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0 ,大小:1.71MB ,
资源ID:217588      下载积分:10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175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教案)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教案

1、商务星球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七年级上地理地理全全册教案册教案 第一章第一章 第第 1 1 节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 “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

2、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

3、比较教学法: 三、 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一地球的形状。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2、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 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盖天说”、“浑天说”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麦哲伦船队环球

4、航行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出发,依次经过哪些大洋,绕地球一周用了多长时间?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 二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数据二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数据 平均半径:6371km; 赤道周长:约 4 万 km; 表面积:约 5.1 亿 km2 学学习方法习方法 这部分内容少,很枯燥,但是是重点内容。学习步骤: 1、让学生在填图册的空白图中正确填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数字趣味化: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 km2相当多少个中国?(约 53 个) 地球平均半径是多少个珠穆朗玛峰(8844 米)?(约 720 倍) 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 2 公里,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

5、(约 55 年) 第第 2 节节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课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

6、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课课所学内容, 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 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 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 两极、 赤道极圈、 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7、了解低、 中、 高纬度的划分, 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 直观, 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 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8、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 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 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轴是假象轴 (2) 、南极 S,北极 N (3) 、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

9、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 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 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 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 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 0 度, 以北为北纬, 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 90 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 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课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 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 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

10、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 21 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 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11、 1.上课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第第 3 节节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 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

12、实验能力 (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 、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三、课前准备:三、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 ,多媒课件。 3、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公共材料一套(相关内容的地理杂志、书籍) ,再给学生每人分发资料一套(包含有下列内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13、过程-从地方到地圆、地圆的证据、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故事、环球探险故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数据、如何验证地球的自转-落体偏东和傅科摆等实验、地转偏向力的表演。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本课导言这样引入的: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会发生吗?在哪里发生? (一)展示问题: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学习新课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4、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学生讨论: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引导: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

15、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展示问题: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

16、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 “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 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

17、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展示课件:地球自转。 ) 还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2 、指导学生认识、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

18、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 3 )分组实验: 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

19、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 ( 5 )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6 )教师小结: (展示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第 4 节节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

20、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教 具:具:地球仪 三球仪 多媒体 手电筒 黑板纸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为什么有的季课冷,有的季课热呢?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接着进入新课) 。 看起来老师少年时与你们一样有许多迷惘、许多困惑,这课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一、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 (1) 、请同学门先用 5 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 11 页“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用 5 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情景设置情景设置 (2)

21、出示课件中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图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 、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课气和季课) 。 、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22、 生答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能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以淄博市为例,结合课本 12 页练习 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淄博市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出示投影出示投影: (认知结构) (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 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老师:老师: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

23、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老师:老师: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二、五带的划分:二、五带的划分: 师师:我们一起来看三球仪中地球位置的变化,当地球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太阳光照的情况。(同时打出投影片,投影片中有冬至、夏至、春秋分三副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这三副图,请同学们注意: (1)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 (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 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桌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

24、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当地球位于三球仪的春秋分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根据观察,每个小组一人观察、一人记录现象、一人填表、一人准备发言。将观察的现象填在下表中:(出示投影)(出示投影) _带 _带 _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_之间,_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有_射阳光 无_射阳光,也无_现象 有_昼_夜现象 获得热量_气候终年_ 得到热量比 少,比 多气候季课变化 获得热能_气候终年_ 学生学生:学生完成上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老师老师:根据上面我们的分析,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

25、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有什么变化?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什么?那么你能概括一下,我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逐渐增高。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有极昼极夜现象。那么我们划分五带的根据是: (1) 各地获得热量的多少; (2)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老师问老师问: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淄博市位于哪一带? 小结:小结:略 第二章第二章第第 1 节节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

26、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能力目标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2.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热 带 温 带 寒

27、 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回归线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 气候终年高温 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课变化大 获得热能少,气候终年寒冷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方法 1 让学生猜谜语 “高山不见一寸土, 平地不见半亩田, 五湖四海没有水, 世界各国在眼前。 ” 或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 。 (地图)对,这课课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方法 2 请同学观察、思考地图和地球仪有什么异同?从使用的角度分析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

28、法,归纳总结出地图的主要特性和使用特点) 方法 3 同学们知道“和氏璧”和“图穷匕见”这两则历史故事吗?这两则故事都跟地图有关。在历史上,地图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因此,各国总是把地图藏在皇宫内院,不轻意给人看到。一个国家灭亡了,首先得收缴它的地图。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混战,离不开地图,留下了秦昭襄王以十五城的地图来换取“和氏璧”的故事,为了得到燕王督元地图,秦王差点被荆轲刺杀。今天,地图已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那么什么是地图?它有什么用途?如何从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本 P13 图 1.22“台湾岛”或一

29、幅其他地区的地图,思考:你能够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你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 学生讨论 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介绍的信息多。 点拨过渡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给予评价补充后说明地图的概念,并指出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那么,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知识。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出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

30、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讨论计算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明白第一个问题,需先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才能得到两点间的实地距离。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图上的这种方式表示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这两座城市的图上距离是它们之间实地距离的多少分之一?写成 1 厘米/40 千米,对不对呢?能说说比例尺的含义吗? 点拨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几点: 1.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即缩小的倍

31、数,所以,比例尺又叫“缩尺” 。 2.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 1。 3.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或米表示。 4.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厘米减五个 0 变成千米;千米加五个 0 变为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 0。 小结板书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 反馈练习 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各做 12 题,以达到熟练应用,并让学生总结比例尺公式应用的三种情况: 1.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比例尺=图

32、上距离/实地距离;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提出问题 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 组织讨论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以学习小组讨论推导出比例尺的其他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板书小结 以台湾岛地图的比例尺为例,小结板书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见板书设计)后加以说明:由此可见,同一个比例尺有 3 种表示方式,但表示的内容完全相同,而不是 3 种比例尺。同一个比例尺的

33、 3种表示方式可以互相转换。数字式是最基本的形式,因为只有通过数字才能准确说明图上距缩小的程度。文字式是解释或直接说明数字比例尺的大小。线段式比例尺使用最方便,为了减少换算麻烦,用直尺或两脚规直接在地图上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电脑展示 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见课本 P23 图 1.37 和图 1.38) ,思考填写下表中的问题: 问题 中国地图 北京地图 两幅图的比例尺各用的是哪一种表示方式? (线段式) (线段式) 将两幅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式表示出来。 (180000000 或800000001或八千万分之一 (14000000 或400000001或四百万分之一 将两幅图的比例尺用文字式表示出来

34、。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 (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40 千米) 量算两幅图最西端到最东端、 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 (东西距离 5200千米, 南北距离 5500千米) (东西距离 220 千米,南北距离 192 千米)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大) (小) 两幅图表示的北京市的地理事物, 哪幅图详细一些; 哪幅图简略一些? (简略) (详细)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小) (大)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也可以前 4 个问题独立完成,后 3 个问题讨论解决) 。 提出问题 比较表中后 3 个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讨论归纳

35、:如何衡量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的详略是什么关系? 归纳板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 强调比例尺是个分式,从分式的比值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 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比例尺愈大;反之,分母愈大,比值愈小,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就同一地区地图而言,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小,内容越略。就图幅相同的地图来说,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课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概念和公式,认识了比例尺的三种

36、表示方式,学会了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以及如何衡量比例尺的大小,但比例尺只是地图基本要素之一,如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呢?我们下课课接着学习。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1 节节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基本要素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利用上课课布置的“活动与探究”问题导入新课。让同学们谈谈收集到的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师评价后也可列举一些。继而设问:在地图上如何来辨别方向呢? 讲讲授新课授新课 提出问题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启发引导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 教师指出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同样在地图上适用

37、。然后让学生说说地平面上有哪八个方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逐个点击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确认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东南) 虎山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西北) 孔雀馆在金丝猴馆的什么方向?(正西) 在这幅无经纬线、也无其他指示方向的地图上,你是如何来确定方向的? 动物园导游图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 教师补充归纳在这种一般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 面对地图, 通常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 读图讨论 电脑展示“某

38、村平面图” ,让学生观察该图与刚才的“动物导游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以学习小组讨论、分析“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和归纳公路方向的变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某村平面图 想一想 看右图中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归纳 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评价后,教师指出: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箭头指示的北方,再确定其他方向。并以辨别图中公路方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例,点击鼠标,在原图上加上虚线,指导学生学会用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快辨别出公路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从左向右公路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然后转向正东方向延伸。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读图回答: A 在 D 的什么方

39、向? D 在 C 的什么方向? B 在 D 的什么方向?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并让 12 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有经纬网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并具体说明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图上确定方向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辨别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北纬还是南纬。即经度数值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东大东经) ,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西大西经) ;纬度数值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大北纬) ,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南大南纬) 。 第二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

40、西方向之别。如图中:A 和 D 的相对位置是正南正北方向,即 A 在 D 的北方,D 在 A 的南方。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向北极方向为北A,向南极方向为南D。 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之别,没有南北方向之分。如图中:C 和 D 的相对位置是正东正西方向,即 C 在 D 的东方,D 在 C 的西方。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 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 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C,后方的在西D。 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如图中:D在 B 的西南方,B 在 D 的

41、东北方。可采用下列方法分析确定: 一是假设组合法 a.先看 B、D 的东西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B东,D西; b.再看 B、D 的南北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B北,D南; c.各点的方向组合起来,B东北,D西南; d.二者的相对位置:B 在 D 的东北方,D 在 B 的西南方。 二是定位组合法,如 B 在 D 的什么方向? a.确定定向点B,参照点D; b.以 D 确定 B 在 D 的右上方; c.D 点向右东,向上北; d.组合右上东北,的以,B 在 D 的东北方向。 提出问题 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经纬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方向? 引导分析 电脑展示下图

42、,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启发、边分析。 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 。 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如甲图) ;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如乙图) 。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3.辨别方向:无论经纬线怎样变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永远不变。 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甲图) ,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D)外南(C) ,顺西(A)逆东(B) 。 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43、乙图) ,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D)外北(C) ,顺东(A)逆西(B) 。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提纲进行简单小结,强调重点在于运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般地图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方向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地图经线示南北,纬线示东西 内北外南 以北极为中心 顺西逆东 以极地为中心地图 内南外北 以南极为中心 顺东逆西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2 2 节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

44、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

45、、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情分析:学生自小学以来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只知道记忆、背诵老师教的、抄写的。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八学看地形图 1看图名 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 2看方向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3看比例尺 进行实际量算 4看图例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

46、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1)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线的走向 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 山脉的走向等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1)山峰: (山顶)山的最高处 (2)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 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3)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5)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6)陡崖: (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等高线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必须加强学生对图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理

47、解、 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当中 板书设计: 学看地形图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第三节第三节 地图的应用地图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在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上判定方向。 2 知道比例尺的表示方式,能用比例尺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的大小和用途。 3 知道常用的图例,会看地图注记。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 5 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五种基本地形。 6 能够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类型及合适比例尺的地图。 学习主题一:地图基本要素 地图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你会使用吗? (一)下图是一幅还没绘制完成的地图,请你按

48、以下步骤完成: 1(1)标出地图的四个基本方向东、南、西、北(提示:注意路名) 。 (2)从地图中我们可以判断: 广州百货大厦在人民公园的_方向。 中山四路至中山七路是自_向_方向排列命名的。 2 设计地铁站、医院、学校的图例(提示:日常生活所见) ,并画在下面的框内。 3 图中比例尺表示图上 1 厘米表示实地距离_米,若将其转换为线段式,应写成_;图中广州百货大厦距人民公园的直线距离约_米。 4由此可以看出一幅地图应具备_、_和_三要素。 学习主题二:地形图的判读 (一)今年寒假你准备去西安旅游,在去之前你想先了解一下有哪些景点,你会选择下面哪种地图?( ) a 西安旅游图 b 中国政区图

49、c 西安交通图 d 西安地形图 图例: 学习主题三:地形图的判读(第 2 课时) 学习主题三:地图的应用 ( (三)完成 P17 活动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 (二)读下图,完成表格,看看比例尺大小对地图表示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的影响。 (一) 请观察右面地形图,把“海拔” 、 “相对高度”填人右图 119,并回答问题。 甲山的海拔高度为_米, 甲山和乙山的相对高度是_米。 (二)读等高线图 120,回答问题。 1图中等高距是_米,图中 N 处等高线的数值应是_米。 2图中 A 表示的地形是_ 3图中 B 表示的地形是_ 4图中 CD 表示的地形是_ 5图中 EF 表示的地形是_ 6图中 G

50、 表示的地形是_ 7图中有甲、乙两座山峰,甲比乙高出_米。 8对比山坡 CD 和山坡 HI 哪个_更平缓点?判断的依据是_。 附答案(地图) : 主题一: (一)1(1)略 (2)东南 东 西 2 略 3. 500 米,略,1750 米 4.比例尺、方向、图例 (二)略 主题二: (一)a (二)图 A:小 大 略; 图 B:大 小 详 主题三: (一)相对高度,海拔;甲山:1950 米,甲乙山相对高度:1270 米 (二)1. 200 米;600 米 2.鞍部 3.盆地 4.山脊 5.山谷 6.陡崖 7. 250 米 8.CD ,CD 山坡的等高线密度比 HI 山坡的等高线密度稀疏,等高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