常识,并注意复习和归纳。 3 (3 分)下列关于论语十二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B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去伪存真,让知识为我所用。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是学习最好

17、的老师。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每三个人中都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强调老师存在的普遍性。 【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语中句子内涵的理解。 【解答】ABC.正确。 D.有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 故选:D。 【点评】理解文句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分析,不要简单的望文生义。 4 (3 分) 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连用两次,请你谈谈颜回“贤”在何处?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写颜回家境贫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是说颜回“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

18、乐趣” ,从中可以看出颜回安贫乐道;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的意思是“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表明颜回好学。 答案: 家境贫穷,但是安贫乐道,好学不倦。 【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5 (4 分)跟着活动思交友之道。 在“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明白了“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 。那么,中学生在网上究竟能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呢?请你谈一谈你的观点,并写出理由。

19、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针对“中学生在网上究竟能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呢”谈谈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 【解答】答案: 示例 1:我认为中学生不能在网上交到真正的朋友。理由:网络是虚拟的世界,网上的人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我们网络交友更容易上当受骗。 示例 2:我认为中学生能在网上交到真正的朋友。理由:网络是个开放的世界,网络交友双方可以敞开心扉交谈,这样有利于自己找到兴趣爱好、三观一致的朋友。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

20、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二篇章:品(第二篇章:品(51 分)分) 6 (7 分)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林语堂) 读下面文段,补充诗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古代读书人有着建功立业的使命,正如一代枭雄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想象之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表达的伟大抱负。一代代读书人为了实现梦想,背井离乡, “思乡”也便成了诗歌的重要主题。当年李白出蜀时挥笔写下的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言犹在耳,四处飘零的他又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是唐朝的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到“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

21、边” ;而安史之乱后的岑参更是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到“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李益则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几百年后,元朝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出了更为伤感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答案: (1)日月之行 (2)星汉灿烂 (3)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4)乡书何处达(注意“乡”的书写) (5)遥怜故园菊(注意“怜”的书写) (

22、6)一夜征人尽望乡(注意“望”的书写) (7)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 (6 分)古诗词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巴陵送李十二 写景 (1

23、)首句中 杨花 、 子规 等景物暗示时节,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填名词) (3)诗歌中 清澈 的江水、 连绵 的山峰等景物灵动而又含情,使画面更为美妙。 (填形容词) 抒情 (2)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遭遇的 思念和祝福 之情。 (4) “蒹葭”不仅写了秋江风景,还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开的 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 之情。 【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 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 给予抽象的 “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

24、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巴陵送李十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们乘着船在江上航行。 船来到一块陆地, 水就一分为二了。 水流虽然分开了, 隔着水流还能听到彼此说话。 诗人安慰李白,分分合合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生也是如此,聚散两依依,你不要太过悲伤。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一开头, “杨花落尽”和“子规”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 “杨花” “子规”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

25、自现,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这是一首写给被贬远调朋友的诗,诗人表达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牵挂思念之情,这份情感怎样表达呢,诗的后两句,李白就把这份同情、思念与牵挂朋友的“愁心”托付给了“明月” ,想象着让月亮替他传达这份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他们乘着船在江上航行。船来到一块陆地,水就一分为二了。水流虽然分开了,隔着水流还能听到彼此说话。诗歌中清澈的江水、连绵的的山峰等景物灵动而又含情,使画面更为美妙。 (4)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

26、日暮蒹葭空水云”所展现的画面是:太阳西下,我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直到一片苍茫的芦苇遮住了我的视线。再也找寻不到你的踪迹了,只余下悠远的天空,以及寂寞的河水中倒影着的云彩。诗人首先化用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的诗意,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然后再用一“空”字,借以营造一种旷远而孤寂的意境, “空”是“空旷”之意,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及友人离开后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 答案: (1)杨花 子规 (2)思念和祝福 (3)清澈 连绵 (4)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 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27、。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巴陵送李十二 在巴陵地区江水和小洲界限分明, 清晰可辨, 在江上水流虽然分开了, 隔着两岸还能彼此听到对方说话。山长水阔、路途遥远,见不到都城长安。太阳西下,我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直到一片苍茫的芦苇遮住了我的视线。再也找寻不到你的踪迹了,只余下悠远的天空,以及寂寞的河水中倒影着的云彩。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 (16 分)文言文阅读。

28、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 “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 “散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 词理将屈, 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欲为小郎解围。 ” 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 “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 【注释】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 举厝:

29、举止、行动。 肩舆:乘坐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叔父安尝内集 曾经。 散盐空中差可拟 相像,相似。 欲为小郎解围 想要。 为之改容 面部表情。 (2)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划两处) 乱 兵 稍 至 手 杀 数 人 乃 被 虏 (3)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4) 你从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读出谢道韫是一个 才思敏捷 的女性形象; 你从 “事在王门, 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发现谢道韫更是一个 临危不惧 的女性形象。 【分析】译文: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

30、家人聚会在一起,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 “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谢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 ”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 “想替小弟弟解围。 ”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 “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

31、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 ”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 【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 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尝:曾经。 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拟:相像,相似。 句意:想替小弟解围解围。欲:想要。 句意: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容:面部表情。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 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2、 句意: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断句:乱 兵 稍 至/手 杀 数 人/乃 被 虏。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未若,不如;因,趁着,乘着。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 重点词:既,已经;为,被。句意: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33、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从“未若柳絮因风起”读出谢道韫是一个才思敏捷的女性形象;你从“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发现谢道韫更是一个临危不惧的女性形象。 答案: (1)曾经。 相像,相似。 想要。 面部表情。 (2)乱 兵 稍 至/手 杀 数 人/乃 被 虏。 (3)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 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 (4)才思敏捷 临危不惧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9 (6 分)名著阅读。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

34、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1)上面这段材料中讲话的人是谁?后来“我”疑心他是怎么死的? (2)读完朝花夕拾 ,有人会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例:痛苦;理由: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请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并简述理由。 【分析】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 ,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

35、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答】 (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积累。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 ,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熟读名著可知,讲话的人是范爱农,原文中提到“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可知, “我”疑心他是自杀的。 (2)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长妈妈,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她是给幼年

36、鲁迅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从长妈妈的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朝花夕拾 “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 答案: (1)范爱农 自杀; (2)柔和 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 ”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点评】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10 (16 分)现代文阅读。

37、母亲的记忆 孙犁 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 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 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 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她的口号是: “争秋夺麦! ”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 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

38、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 “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从庙里求来的。 ” 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食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 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

39、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 “我说为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 ” 一九五六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岁,当我走出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 ” 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1)孙犁在母亲的记忆一文中记叙了关于母亲的诸多片段,请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概括。 (至少写出4 件事,每件事不超过 8 个字) (2)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做

40、了批注,你认为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孙犁通过记叙母亲一生中诸多的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B.孙犁的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却只养活了孙犁一个,承受了巨大的丧子之痛,因此发疯似的劳动。 C.孙犁并没有夸大母亲的伟大,只是用深沉凝重的话语记录一件件小事来表现朴素的母爱。 D.文章短小精悍,但孙犁的语言很有特色,语言虽然朴素,读起来让人酸楚,欲罢不能。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 (4)面对母亲的去世,作者在本文中抒发的感情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有何异同? 【分析】本文写母亲以斗牌缓解丧子之痛、疯了

41、似的劳动、细心照顾多病的“我” 、折花送给“我”等事件,塑造了一个历经辛苦、疼爱孩子、吃苦耐劳、善良热心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我”母亲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段“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可知:以斗牌缓解丧子之痛; 结合第段“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可得:疯了似的劳动; 结合第段“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可得:细心照顾多病的“我” ; 结合第段“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

42、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可得:热心帮助他人; 结合第段“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可得:折花送给“我” 。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母亲因为抢收麦子“发疯似的劳动” 。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由 “蓝布衣裤”可知, 这个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再由 “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可知,同时也运用了动作描写。再结合“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 “总是”一些词句,让人感受到母亲抢收麦子时候的辛苦劳累,塑造了一个吃苦耐劳的母亲形象。 (4)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本文作者孙犁用深沉凝重的话语记录母亲生前的一件件小

43、事,表现母亲朴素却真挚的爱子之情,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历经辛苦、吃苦耐劳、善良热心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深切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出母亲对作者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答案: (1)以斗牌缓解丧子之痛;疯了似的劳动;细心照顾多病的“我” ;热心帮助他人;折花送给“我” 。 (2)B (3)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辛苦劳作的情景,表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 (4)相同点:都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不同点:本文写了母亲生前的一些小事,塑造了一个历经辛苦、疼爱孩子、吃苦耐

44、劳、善良热心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 秋天的怀念通过记叙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侧重表现母亲对作者真挚无私的爱。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 比如对比, 象征等, 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第三篇章:写(第三

45、篇章:写(50 分)分) 11 (50 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颜真卿在劝学中写道“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当代少年,须知世间万物皆可读。我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懂得了人性的伟大,我读自然这本书懂得了生命的蓬勃,我读青春这本书懂得了拼搏的意义,我读父母这本书懂得了亲情的温暖 请以“我读懂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记叙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3)字数不少于 600 字; (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我读懂了” , 显然缺少宾语, 因此也可以看是半命题作文 “我读懂了 XX

46、” 。这里的“XX”可以是一本深奥的书,也可以是一个人,如父亲、老师、苏轼、一个时代、一段情等。可以写从古人那里学得了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爱国、勤奋、坚韧等。还可以写读懂了亲情,比如写读懂了父亲,先写自己认为父亲不爱自己,后来才明白其实父亲是很爱自己的。叙写亲情故事,主要是反映自己明白了父母的不易,为自己默默付出的艰辛。比如写父亲,选材上可以是:小时总把自己骑在双肩上一起飞,可上小学后对自己却一直很严厉;学骑自行车摔倒父亲只在旁边看,还严厉地让自己起来;学会骑单车后,父亲再不骑车送自己上学等。 【解答】 我读懂了 进入初三,学业紧张,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开始觉得父亲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

47、。 一天,我因为留校值日,很晚才回家。天色已暗,天空中开始飘起雪花。我在岔路口犹豫着是否要走一条距离短但少有人行的小路。平日里,父亲工作忙,不怎么接我放学。我在路口纠结了很久,最终毅然决定走那条灯光昏暗的小路。我抓紧衣角,咬紧牙关,走进了巷口。忽明忽暗的灯光映得树影恍若鬼魅, 风也呼呼作响, 搅得我心神不宁。 我壮着胆子大踏步向前走去, 却觉得连自己的影子都诡异得吓人。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父亲。 一阵脚步声传来,我抬头一看,愣住了竟然是父亲。只见他匆匆走来,看见我,就站在路灯下微笑着冲我招手。我揪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我仔细观察起父亲来。他的两鬓已有些斑白,皱纹悄悄爬上了他的

48、额头,他的身影也没有我记忆中那般高大了。我忽然沮丧地意识到,他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父亲了。我快步走上前,很乖地跟在他身后。父亲愉快地笑着,说: “我就猜到你会走这条僻静的小路,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我特地从这条路赶来接你! ”父亲的及时迎接和温柔的话语像一缕春风,轻轻吹过,让我心中洒满阳光。这个瞬间,我理解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顿悟了亲情的温暖。 在这条小路上,我和父亲静静地走着。父亲的背影有些佝偻,似乎要缩成一个小小的句号。在昏黄的灯光的映照下,父亲显得更苍老了。我鼻子一酸,泪水悄悄模糊了我的视线。小时候,我爬上父亲宽大的脊背就像爬上一座山,那座山把我托得很高很高,可以在喧闹的人群中望向很远的地方。后来,父亲的背又撑起了整个家。我记得他在夜晚默默加班工作的身影,记得他早早起床给我准备早饭的身影,也记得他因我的进步而露出骄傲的神情。在我眼里,这座山虽不及往日高大,却在我心目中仍旧伟岸。那 一刻,我读懂了父亲。 走在父亲身后的我希望路更长些,希望长大的自己能够多陪在父亲身边,陪他走过更长的时光! 【点评】 小时候, 小作者眼中的父亲是一座 “高山” ; 青春岁月里, 父亲已经由一座高山弯曲成了 “句号” ,但不变的是父亲那深沉又伟大的爱。文章对父亲的描写细腻生动,通过语言、外貌等描写,刻画了一位为家庭生活而奔波劳碌的父亲形象,抒发了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读来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