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691.73KB ,
资源ID:217362      下载积分:15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173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

1、20222022年年新教材高一新教材高一地理地理必修必修第二册复习整理第二册复习整理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一世界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 1.11.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1 1、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2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 北半球中低纬度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规律:近 90% 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半球 2060地带最为集中。 (2) 近海岸规律:近海岸规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 3) 近海拔规律:近海拔规律:近 80%的人口

2、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地平地区。3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人口稠密区 包括地区 特点 东亚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等地 这两个地区有世界古老的文 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南亚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 国 欧洲西部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数聚居在城市 北美东部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4、人口稀疏区: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 寒冷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 干热 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湿热 青藏高原 高寒 5 5、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

3、不平衡 ( 1 ) 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 2 ) 各国人口分布不平衡:截止 2018 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中国、巴基斯坦、印度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 、俄罗斯 、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美国、墨西哥、巴西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因素二影响人口分布因素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因 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和生活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 纬度地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 恒河平

4、原 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 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人口较为密集。 美国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 地起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高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 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 注意: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正是因为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畅通。此外

5、,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袭扰,例如南美洲在海拔 2000 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2 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1)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口分布特点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口分布特点 农业社会 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水平较 低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 工业社会 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 人口向城镇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 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2) 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文因素 影响及实例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

6、北 部地区部地区和欧洲 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政治因素 印巴分治 文化因素 美国唐人街 (3)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线 ”, 从黑龙江省黑河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腾冲云南腾冲 之间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以东以南,人口多;以西以北,人口少。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21.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1 1、定义:、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 2、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 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3 3、类型:、类型:国际

7、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国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 4 4、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二、人口迁移的影响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1、推拉理论、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

8、1) 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 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如收入、教育、工作、医疗、和平、食物、城市生活等。 (3)(3) 迁入地:拉力推力 迁出地:拉力推力2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素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正面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状况; 消费增加,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迁人延缓了老龄化进程;人口迁入有助于不同地方的文化交流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 济、科技、文化等联系;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负面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

9、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大量人口迁入给当地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 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经济、政策、政治、战争、文化 3 3、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阶段阶段 流向流向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19 世纪中期) 东向西 战争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间 农村向城市 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经济水平) 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

10、 南向北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 东北向南、向西 资源、气候(阳光地带) 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 1、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时间 特点特点 原因原因 流向流向 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二战以后 从发展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迁入地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的石油资源开发。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2 2、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

11、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3)1949 年以来: 时间时间 流向流向 原因原因 特点特点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 前前 支边、上山下乡、东部到边疆、 城市到农村、闯关东、走西口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边疆建设 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后 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 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城乡差距大 流量增大,自发性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应把握的两个原则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 要注意以下原则: (1) 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 影

12、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 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口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而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31.3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 1 区

13、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是指在 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和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 2、意义:、意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用来表示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支撑能力的限度。 3 3、影响和制约因素:、影响和制约因素: (1) 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影响人口容量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正相关。 根据木桶的“短板效应”可知,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板决定的最短板决定的,因此我们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例如,水资源是估算我国

14、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2)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资源 ;同时可以扩大地域开发程度,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正相关。 (3) 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下,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低,两者呈负相关负相关。 4 4、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不确定性、相对稳定性 5 5、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 (1) 乐观者: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

15、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2)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如进一步增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 (3 3)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 100 亿左右。二、人口合理容量二、人口合理容量 1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 2、特点:、特点: (1) 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2) 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 3、意义、意义: : 制定人口战略的依据、制

16、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4 4、当前人类社会的人口问题、当前人类社会的人口问题 (1)主要表现:人口过快增长。 (2)影响: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对资源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会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问题。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带来就业困难、 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5 5、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之内。(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

17、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2.12.1 乡村和城镇化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化空间结构 1 1、乡村:、乡村:乡村是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2、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居住区、广义的农业生产区(农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区(含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使用等)。 农业用地: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 、水域等。 3 3、村落内部结构的分化:、村落内部结构的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 以提供祭祀、聚会、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

18、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 特点: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空间结构二、城镇空间结构 1 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从事农业的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2 2、城市功能区成因:、城市功能区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特点:(1)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 (2) 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 (3 3) 某一种功能区往往以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也可能兼有其它类型的用地。3 3、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功 能分区 形

19、态 特 征 位 置 区位选择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商业 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密集 ;内部 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 交通干线 两则、街角路口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边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 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沿河流、铁路、公路) 等 远离城镇中心,减轻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占 地 面 积大 ,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背向 发展。 高 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

20、口素质高 低 级 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 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含城镇不同地域的地租水平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 2 2、影响城镇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影响城镇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一般来说,交通越便捷,地租水平越高;距离城镇 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如下表: 地理位置 通达度 土地价格或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最好 最贵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

21、旁和公路交汇处。 次之 比较贵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差 比较低 3 3、地租理论、地租理论 1、OA 段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所以 OA 属于商业区;以此类推, AB 段属于住宅区、BC 段属于工业区; 2、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变化的异同 随着距离城镇中心由近及远的变化,商业付租能力迅速递减,工业付租能力递减速度较慢,住宅介于二者之间。 4 4、结合实例,说明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政策因素:北京市通州建设成为北京的副中心,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历史因素:古代长安城廓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宫殿位于外郭城北部正中,体现了

22、“天圆地方”、“皇权至上”等古代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布局; 文化因素:唐人街保持着中国的风俗习惯,讲普通话或汉语方言。这里有中国百货店,有中文的书店、学校、报社、华人社团,有中国式的庙宇、祠堂等。 环境因素:工业区的分布。考虑到风向、河流流向、城镇绿化带等。 拓展:功能区的布局拓展:功能区的布局a.工业区与风向的关系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 盛行单一风向盛行单一风向下风向下风向 季风季风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多种风向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b. 从河流流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染厂、造纸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

23、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要求水质的工业企业(如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厂等)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c. 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居民区的合理布局:居民区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区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5 5、比较城镇发展初期和中后期内部结构的不同、比较城镇发展初期和中后期内部结构的不同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分异明显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

24、企业纷纷外迁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 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措施,有利于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2.22.2 城镇化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一、城镇化

25、的意义 1.1.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2. 城镇化的标志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3.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4.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

26、)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 该图的纵坐标是城镇人口比例,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形曲线 表示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如下表所示: 城镇化发 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 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 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环境

27、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 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可能会出现再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2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 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 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28、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 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 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 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 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市中心衰落,城 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 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

29、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 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之交通设施完善。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30、(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 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 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 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2.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

31、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 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 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 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属性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 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

32、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2.3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概念: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 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方面(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地域文化特点:、地域文化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4、 感受地域文化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

33、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体现人地和谐、乡村景观体现人地和谐(宅高田低: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乡村景观。) 如江西婺源月亮湾 2、乡村景观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乡村景观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南方土楼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共御外敌的要求、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体现了某种用途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体现了某种用途如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江南水乡民居 2. 城镇

34、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 3. 城镇建筑城镇建筑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城镇建筑城镇建筑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故宫 第三章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产业区位因素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生产活动 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二)农业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热量 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 橡胶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

35、岛和西双版纳地区;我国南方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 光照 影响作物品种、产量 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如青藏高原阳坡作物单产较高 降水 影响作物分布 水稻分布于湿润地区;小麦需水少,分布于降水少的地区;降水量小于 250 毫米,常无种植业生产,而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 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水源 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 用,有时会成为限制性因素。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在降水很少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 地形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类型、规模、机械化程度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易实现机械化;山区适宜

36、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生产规模较小,不易实现机械化;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 土壤 影响作物类型及产量 土层深厚(平原),土壤肥沃(东北、美国中央平原的黑土; 四川盆地紫色土;我国南方、东南亚水稻土;印度德干高原黑棉土),土质疏松(黄土,适合根茎植物),土壤酸碱度 红壤,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2. 人文因素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如下表所示: 人文因素 影响 举例 市场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生产 交通运输 对易腐烂变质产品的生产影响更大;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冷藏

37、设备的广泛应用,其影响力加强 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乳畜产品应布局在交通快捷便利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 政府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 我国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 粮食种植面积扩大 农业技术 机械 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温室农业;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日本农业单产高;杂交水稻的发明 化肥 提高了农业产出 良种 单产提高 冷藏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劳动力素质高、数量

38、少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概述: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变化因素 对农业影响 市场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科学技术发展 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 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交通运输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农业生产中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或提高作物品质的方法 改造的因素 改造方法 热量 用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地温低时可用盆栽并用支架支起。 光照 室内用日光灯、反光

39、镜;苹果树下用反光纸等。用日光温室改善热量条件 水源 调节蒸发;发展节水农业、耐旱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适当抽取地下水等。 地形 改造地形,发展梯田;选择河谷平原、河漫滩等地。 土壤 红壤:掺沙;补充熟石灰(草木灰),增施有机肥;种茶树或松树等。 改良盐碱地:调控水盐运动;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农田覆盖;采用鱼塘台田模式。 其他 防范冻害:秋冬季节,北方用人造烟雾;利用秸秆、地膜覆盖等;通过浇水或增施有机肥防霜冻。 提高作物品质:铺沙或鹅卵石,增加昼夜温差;延长光照时间;延长作物生长期;采用良种;提高科技含量等。 2、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 (1)城镇化的发展及交通运输条

40、件的改善,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4)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3.2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 工业区位因素 1、 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运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2、 工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主要影响 自然自然因素因素 土地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41、 水源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靠近河湖分布 原料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动力(能(能源)源)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 社会社会经济经济因素因素 劳动力劳动力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 有影响 政策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交通运输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

42、江港口 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市场市场 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集聚效集聚效应应 工业企业集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与协作 个人偏个人偏好好 个人的兴趣、爱好、乡土情感等影响工业区位 3、 区位因素选择 (1) 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从运输成本看,工业原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交通运输。 从能源成本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从劳动力成本看,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工业特点工业特点 举例举例 区位选择区位选择 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 工业 原料产地

43、附近 产品容易变质或者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业 靠近市场的地方 大量运进原料 宝山钢铁厂、江南造船厂 交通便捷的地方 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多,但对技术要求不高 普通服装制造、制鞋、家用电器装配 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 环境因素 区位选择要求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 自来水厂、啤酒厂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

44、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库 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3) 社会因素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举例举例 政策政策 20 世纪世纪 50 年代,由于年代,由于国防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大型工业基地。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大型工业基地。 国家或地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布局国家或地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布局 文化、个人偏好文化、个人偏好 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回乡投资建厂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回乡投资建厂 二、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 2. 交通运输、

45、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影响日益增强。 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设计与加工的空间分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复杂产品的各种组件可以在全球采购。因此,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其总部更趋向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方。 4. 在发达的物流支撑下,区位选择更看重信息的通达性。 5. 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区位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 6. 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得一些本需临近市场的工厂,转而临近优质原料地。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区位变化区位变化 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原因 原料 对原料产地的依赖程度减弱 工业原料的来源范围扩大;原料替代品增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动力 对动力基地的依赖程度减弱 超高

46、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核电技术的发展 劳动力 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 交通 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 原料、产品的运入、运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 科学技术 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进步快,对生产效率、工艺、产品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 环境 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 人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四章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4.1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一、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公路运

47、输 航空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管道运输 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当代最重要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专用运输,其成产与运销混为一体 优点 发展快,应用广,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速度快, 运输效率高。 运量大,速度快, 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连续性好。 运量大,投资少, 运费低。 运输流体,气体不挥发, 液体不外流,损耗小, 连续性强,平稳安全, 管理方便,可以昼夜不停的运输,运量大。 缺点 运量小,能耗多, 运费较高。 运量小, 能耗大, 运费高。 修建铁路造价 高,占地面积大, 短途运输费用 高。 速度慢,灵活性

48、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灵活性差,需专门铺设管道,设备投资大。 二、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二、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依据运输需求 适度超前适度超前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 尽量少占土地尽量少占土地: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线路修建尽量少占土地,一般采用绕行或修高架的方式。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其他其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案例:南昆铁路补充:影响交通线(铁路线、公路线)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 ; 区位因素 主要影

49、响 自 然因素 地形 平 原 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 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 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 弯道或开凿隧道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 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线路应注意避开地质不稳定地区,如断裂带、地下暗河所在地区;避开地质灾 害多发地区,如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社 会 经 济 经 济 经济发展 提供运输需求和资金支持。经济发达,资金充足,

50、客货运量大,促进交通建设 反之制约交通建设 因素 因素 交通网 合理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工程投资 尽量减少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人口和聚落 铁路和国道以直达为主,联系重要的城镇和人口稠密区;过境干道要从城市边缘通过,远离重要的文物古迹,减少干扰和污染,地方性的公路要尽可能联系 当地的聚落、车辆和码头。 资源开发 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如冻土区修建铁路的技术、桥梁架设和隧道开挖技术 三、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