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8 ,大小:123.81KB ,
资源ID:219266      下载积分:8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192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1、统编统编版版八八年级语文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三峡重点知识三峡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2.【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3.【襄】陵 冲上、漫上 (陵:山陵) 4.【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5.【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6.【不以疾】 没有这么快 7.【回清】 回旋的清波 8.【飞漱 sh】 飞速地往下冲荡 9.【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荣:茂盛 10.【良】多趣味 甚、很 11.【晴初】 天刚放晴 12.【霜旦】 下霜的早晨 13.林寒涧【肃】 肃杀,凄寒 14.【属引】 接连不

2、断。 属:连接 引:延长 15.【凄异】 凄惨悲凉 16.空谷传【响】 回声 17.【哀转】久绝 声音悲凉婉转 18.自 (1) 【自】三峡七百里中 于,“在”的意思 (2) 【自】亭午夜分 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 【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己 19.绝 (1) 沿溯阻【绝】 隔断 (2) 【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 (3) 哀转久【绝】 停止 20.素 (1)【素】湍绿潭 白色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 (2)可以调【素】琴 不加装饰 21.属 (1)【属】引凄异 zh,连接 (2)【属】予作文以记之 zh,同“嘱”,嘱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sh,类 22.

3、清 (1)回【清】倒影 清波 (2)【清】荣峻茂 (水)清澈 二、通假字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有时 2.【至于】夏水襄陵 两个词,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四、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 正面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3. 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

4、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4. 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5. 运用对比的手法侧面描写夏水迅疾的语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6. 采用俯视、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春冬清流湍急,潭深水碧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

5、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 的影子。 7. 采用仰视、动态手法突出三峡山高而陡,春冬泉水瀑布流急的句子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8. 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9. 描写秋季三峡山林水涧肃杀凄寒,猿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 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

6、婉 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0.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为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析】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而陡、雄伟险峻 三峡的水-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析】(1)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谨严: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特点鲜明。而春冬两季

7、,特点相似,绝不浪费笔墨,强做分别,故合写;夏水湍急,秋气萧森,景象不同,故分写。 (2)次序分明,文脉贯通: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次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首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跟着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其势相同。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又以山为主。起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似横空出世,突兀凌厉;末尾写渔人歌谣,牵动读者心绪,如余音绕梁,绵绵不绝。 答谢中书书重点知识答谢中书书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 3

8、.晓雾将【歇】 消散 4.夕日【欲】【颓】 欲:将要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竞相、争相 6.【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7.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念无【与】为乐者 y,和 (3)【与】朱元思书 y,给 二、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 俯视、仰视相结合写山高水清、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

9、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 从平视角度写景物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4.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天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5.表达对前贤的钦佩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主旨句)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自称华阳隐居,时称“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本文的主旨是:(1)对山水美景的赞美,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2)期与谢公比肩,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对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的遗憾惋惜。 3.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析】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限生机。 4.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析】这一句含有三

11、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月色入【户】 单扇门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5.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6.【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大概是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但】当涉猎

12、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8.欲:(1)夕日【欲】颓 将要 (2)解衣【欲】睡 想要 二、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内,(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

13、的影子吧。 3.作者最后议论抒怀,表达了微妙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的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中心主旨: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失意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乐观旷达的心境 2.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析】此句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

14、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错纵横,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彼时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细读文章,体会作者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析】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 (1)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2)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3)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贪夜闲游赏月; (4)又颇

15、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与朱元思书重点知识与朱元思书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风烟【俱】净 烟雾都消散尽净。 俱:全,都 2. 天山【共色】 同样的颜色 3. 【从】流飘荡 (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跟、随 4. 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上下/左右 5. 水【皆】缥碧 皆:全,都。 缥碧:青白色。 6. 猛浪【若】奔 好像 7. 皆生【寒树】 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8. 【负】势【竞】上 山峦凭借(高峻的)

16、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9. 争高【直指】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0. 泉水【激】石 冲击,撞击 11. 【泠泠】作响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2. 蝉则千转(zhun)不【穷】 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穷,穷尽。 13. 鸢飞【戾】天 至,到达 14. 望峰【息心】 平息名利之心 15. 【经纶】世务者 筹划、治理 16. 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17. 在昼【犹】昏 好像 18. 疏条【交映】 互相掩映 19. 绝 (1)天下独【绝】 形容词,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2)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 20.甚 (1)急湍【甚

17、】箭 比厉害,胜过、超过 (2)渔人【甚】异之 很,非常 二、通假字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宛转的鸣叫。 2.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2.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3.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形容词作动词。 意为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上 (1)负势竞【上】 名作动,向上 (2)横柯【上】蔽 名作状,在上 四、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省略句)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船” (2)急湍甚(

18、)箭 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比箭还快。 五、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写作者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写作者在江上泛舟的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 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4.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清澈、湍急”的特点。 (1)写水清澈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江水都是青白

19、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望见底。 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沙石,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2)写水湍急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修辞:对比、比喻、夸张) (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5. 作者描绘“奇山”时,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表现“山势连绵陡峭;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的”的特点。 (1)从视觉的角度,化静为动写山势连绵陡峭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凭着 自己的地

20、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2)山中万物欣荣:树、泉、鸟、蝉、猿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从听觉的角度,写山中天籁动听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4)从视觉角度,写山中光影多变的句子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

21、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6.作者表达了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喜爱、赞美、留恋,流露鄙夷名利,倾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译】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忙于俗事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六、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沉醉热爱自然、避

22、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文中所写山水“独绝”在哪里? 【析】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 异水: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 奇山: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3.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如何理解 【析】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理解:(1)沉醉欣赏美景:反衬出景物之怡人; (2)自述心志: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3)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文言知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文言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三

23、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城:内城,郭:外城 2. 【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 3. 【然而】不胜者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4.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5.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6. 【兵革】非不坚利也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7.【委】而去之 放弃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 凭借,靠 9.【得道】者多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0.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极点 11.【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2.【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

24、以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13.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2)【国】恒亡 国家 14.之 (1)结构助词,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2)代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代词,代国家 2)亲戚畔【之】/天下顺 【之】 代词,代失道者/得道者 (3)动词,到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15.而 (1)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2)然【而】不胜者/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3)委而【去】之 表顺承 二、通假字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离开 到去。 四、理解性背诵

25、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中心论点)的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孟子通过比较,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语句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呀。 3.孟子强调战争守方所具备地利的句子是:城非

26、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但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呀。 4.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不足恃,从反面强调了“人和”重要性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孟子认为君王实现“人和”的方法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

27、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6.强调君王要行仁政、得民心,获得“人和”的有利条件,凭借这样的条件去征讨那些不行仁政、失却民心的统治者,自然可以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7.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

28、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文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本文主要观点是: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2.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此观点。 【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

29、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举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 “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富贵不能淫重点知识富贵不能淫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 焉:怎么,哪里 3.父【命】之 教导、训诲 4.【以】顺为

30、【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把 正:准则,标准 5.与民【由】之 遵从 6.此之【谓】大丈夫 叫做、称为 7.戒 (1)【戒】之曰 告诫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谨慎 8.之 (1)父命【之】 代词,指男子 (2)母命【之】 代词,指女子 (3)与民由【之】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4)丈夫【之】冠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6)往送【之】门/往【之】女家 到 二、通假字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 淫:

31、惑乱,迷惑。这里是“使惑乱,迷惑”的意思 贫贱不能【移】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改变、动摇”的意思 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屈服”的意思 五、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 孟子认为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1)入世前的修身(根本原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入世时的人生际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32、道。 【译】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入世后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六、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文常 (1)富贵不能淫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儒家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

33、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四书”之一(其余三本为论语大学中庸)。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析】“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公孙衍、张仪之流,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能坚守原则;人应该自重自安 ,不为外物所诱,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

34、屈服,自始至终地保持人格操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知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傅悦【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2.【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通过途径来) 3.【然后】能改 这样之后 4.而后【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5.【征】于色 征验、表现 6.而后【喻】 了解、明白 7.发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2)【发】于声 显露、流露 (3)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8.拂 (1)行【拂】乱其所为 f,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 b,同“弼”,辅佐 9.敌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匹敌、相当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10.士 (

35、1)管夷吾举于【士】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 (2)法家拂士 贤士 (3)非士之怒也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1.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3)困【于】心 在 二、通假字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2)【劳】其筋骨 劳:劳累。这里是“使劳累”的意思 (3)【饿】其体肤 饿:饥饿。这里是“使饥饿”的意思 (4)【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这里是

36、“使贫困缺乏”的意思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这里是“使颠倒错乱”的意思 (2)所以【动】心【忍】性 动:惊动。这里是“使惊动震撼”的意思 忍:坚忍。这里是“使坚忍”的意思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过:过错。这里是“犯错”的意思 4. 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帝国外患 入:国内 出:国外 四、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2.孟子通过举六位古代贤人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37、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孟子认为人经历磨炼,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所作为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8、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文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什么感悟?(2 分) 【析】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结合课

39、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点。 【析】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灭国。 4.现在社会安

40、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 分) 【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还有现实意义(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含义内涵)/。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如果我们一味的贪图享受,消磨意志,最终将一事无成;我们要有长远的忧患意识,使优越的条件为我们所用,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最终才能有所作为(结合现实分层回答)。 5.与孟子的忧患意识相似的名言警句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

4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愚公移山重点知识愚公移山重点知识 一、重点字词 1.【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塞:阻塞 2.出入之【迂】也 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 家 4.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直 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6.【杂然】相许 纷纷地 7.【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 凭借 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 9.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如何:把怎么样 10.且焉【置】土石/一【厝】山东 放置、安放 11.投【诸】渤海之尾 兼词,相当于“之于”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

42、于是、就 荷:肩负、扛 13.【叩】石垦壤 敲,打 14.【始】【龀】/【始】一反焉 始:才、刚 龀:换牙 15.寒暑【易】节 交换 1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草木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18.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如,比不上 19.【虽】我之死 即使 2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 21.河曲智叟【亡】以应 w,没有 2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闻:听说 已:停止 23.无陇【断】焉 隔绝 24.许 (1)杂然相【许】 赞同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上下/左右 25.且 (1)年【且】九十 将近 (2)【且】焉置土石 况且 26.曾

43、 (1)【曾】益其所不能 通假字通假字,同“增”,增加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7.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2)且【焉】置土石 哪里 (3)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语气词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 28.苦 (1)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2)必先【苦】其心志 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29.止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制止 (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仅、只 30.诚 (1)帝感其【诚】 诚心 (2)张仪岂不【诚】大

44、丈夫哉? 真正,确实 31.第二人称 (1)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2)以【君】之力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32.而 (1)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连词,表修饰 (2)何苦【而】不平/聚室【而】谋 连词,表顺承 (3)【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 33.之 (1)跳往助【之】 代词,他们,指愚公一家 (2)虽我【之】死/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3)以君【之】力 助词,的 (4)操蛇【之 1】神闻【之 2】 之 1:的 之 2: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34.其 (1)【其】如土石何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

45、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3)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 二、通假字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动植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固定句式 其如土石何 “如何”,表示疑问语气,把怎么样 2.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

46、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 (2)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 “苦何而不平” (担心什么铲不平?)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4)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 “于帝告之” 3.省略句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省略代词“于”, 应为“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4.被动句 帝感其诚 被动句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六、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愚公)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曲折绕远。 2.愚公表明移山的目的的语句是: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

47、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3.愚公妻子对愚公移山的决定提出的疑问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4.说明愚公移山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的句子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5.说明愚公移山运送土石时间之长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

48、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就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7.愚公斥责智叟的话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幼儿都比不上。 8.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什么挖不平吗? 9.山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七、课

49、文理解课文理解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本则 寓言的寓意是: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2.以下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异同。(3 分) 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析】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 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

50、思。 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析】启示: (1)充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 (3)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4)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