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3 ,大小:3.72MB ,
资源ID:221371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213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1、第一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二、

2、学情分析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能力、口语交际、写作能力、预习新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薄弱。所以在学习本单元课程时,还需继续在阅读上做进一步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3、 语文要素1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2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的详细一些。4、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会写23个字,会写36个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发挥想象,在写作时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4 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5 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6 学会

3、借助拼音认识地名。7 背诵过故人庄。2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4 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4、 课时安排内容 课时1.草原22.丁香结 23.古诗词三首 34.花之歌 1习作:变形记 2语文园地一 2合计:12第一单元 第1课 草原内容分析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4、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正确读写“毯、陈”等8个生字,理解“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1.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音频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

5、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读写“毯、陈”等8个生字,理解“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课件:音频)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3.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

6、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2) 背景介绍: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设计意图: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使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写

7、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按要求自读课文:(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并进行指导。(1)生字认读(课件:我会写)(2)词语认读(课件:本课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学生齐读。4.理解文中难懂词语(课件:词语解释)(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

8、)自然,无拘无束。(4)迂回:回旋,环绕。(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

9、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作补充。4.教师总结。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四、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想一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突出草原的美?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2.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3.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课件)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

10、的。之后写产生的感想。4.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课件)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

11、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帮助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课件播放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草原歌曲)设计意图:用图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草原的风光之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2.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的美。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

12、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复习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为了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二、“初入

13、草原”,感受“洒脱”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重点理解“洒脱”:(课件)(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

14、呀!(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洒脱”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草原上开车的情形,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1.过渡: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课件)(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能

15、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课件)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3)交流小结: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几方面看出。(课件)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1)热情迎接: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份热情?(课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

16、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激情相见:读第3自然段,学生即兴表演当时的相见情形。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言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3)盛情款待: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课件)(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和酒,除了这些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民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有感

17、情地朗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4)尽情联欢:默读第5自然段,用文中的话说一说: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课件)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5)深情话别:图片感知。(课件:夕阳西下的草原图片)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那可真是依

18、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例如:恋恋不舍,依依不舍、留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低回不已等。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课件)A.思考: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B.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四、课堂总结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

19、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播放视频,创设美的意境。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腾格尔的天堂,直观地把草原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悦耳的歌曲,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2.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精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品读玩味,体

20、会美的情感。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不足之处是,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语也较单调,应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灵活评价。第一单元 第2课 丁香结内容分析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

21、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写“缀、窥、幽”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8个词语。2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 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2. 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难点1.深入理

22、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缀、窥、幽”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8个词语。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举出课前收集的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课件:丁香花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列举学过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如落花生、白杨等),为本课的学习预埋伏笔;通过看丁香花,

23、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看似无心,实则有意。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1)学生读生字,教师纠错正音。(课件:我会写)(2)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词语,教师纠错正音。(课件:词语认读)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提示: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1) 学生初读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2) 按要求读课文:1 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 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提示: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1)提出问题:

24、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2)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件)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赏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悟花)。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巧妙地用问题导向,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言简意赅,单刀直入。学生通过找写“丁香结”的句子,由句子到段落,水到渠成地理清课文脉络。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课件)城里街旁的丁香花城外校园的丁香花斗室外三棵白丁香雨中丁香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课件)颜色形状气味(视觉、嗅觉)(1) 颜色: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2

25、) 形状: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3) 气味: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课件)繁密耀目 幽雅的甜香 娇俏灵动 鲜润妩媚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进行讲解。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课件)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紫的丁香花都好看。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谈谈表达效果,并试着读

26、出这种效果。潇洒:写出了白丁香在月光下的纯净洁白。朦胧:写出了紫丁香在月光下的朦胧美。师总结:“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对仗工整,结构优美,形象地表现了白丁香和紫丁香在月光下的不同情态。设计意图: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在读中懂得能从所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想象画面,读懂画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老师带领学生准确解读,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7、。教学过程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1)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1 格外妩媚2 线条模糊3 颜色交融4 宛如画作(2) 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将丁香融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着愁怨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勾起人的愁绪,不禁让作者认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

28、香结”。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1)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课件:丁香花和丁香结的图片)(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课件)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课件)(引用古诗句,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愁怨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想象

29、的空间。)(3) 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课件)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

30、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这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自身经历,自然能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四、回顾写法,学表达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此时学生领略了作者写作的精髓,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抓住身边的事物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丁香花常见又普通,开课之初,出示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有所了解,让学生知道丁香花

31、的特点,为后文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2.从题目入手,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并提取四幅丁香图。这一环节,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通过画面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3.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入情入境的与文本对话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谈丁香。学生自然能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写作意图,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单元 第3课 古诗词三首内容分析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出了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32、中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

33、句,感知诗词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1.读古诗,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古诗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说一说: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

34、是什么?(思,忆)2.导入新诗。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设计意图: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首同是思乡古诗的相似之处,然后找出它们的诗眼,这就为学习新诗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最后设置疑问“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按要求自由读诗。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2指名朗读,教师正音。(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课

35、件:多音字“泊”)(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课件)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忆学法。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课件)生: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2.解诗题。(课件)(1)“宿”是什么意思?

36、生:住宿、留宿。(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3知作者。(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生交流)(2)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课件)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

37、,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因此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舟泊暮宿,触景生情,满怀愁绪的情感。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一)明诗意。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2.指名

38、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二)悟诗情。1找出诗眼“愁”。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生:愁。2品味“愁”字。(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课件)日暮客愁新“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课件:夕阳西下

39、的图片)分享温馨画面。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生:背着书包回家去。师:还有人在干什么呢?(课件: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生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生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 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

40、心头。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评价读古诗)(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课件)对月抒发愁绪。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回忆往昔甜蜜。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

41、其乐融融。入情入境读诗句。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三)积累拓展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课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设计意图:想象画面

42、和感情朗读是学习古诗的良方。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等复杂心情蕴含在每一句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让学生对比想象“日暮图”,对月抒愁绪以及忆往昔甜蜜,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愁思。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

43、的满怀愁绪。2.指名背、齐背。设计意图:哀愁的音乐,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很好地烘托了气氛。配乐让学生背诵古诗,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升华了情感体验。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1.指名读诗题。2.理解诗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生:时间、地点、事件。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3简介诗人。(课件:诗人简介)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

44、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设计意图:以诗题总览全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从诗题中了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疑问:“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时结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笔。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n”,“散”读“sn”。2.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3.读出韵味。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2)按“平长仄短”练读。(3)分组读,齐读。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

45、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2范读,想象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古诗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品读感悟)(1)黑云翻墨未遮山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学生想象画面。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生3: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课件:“黑、翻墨”变色)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评价读、齐读)(2)白雨跳珠乱入船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