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49.40KB ,
资源ID:219269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192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第2 2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宗法制影响扩大 2 有学者认为, “华夏” 并不是自古有之的, 它形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 这个历史阶段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

2、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4下列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 ) 编户齐民社会出现 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耕水利技术发展 多种货币流通,手工业发达,大城市兴起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5.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军功爵制 C

3、.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7.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8.孔子倡导正名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其目的是强调人们(主要是为政者)要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 以符合自己的“名分”,而非简单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据此可知,孔子倡导“正名”( ) 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B.突出强调人的主动性 C.维护了贵族政治特权 D.体现了古代民本思想 9.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

4、里主要强调的是 (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10.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 若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5、;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四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4)从材料三和四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春秋时期周天子称为周王, 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分封制下的 “各诸侯国的国君” 称为 “公”或“侯”;而战国

6、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却自称为“王”,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A 项正确;官僚政治的确立材料没有涉及,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时期,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D 项与材料无关。 2.C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历史也由分裂趋于统一,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日趋融合,故选 C 项;夏、商、西周还处于奴隶部落邦国阶段,排除 A、B 两项;秦汉是华夏族的重大发展时期,不符合题干“形成”阶段,排除 D 项。 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

7、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排除 B 项;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排除 C项。 4.B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开垦,各国通过变法确认了土地所有制,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编户齐民社会出现。同时,商品经济发展, “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多种货币流通,手工业发达, 故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8、排除 A、 C、 D 三项, B 项符合题意。 5.B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因此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选B。 6.B 商鞅在选拔官员方面采取二十等爵制,注重才能,淡化血缘,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B 正确;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与血缘宗法制无关,排除 A、C; “燔诗书而明法令” 属于思想控制,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排除 D。故选:B。 7.A A.依据题干“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土地所有者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任意处理

9、自己的土地,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 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 8.A 由材料“孔子倡导正名”“要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以符合自己的名分,而非简单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等信息可知,孔子倡导正名,不是为了“简单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而是希望通过“正名”,使人们(主要是为政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此,各种因欲望而造成的僭越行为就会逐渐消失,社会也会逐渐回到符合“礼”要求的秩序之中,A 项正确。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均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贵族政治趋于瓦解,贵族特权亦受到冲击,C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 9.A 从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

10、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 A。 10.A 据材料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知,老子主张在道德仁义缺失的情况下,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知,孔子主张学习西周礼乐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与孔子针对社会变革提倡礼乐规范,反思西周礼乐文化,故 A 正确;依所学可知,老子与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故 B错误;依所学可知,西周时期推行礼乐制度,故 C 错误;依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故 D 错误。 11.(1)变化:手工业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3)材料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 材料四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 (4)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