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19MB ,
资源ID:227241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272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1、2023 届鲁教版(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 1 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一、地球的自转 1. 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 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2)俯视: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3. 周期:约为 23 时 56 分 4 秒,称为 1 恒星日。 4. 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 15。 (2)线速度:由于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最大,向两

2、极递减,极点为 0。 二、产生昼夜交替二、产生昼夜交替 1.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2.晨昏线(圈)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 3.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 也不透明的球体; 地球不停的自转。 4.周期:时长为 24 小时,称为 1 太阳日。 5.意义: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球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太低,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从而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作息规律受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产生时差三、产生时差 1.1.地方时地方时 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东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

3、地方时。规律: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2.2.时区划分时区划分: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不方便;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 24 个时区,中时区以 0为基准,东西十二区以 180经线为中央经线。每个时区跨经度为 15。规律: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 1小时。 “东加西减” 。 区时区时: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的区时。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小时。 国际日界线国际日界线 目的:避免日期紊乱。内容:原则上以 180经线为分界线。 意义: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注:日期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点时刻线

4、(地方时 0 时的经线) 。 四、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其特点只是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2)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在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流方向和洋流方向,北半球台风中心附近的气流往往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河流的右岸侵蚀,南半球河流的左岸易被侵蚀。 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 5.速度

5、 1 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 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黄赤交角 (1)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2)赤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3)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 2326。 2.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3.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 个回归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6、,简称正午太阳高度。 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4.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H H9090两地纬度差。两地纬度差。注: “两地”指直射点和所求点。 “纬度差” :若在同一半球,同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弧和夜弧: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经线圈分割而成。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

7、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二分日,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正午 12 时把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 五、五、四季五带的形成四季五带的形成 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减小

8、,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观察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昼长夜短;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昼短夜长。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昼夜等长。 单元活动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认识二十四节气 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1、 概念: 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 24 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2、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 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 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 地球每运行15, 日期大

9、约经过 15 天,对应一个节气。 二、二、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1、 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2、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 3、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注:中国地域辽阔,二十四节气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一、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指:地壳

10、+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1.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结而成,岩石特点: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石,有斑纹或气孔。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为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有层理构造、化石 ,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煤、石油是最重要能源。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 3.变质岩:岩石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石英砂岩变质为石英岩。 二、岩石圈

11、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1)岩石类型: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2)地质作用:a 上升冷却凝固,b、c 外力作用,d 变质作用,e 重熔再生。 2.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1) 岩浆:三进一出。 (2) 岩浆岩:一进三出。 (3) 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4)能相互转化的是岩浆和岩浆岩或者沉积岩和变质岩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3. 判断箭头含义 (1)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12、(4)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下图中岩层位于岩层之上,则岩层比岩层后形成。(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如图中岩层和岩层都为侵入性岩石,且都在岩层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岩层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

13、变质形成岩层,故岩层形成晚于岩层。 第二节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地形变化的动力 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和外力。 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表现剧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大多内力作用短期内不易察觉。 2.构造运动概述:按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表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 3.地质

14、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褶皱的特征与应用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其判断的依据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 褶皱:背斜-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岩层上拱而成山;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 向斜-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岩层下弯而成谷, 槽部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背斜: 良好的储油构造 ;适合开凿隧道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 (2)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断层地貌的形成受断层位移方向的影响。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异。地垒:断层岩块相对两侧上升,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断层岩块相对两侧下降,形成裂谷、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工程建设

15、选址,应避开断层。 (3)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如图所示: 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4.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观点内容: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称为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及若干次一级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构造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主要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

16、态,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1.1.风化风化 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松散碎屑物的过程。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类。物理风化:岩石受外力作用,机械破碎,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可分为热力风化;冰劈(楔)作用。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生物风化:受生物生长及活动而产生机械和化学破坏。植物的根劈,穴居动物的破坏。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2.侵蚀作和搬运侵蚀作和搬运 侵蚀作用是指侵蚀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且发生位移的过程。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

17、种物质,在自然力作用下,发生进一步较长距离位移的过程,就是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侵蚀作用。在河流中,除流水本身的冲蚀作用冲蚀作用外,其挟带的泥沙等物质也对河床和地表进行撞击和磨蚀撞击和磨蚀。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下蚀作用强;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下切,会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的沟谷。 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碎屑磨蚀岩石,这说明风力侵蚀是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由于沙粒集中分布与距地表较低的高度内,故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

18、显。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流量、流速以及流域的地质条件有关。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3.3.堆积堆积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减弱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称为堆积作用。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形成砾石、砂、粉砂、黏土等颗粒或大小不同的沉积物。但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第三节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世界人口密集

19、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50以上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由于不利于农耕与对外联系,所以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深刻。 海拔-海拔较低的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林业发展;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坡度-坡度超过 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超过 25,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

20、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坡向-不同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影响植物生长。 3.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对运输方式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非常显著。 (1)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最有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建筑成本都比较低,因此线路密度较大。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内河航运比较发达。 (2)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呈“之” 字形分布。 随着桥梁、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如今山区铁路与公路的建设难度已经大大降低。 二、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

21、表形态的改造 1.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

22、与发展等。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既受到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此外,地表形态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将变得更加广泛与深刻。人类必须认识和遵循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一第一节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一、锋 1、冷锋与天气 (1)冷锋含义: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简图: 雨区图: 剖

23、面图如下: (2)气温、气压曲线变化及天气变化(如右图) (3)降水:降水位置:锋后;降水区域:冷锋的坡度大,所以雨带较狭窄。 (4)天气实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的寒潮、沙尘暴;一场秋雨一场寒。 2、暖锋与天气: (1)暖锋含义: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简图: 雨区图:剖面图如下: (2) 气温、气压曲线变化及天气变化(如右图) (3)降水:降水位置:锋前;降水区域:暖锋的坡度小,所以雨带较宽阔。 (4)天气实例:华北春雨连绵;一场春雨一场暖。 3、准静止锋与天气: (1)准静止锋含义: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简图: 雨区图: (2)天气变化: 连续性降水 (3)天气实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冬半年的

24、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和天山准静止锋。 4、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1)正常年份推移规律:4、5 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春旱;6 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 ;78 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出现伏旱;9 月:雨带南撤至长江流域;10 月:雨季结束。 (2)影响:北方雨季短,降水少,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异常年份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 二、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二、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1、低压(气旋)与天气(北半球为例): (1)气压状况:气

25、压中心低,四周高, (2)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指向中心 (3)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4) 气温、 气压曲线变化及天气变化 (如右图) (5) 天气状况:阴雨 (6)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2、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气压状况: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2)气压梯度力方向:从中心指向四周 (3)气流流向:北半球: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4)气温、气压曲线变化及天气变化(如右图) (5)天气状况:晴朗干燥 (6)我国的典型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3、锋面气旋与天气: (1)锋

26、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如右图: (2)天气变化: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易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3)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4)锋面的判读: 冷暖锋的判断:左冷右暖(图幅上方是正北) ;西冷东暖。 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冷暖锋运动方向判断,逆时针为北半球,顺时针为南半球。 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一)气压带一)气压带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气温和气流的运动情况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区域, 这些气压区域大致

27、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称为气压带。全球有 7 个气压带。 1.A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地区,因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 2.G 极地高气压带 2 个 极地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极地附近形成高气压带。 3.C 副热带高压带(2 个南北纬) 由于 30纬度附近高空的大气辐合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4.E 副极地低压带 (2 个南北纬)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极地东风, 与从副热带高压吹来的中纬西风相遇,在 60纬度附近形成锋面-极锋。此处气流上升,近地面成为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 二)风带风带:地球近地面七个气压带之间,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28、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呈带状分布的大气水平运动,称为风带 。 6 个 1.信风带(2 个,南北低纬度地区)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 2.盛行西风带(2 个,位于南北中纬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3.极地东风带(2 个,位于南北高纬度) 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三)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而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

29、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移动幅度为 510 个纬度。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1)全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的地区,空气湿热,对流显著,多形成对流雨,往往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呈现热带雨林景观。 (2)全年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形成,太阳辐射强,往往形成炎热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 (3)副极地低压带控制的地区,受极锋影响,雨、雪天气多,但降水总量不大,太阳辐射较弱,往往形成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多呈现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4)极地高压带控制的

30、地区,太阳辐射最弱,干冷气流下沉,往往形成酷寒干燥的冰原或者苔原气候,多呈现出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1)信风带控制的地区,气流由副热带地区向赤道方向流动,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气候干燥,多荒漠景观;但是,如果信风经过广阔的海洋和暖流,就会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形成湿润的气候。若信风遇到高达山地的阻挡,会因地形抬升而形成较丰沛的降水,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景观 (2) 西风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 全年盛行西风, 近海区域受海洋影响大, 终年温暖湿润, 气温年较差小,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最冷月气温大于零度,故呈现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3

31、)极地东风控制的地区,偏东风起源于极地高压区,性质干冷,主要形成苔原气候和苔原景观。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南北纬 10-25地区,当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降水丰沛;当受信风影响时,干燥少雨。形成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景观。 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自然景观。注:地中海气候区作物以耐旱多年生经济作物为主,以适应夏季干旱缺水的气候,如油橄榄、葡萄、无花果等。 三、季风与季风气候 1、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东

32、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南亚季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 (1)冬季,受强大的亚洲高压影响,亚洲东部盛行干燥而又寒冷的偏北风,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2) 夏季, 海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增强,海洋暖湿气流 (偏南风)吹向陆地, 受地形抬升, 产生降水,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2.季风气候。 (1)东亚季风(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暖.冷干)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1 月份西北风、7 月份东南风;气候类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

33、候。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2)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1 月份东北风、7 月份西南风;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单元活动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一、利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查阅气候类型一、利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查阅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分布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揭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如果已知一个地点或地区的具体位置,就可以对照气候类型分布图,确定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根据图例或注记确定查询地点或地区的气候类型) 。 二、根据气压带、风带的

34、影响判断气候类型二、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判断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判断一个地点或地区的气候类型,可以根据该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情况,进行分析、推断。 三、根据气温和降水量指标推断气候类型三、根据气温和降水量指标推断气候类型 1.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断该地所处半球。如某地月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 1 月,最高出现在 7 月,表明该地在北半球;反之,在南半球。 2.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该地所处的热量带(以温定带) 热量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热带 15 25 亚热带 0 18 温带 18(温带海洋性气候

35、除外) 寒带 0 10 3.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降水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以水定型): 雨型 特征 主要气候类型 年雨型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 降水集中在冬季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少雨型 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 4.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最终判定气候类型。 由于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气候类型还可以根据植被、土壤的类型间接做出判断。 气候的描述技巧气候的描述技巧 (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 先指出

36、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2535大陆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水体运动的影响 第

37、一节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相互关系陆地水体及相互关系 一、陆地水体的组成 1、陆地水: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陆地水由陆地咸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和陆地淡水组成,目前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通过补给而相互联系:河流的补给可分为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类型。 (1)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影响显著,汛期与雨季一致。 (2)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气温的影响,汛期与高温期一致。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冬季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

38、流出现春汛。 (3)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比较稳定;地下水与河流水,因为水位变化还可能相互补给。 (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河流水与湖泊水: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反之,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所以与河流相连的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作用。 活动补充:河流的补给类型: (1)降水补给:补给季节: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影响因素:降水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补给特点:不连续、时间集中、水量变化大;我国分布地区:普遍,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我国为例)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39、:补给季节:春季;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补给特点:季节性、水量稳定、连续性;我国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我国为例)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如图: (3)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补给季节:夏季;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气温高低、积雪和冰川储量;补给特点:有明显季节、日变化、水量较稳定;我国分布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我国为例)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冬季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是气温低于 0, 冰川无融水。如图: (4)湖泊水、地下水补给: 补给季节: 全年; 影响因素: 湖泊水位

40、与河流水位高低的关系,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补给特点: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我国分布地区:普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我国为例) :径流变化。 第二节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洋流及其影响 一、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1.大气运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形成的洋流称为风海流。全球的洋流大多数属于风海流。 2.相邻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存在差异,引起海水的流动,称为密度流。表层:低密度海区流向高密度海区,底层:高密度海区流向低密度海区。 3.由于风力或密度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有垂直的也有水平的补充)

41、4.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受离岸风影响,都是补偿流) (2)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 (3)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注意航行顺逆) :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 海水向西流, 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1)暖流

42、: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 5570N 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2)寒流:降温减湿。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1)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2)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3)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 (4)秘鲁渔场:盛行上升流。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易成海雾不利航行; (3)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4、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

43、污染范围。 拓展:渔场形成的条件: 1、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2、两种洋流交汇处:汇合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3、多处于大陆架上:光合作用较强,利于鱼类生长。 4、有大江大河淡水流注入:营养盐类丰富。 5、受离岸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拓展: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 千米以下。 2.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海域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多为夏季;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多为冬季。 第三节第三节 海

44、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向大气提供热能。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陆地晚 1 个月左右,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相对较小。 (3)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海洋溶解二氧化碳能力以及海洋生物固碳)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运动能够推动海水运动 (2) 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 降水影响盐度分布; 云层减弱太阳辐射, 影响海水温度,进而影响海水运动。 (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45、,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固碳释氧。 3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促进水平衡 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2)促进热量平衡。热量支出与热量收入基本平衡。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1) 含义: 有些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2、拉尼娜现象: (1)含义:指

46、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海水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层结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旱;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常形成洪涝灾害。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

47、,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比较项目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

48、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 20E 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2)常见自然带 (3)基本规律: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同高度高山,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2)山体相对高度同纬度的山

49、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山体的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拓展:分析区域生物种类多的原因纬度低,热量条件充足,动植物种类多纬度南北跨距大,水热条件复杂,动植物种类多海拔高, 相对高度差异大, 垂直差异显著的区域, 动植物种类多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起伏大, 垂直差异显著的区域,动植物种类多降水多,水分条件好的区域,动植物种类多地形封闭,受外界干扰少,人类活动影响小,动植物种类多。 .林线林线(1)概念: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盐碱地、湿地、冻土、肥力)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上限海拔高度) ,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 10等温线相吻

50、合。 (2)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热量:热量: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水分水分: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非地带性因素强风 山顶风速大, (强风)使树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