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3 届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届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农业文化遗产是先民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创造并不断演化的传统农业系统,不仅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同时,气象服务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气候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般而言,气候条件可以从全球气候类型、区域气候资源、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
2、、演化、类型、分布以及结构与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受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形成的以温度差异为主要特征的纬向分布,因海陆关系形成的以湿度条件为主要特征的经向分布, 因海拔高度等因素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 多种因素组合下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光照、温度、降水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农业气候资源,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长期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业物种驯化、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制度形成与演变、 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与演化,以及空间迁移。同时,也因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而影响着农业生态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例如,除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因素外,气候暖干化趋势是造成包括哈尼梯田在内
3、的许多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旱地(如甘蔗、香蕉等)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其次,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使之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活态的特殊遗产类型,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的生产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首要和基础性功能。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以外,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正是农业文化遗产地人们生态智慧的表现,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理念。通过物种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态结构的合理配置及相应的生
4、态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物质投入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是典型的低碳农业。 最后,气象服务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延续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延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农业生产,大多数农耕文化的传承也依赖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景观的维持基础同样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这就要求气象部门提供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相似分析、长期气候预测,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多种气象服务产品。 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以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生态与文化价值实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目
5、前普遍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等问题,可以通过农事活动预报、农业物候预报、特殊要素预报、气候舒适指数分析,并结合中国天然氧吧认定等,不断丰富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业态,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并通过精准的天气预报,避免因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闵庆文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先民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创造并不断演化的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气候多方面的影响。 B作为一个活态的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这使其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与
6、调控能力。 C农业文化遗产首要和基础性功能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的生产功能,其延续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延续。 D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气候区划、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可以有效助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首先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接下来指出了气候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B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部分述气候变化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则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C文章第三段以哈尼梯田等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旱地面积增加为例,论证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业物种化。 D文章第四段“其次”“一定的”“最大限
7、度”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科学类论说文条理清楚、用语严谨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球气候类型、区域气候资源、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气候条件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 B物种、技术、文化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是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必备且唯一的条件、 C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理念,有必要对其进行静态保护 D开展农事活动的预报、加强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丰富旅游业态等有助于克服目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实用类文本
8、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材料一 在西方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味觉是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组成。19 世纪,德国医生汉尼葛对基本味觉的敏感度进行了测试,得出结论:舌头各部位对四种基本味道的感应各不相同。于是绘画了一张流传甚广的舌图。很多人由此便认为敏感度低的部分就不能感受该味道。1974 年,科林斯博士对汉尼葛的工作进行了重新检测,认为他的主要结论是正确的: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度不同,但差别不大。舌头、口腔腭和喉部各处都有味觉感受器,它们都能感受四种基本味道。人的味觉是靠味觉感受器感知的,但是舌头上的神经会向大脑传递信息,你的眼睛会
9、“尝”到红辣椒的“辣”,你的鼻子也能“闻”到食物的气味,这些结合在一起,你就有了味道的概念。换句话说,视觉、嗅觉和味觉是互相影响的,眼睛和鼻子虽不能直接感知味觉,但颜色和气味能够增强或减弱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感知。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万杰克如何感受美味) 材料二材料二 味觉变异是常见的味觉失灵,它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等因素有美,只有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将它与疾病联系起来。例如,味觉的灵敏程度因人而异,儿童比成人强,青年比老年强,女性比男性强;同一个人,晚上比早晨强。情绪与味觉亦有关系,在情想、恐惧、焦感、伤,或劳时,味觉会降低;较长时间的饥饿会使味觉暂时失灵,对食物的味感差;温度对味觉也有
10、影响,在 2030之间人们的味觉灵敏度最高。此外,吸烟或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等,也会导致味觉异常。味觉异常也是一种味觉失灵。味觉异常有时与口腔卫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质的暂时作用而发生的味觉变异有关。这些不属于味觉变异的范围。如有些牙膏中含有硫酸十二酯钠可使橘汁中的酸味尝起来是甜味。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即使用水漱口及刮舌苔等方法也不能去除。 (摘编自健康新闻味觉失灵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材料三材料三 炒肝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没有吃过北京炒肝的外地人一般很难理解炒肝是个什么东西。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而且除了肝,还有肥肠,肥肠一般还比肝更多一些。
11、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 的歇后语。勾芡是炒肝不可或缺的工序所谓勾芡, 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特性,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 (综合整理什么是炒肝等网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科林斯对基本味觉的敏感度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论与当年汉尼葛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B酸、甜、苦、
12、咸四种基本味觉组成是由舌头和口腔器官感知到的,而“辣”是眼睛“尝”到的,所以不在基本味觉之内。 C药物容易引发味觉变异,例如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久久不能去除。 D北京炒肝这种风味小吃名实不符,它不是炒出来,而是煮出来的,同时“炒”的也不尽是肝,其中肥肠要比肝还多。 6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炒肝为什么要勾芡。(6 分) (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月光下的父亲月光下的父亲 何君华 月亮很大,月光很白。我熟练地纵身跃上学校北操场的围墙,然后再熟练地翻身跳下墙
13、。 这套动作我太熟悉了。一进入高三,这个学期几乎每天晚上,我都要这样翻墙去学校北门小巷里的网吧,像个武艺高强的使客一般。 在游戏里,我的确是个行走江湖的侠客。我攒下一套套威风凛凛的装备, 打下一座座旌旗猎猎的城寨,在游戏里我飞走壁、威风八面,好不快活! 不过这回,我翻身下墙时似乎踩到了什么东西,那东西还会动,好像是个人!我吓一跳。定睛一看,竟然是父亲! 父亲是接到我的电话后连夜赶来给我送钱的。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家里为了方便跟我联系,专门安了一部座机。我用学校的卡电话打给父亲,说老师又让买教辅资料了,让他赶紧送钱来学校,“老师说了,现在是高三,耽误不得”。父亲于是连忙赶了最后一趟班车来学校给我送
14、钱。 其实,我管父亲要钱,不是要买什么教辅资料,而是要充游戏卡。今天晚上再不充的话,我之前攒的那些装备、攻下的那些城寨就都白打了。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么火急火燎地给父亲打电话让他连夜送钱呀! 我叮嘱父亲去县城找个宾馆住一晚,明天一早再回家,父亲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但他并没有去,而是打算倚靠着学校围墙根儿凑合一晚。 靠坐在一块石头上的父亲看见我,自然也十分吃惊,问我这么晚了出来做什么。 看着歪在墙角的父亲,我已不打算隐瞒,便将骗他送钱来充游戏卡的事一五一十地交代了。 说完,我等待着父亲的一顿暴打,但是过了很久,他的手也没有落在我的身上。 父亲一言不发,甚至没有起身,他就直直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可
15、能还无法接受我刚刚所说的一切,无法接受他曾经优秀的儿子已经更成了这副模样。 我不敢抬头,只敢用余光偷偷地瞟父亲。这时我才发觉,才四十出头的父亲竟然有了白发,或许是我的错觉,但他的两鬓分明在月光下闪着淡淡的银光! 又过了许久,父亲终于开口说话:“儿,你还记得我送你来上学那天吗?” 我当然记得。那一年我初中毕业,考上全县最好的高中,父亲挑着行李兴高彩烈地送我去学校报到。办完入学手续,又帮我整理好宿舍床铺后,父亲提议带我去县城的街道上逛一逛,让我这个山村里的孩子见识见识城里的风光。走到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时,父亲忽然大方地问我想吃什么,我环顾一圈,指了指街对面的北京烤鸭店。我其实并不知道北京烤鸭是什么,
16、也不知道它究竟好不好吃。之所以想吃,仅仅是因为北京那两个字。是的,我想高中毕业后去北京,去上那所全中国最好的学校。 父亲当即走到那家北京烤鸭店前,掏出钱摆在桌上,拉拉杂杂,都是些零钱,问老板够不够买一只烤鸭。老板摇摇头。父亲又问:“半只够不够?”老板再次摇头:“不够。再说,也没有半只卖的呀!”父亲说:“行行好,就卖半只给我吧!”老板可能是不耐烦,也可能是被父亲执着的神情打动了,竟然真的将一整只烤鸭切了一车卖给我们,我掰开烤鸭递给父亲,父亲摆摆手,示意我一个人吃,我就站在店门口一个人吃完了那半只北京烤鸭。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正宗的北京烤鸭,或者干脆就是冒牌货,但那的确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
17、吃完烤鸭,父亲与我告别。他要去公共汽车站赶回家的班车,示意我自己回学校,不必送他。父亲说: “儿,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一个人走了。” 没想到两年过去,我把路走戒了这样。 父亲问我:“你知道那天我是怎么回去的吗?” 我摇了摇头。 原来,父亲跟我告别后,并没有去坐班车,而是生生走了回去。他将兜里所有的钱都掏给了烤鸭店老板,已经没有回家的路费了。他走到家时,袜子上已经渗出了鲜红的血。 从县城到我们家有三十多里路,而且多数都是蜿蜒崎岖的山路。 我放声大哭,哭声在月夜里传得很远很远。父亲赶紧过来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莫哭,莫哭,不碍事,不碍事的,努力吧,儿,要努力呀。” “回去吧!”父亲说。 我点了点
18、头,擦干眼泪,刚准备踩那块石头爬上墙,父亲将石头移开,自己蹲了下去,轻声说:“踩我肩膀上去,”我知道拗不过父亲,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地踩上了父亲的肩头。 我就这样踩着父亲的肩膀,重新翻回了学校。我隔着围墙对父亲说:“爸,去县城找个宾馆!”父亲没有回答我。我又说:“爸,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父亲终于沉沉地应了一声。父亲后来说,那是他这辈子头一回住宾馆。 走在洁白的月光下,我知道,我那些装备和城寨都白费了。 高三第二学期,这高中的最后半年,我变了个人。 那一年高考,我如愿考上了北京那所著名的大学,成了我们村乃至我们乡有史以来头一个考上那所大学的人。 村里所有人都很震惊,说这真是个奇迹。 (有删改)
19、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中对月光进行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渲染宁静的氛围, 推动情节的发展。 B小说长于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如“我”开始沉迷于在游戏中攻城拔寨,而后来却毅然决然与游戏告别。 C小说中一些地方看似不合情理却符合生活逻辑,如父亲才过四十却有了白发、老板破例卖给父亲半只烤鸭。 D 小说使用倒叙手法, 设置悬念,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多用插叙, 丰富了内容, 使情节曲折生动。 8 翻学校围墙外出被父亲发现后, “我” 的思绪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有变化。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 分) 9“感人
20、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打动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罢,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联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
21、,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联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
22、尽心,惟恐一物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持,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
23、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稽颡,古代礼节,
24、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
25、别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中送族弟绾从军安西中 李白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注】安西:唐方镇名,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犬戎:唐朝,中原王朝
26、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或“戎狄”。旄头: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蒲萄宫:汉宫名,在上林苑西,哀帝时,单于来朝,住在此宫内。事载三辅黄图甘泉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是李白写给其族弟李绾的留别诗,也是一首军旅题材的诗,从格律上看,则是一首七律。 B一、二句描写汉军迎风北上、鼓行西进直捣犬戎的出征场面,意蕴雄浑壮阔,读之振奋人心。 C三、四句点明送族弟随军征战安西的题旨,又隐含了对族弟立功疆场、报效国家的殷殷期许。 D本诗以汉喻唐,借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开疆拓土的往事,抒写诗人生当盛唐、报国立功的豪情。 15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
27、格。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小题,6 分)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小麦在芒种节气收割,此时天气炎热,白居易观刈麦中的“_,_”就写出了农人在烈日下辛苦收割的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
28、9 题。 中国饮食文化 ,源远流长。书写饮食文化,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食物的生产,涉及物种的传播。食物生产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等。有了食物就有了相关的进食规范, 饮与食的器具随之完善起来, 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建立起来。 很难说哪一个方面最重要、最关键,它们是缺一不可、 的。 与饮食过程相关联的,还有饮食的态度、饮食的观念,特别是对饮食的认知程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而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同样都是熟食,陶器时代与铜器时代有明显不同,到了铁器与瓷器并行的年代,人们得到的食物更是不同。这样就逐
29、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也 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 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当吃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人们的丰富的内心情感时,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与科学和艺术相关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但饮食所创造的文化,却绵延不绝地展现着新的内涵。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体统,因此将文明称为饮食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
30、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B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 C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 D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黄昏,玫瑰色晚霞铺满天空,就近蹲在山坡上,近在咫尺的一年蓬,丛丛簇簇,如下了一层薄雪,被夏风吹着,微微颤动起伏,总是叫我恍惚,如回童年。 在我的家乡,我们不曾文绉绉地叫它“一年蓬”,而是喊它“蒿子”,它大抵与野艾是远房亲戚。田埂上、陡坡处、山岗上, ,簇生簇长,它们默默地把小白花举过头顶,一举就是一整个夏日,谢了又开,
31、 ,无有穷尽。至初秋,渐萎,枯干,稍一触碰,叶子簌簌而落,只囫囵杵着一根秆。 我们村子地处丘陵,穷乏的 20 世纪 80 年代初,家家欠缺柴禾,孩子们自觉地到处搜寻野柴贴补。砍柴途中,凡遇见一丛蒿子,简直喜出望外无比粗壮而禁烧,且不像芒草、芭茅那么割手。砍一担,粗绳捆了,挑回家。 年少时,我们审美能力不足,面对那漫山遍野的白, 幼童的灵魂一直是混沌的,年年与日月山河天空星辰共处,没有觉知。但谁又能否认,这是一份长情的滋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亲戚”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
32、一项是( )(3)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D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 2 角 5 分钱。”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 10 分钟,儿子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
33、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小约翰说: “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 2 角 5 分钱。“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 项中“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具有很强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曲解文
34、意,第一处原文的表述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从词义看,使用“无与伦比”修饰“韧性”一词,意味着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存在“比较的对象”,二是经由比较得出的“结论”指向“美好”“优异”,而这两点信息原文中均未体现。第二处原文的表述是“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 2(C 项“论证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业物种驯化”表达有误,根据原文有关内容,第三段以哈尼梯田等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早地面积增加为例,是为了证明“因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而影响着农业生态景观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观点) 3D(A 项中的“直接而强烈地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曲解文意,正确的表达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
35、B 项中“必备且唯一的条件”说法过于绝对,从原文“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以外,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可知,影响传统生态农业韧性的除了“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气候变化”外至少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项中的“有必要对其进行静态保护”是“正话反说”,原文的表述是“随着农业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有效途径”“农业生态景观的维持基础同样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可见,“静态保护”的说法不合文意。综上,本题选 D 项。) 4B(B 项,“眼睛、鼻子”“也能直接感知味觉”错误。从“味觉是靠味觉感受器感知的,但
36、”处可知,眼睛、鼻子没有味觉感受器,不能直接感知味觉,只能“增强或减弱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感知”,) 5D(A 项,“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错误,汉尼葛强调“各不相同”,面科林斯强调“差别不大”。B 项,“辣是眼睛尝到的”,否定舌头等器官对“辣”的感知,曲解文意。且“辣是眼睛尝到的,所以不在基本味觉之内”,强加因果。项,混淆了味觉变异和味觉异常两个概念,应该是“药物容易引发味觉异常”,面不是味觉变异。) 6炒肝时勾芡,可以使卤汁稠浓,改善菜肴的色泽。而色泽的改善会影响眼睛对炒肝的味觉感知。改善菜肴的色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防止味觉变异。 7D(“小说使用倒叙手法”的分析与文本内容不符合,本文使用的是
37、顺叙,而非倒叙,) 8翻下围墙时,发现踩到的是父亲,“我”吓了一跳,感到很是意外,因为“我”之前让父亲在城里找个宾馆住一晚,等天亮后再回家去。告知父亲自己要钱的真实意图后,没有等来意料中的责罚,看着父亲歪倒在墙角沉默不语和未老先衰的样子,“我”心有所动。父亲让“我”回想他送“我”来上学那天的情形及他步行回家的经过,让“我”努力并踩着他的肩膀翻回校园,“我”深受触动。 9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儿子作为一个山村孩子,考上全县最好的高中,父亲亲自送他上学,帮他办入学手续,整理宿舍床铺,带他逛县城,见识城市风光。对儿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父亲甘愿步行三十多里山路回家,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烤鸭给儿子吃;接到儿
38、子需要钱买教辅资料费的电话,赶末班汽车连夜送来。循循善诱助力儿子成长。送儿子报到分别时告诉儿子“靠自己”走好以后的路:知晓儿子骗钱打游戏后,没有责罚儿子,而是让儿子踩自己的肩膀翻墙回校。 10B(原文标点如下: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11C(两个“固”字含义不同,前者指“本来”,后者指“固执、顽固”。) 12C(C 项中“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的表述与原文“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不符。当时,唐太宗有了修建一座宫殿的打算,并且已经准备好了材料。) 13 (1)长孙无忌担心自己富贵至极
39、会带来灾祸,一再(坚决)请求让出职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唐太宗于是准许长孙无忌离职,改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2)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谤之言是与百姓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是秦始皇损民以利己的缘故。 14A(A 项“留别诗”错误,这是“送别诗”; “从格律上看,则是一首七律”表述不够正确,按照诗律,本诗属于七言古体诗,只不过正好是八句,容易引起考生的误判。若掌握了律诗的基本特点,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等,是可以轻松地作出判断的) 15主观色彩强烈。如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对匈奴侵略者命数已尽,系颈投降,族弟尽快奏凯报捷的强烈期待之情。想象丰富奇特。如五
40、、六两句,想象君王在宫中手按宝剑了解边情的神情和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神奇而合情理。巧妙运用修辞。如“剪虏若草收奇功”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汉军将士勇猛搏杀,消灭强敌,建立奇功的生动场面。语言通俗直白。诗中除个别词语外,多用极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极深厚的感情,清新而不拘于格律。 16(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17博大精深 相辅相成 息息相关 潜移默化 18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传统,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体统”应为“传统”;二是语序不当,“
41、将文明称为饮食的重要驱动 力”应为“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 19A(A 项表引用,B、C、D 项表示强调,着重指出) 20处处有蒿子的身影开了再谢无法感知它们的美 21B(B 项用了借代的手法,文中“亲戚”和 A、C、D 项都用了比喻的手法) 22【写作指导】材料讲述了一个生活小故事。审读材料可知故事的核心意涵在于儿子的那句不经意的话及其给牧师的启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我们的国度,是一个多元开放、日新月异的国度;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与不顺。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如何化解无所不在的矛盾,如何应对无法回避的挑战,进而
42、立足社会,化解矛盾,赢得机遇,是每个人都曾经、正在或必将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这正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所在。如果忽视材料给我们的这点启发,将写作重心放在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话题上,则显然偏离了材料中心。 【参考立意】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你 的生活将会变得五彩斑斓;等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春季,正月辛亥(初三)日,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离职。当时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唐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我对你丝毫不怀疑,假如各有所闻而不说,那么,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唐太宗又召集百官,并对他们说:“
43、我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所以视长孙无忌如亲子一般,(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其他人所能离间的,”长孙无忌担心自己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坚决)请求让出职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唐太宗于是准许长孙无忌离职,改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唐太宗对身边亲近的大臣说:“人们都说君主极为尊贵,无所畏惧。我却并非如此,对上,我惧怕皇天的监督,对下,我害怕大臣们的注视,兢兢业业,还怕不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期望”魏徵说:“这的确是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的要旨,希望陛下能慎始慎终,那就好了”夏季,四月,己卯(初三)日,唐太宗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加上遭遇灾荒,尸横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
44、各地官府为这些死去的百姓掩埋尸骨”。唐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之言,这是与百姓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民以利己的缘故。奇珍异宝,本来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加控制,那么国家就会立刻面临危亡的险境。我想要修建一座宫殿,材料已经齐备,有鉴于秦的灭亡,便停止了这项工程。自亲王公卿以下(的大小官员),应当体会我的这个想法”从此二十年间,风俗质朴淳厚,穿着不用锦绣,官府与百姓都很富足。唐太宗问王珪:“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为什么呢?”王珪回答道:“汉代崇尚儒术,宰相多选用精通经术的儒士,所以风俗淳朴敦厚;近代以来重
45、视文艺而轻视儒术,又辅以法律,这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日益衰微的原因”。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尽心尽力,唯感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取用人才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他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玄龄、杜如晦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唐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