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675.08KB ,
资源ID:217087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170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大兴区2021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大兴区2021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1、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市大兴区 2021-2022 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一、基础运用(共运用(共 1818 分)分) 初三年级开展“与诗词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诗词与源头”研究小组撰写了研究心得,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无需唤醒,一直都在。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

2、愁别 x( )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 【甲】 。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乙】 。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 yu n( )自诗经小雅鹿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中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 【丙】 。 诗经中那些蕴籍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这样的源头,这

3、样的诗经 ,怎能不让人神怡怎能不让人心醉 (1)文中括号内所填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i ) B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 ) C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 ) D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i )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依次填入【甲】 【乙】 【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 ,它本存在于我们诗书传承中 诗经 ,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诗经 ,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 B C D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方框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C , 。

4、D? 。 2. “诗词与对联”研究小组发现诗词题目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 送友人”,请从下列题目中再集出一副对联:_ _(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龟虽寿 观沧海 定风波 满江红 竹里馆 3. “诗歌与诵读”研究小组决定朗诵李白的行路难 ,小组成员针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展开了讨论,以下折线图能正确反映李白情感起落的一项是( ) A. B. C. D. 4. “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评论,其中对该书法作品或诗词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字体为楷书, 行笔刚健有力, 丰腴不失于刻板, 规则中正而富有动态, 尽显作者的豪迈气魄和伟人

5、风范。 B. 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似巨斧斜劈山峰,一派昂扬奋举之态,展现了作品开阔的意境。 C. 字体为行书, 追求动态之美, 笔画和体势都颇具变化, 作品中的“飘”字, 笔画流畅秀逸, 展现出了“雪飘”的轻盈动态,颇为传神。 D. 字体为行书,笔意奔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晴”“娆”二字,墨浓字大,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充满喜爱之情。 5. “诗词与情怀”研究小组发现, 读一首诗, 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 如“鸡声茅店月, _” (温庭筠商山早行 ) ;你可以悟到诗人思悟过的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 ;你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坚定而乐观的追求,如“_,_”。 6.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想选用一种颜色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中的诗歌是绿色的,绿色既是诗人笔下葱郁的草木,也是诗人心中不灭的希望。 二、古诗文阅读(共二、古诗文阅读(共 1414 分)分) (一) (共(一) (共 6 6 分)分)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完成 79 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 本诗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的赠诗,诗题中的“_”就是指白居易

7、。 8. 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较为显性,首先回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用“闻笛赋”和“_”两个典故抒发_之情和物是人非之感,基调低沉哀婉,后四句从伤感转向豁达,并回扣诗题。 9. 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 设计一: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和“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二) (共(二) (共 8 8 分)分) 阅读湖心亭看雪 ,完成后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8、,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物是人非 B. 湖中人鸟声俱绝 声泪俱下 面面俱到 C. 余拏一小舟 见余大喜 余音绕梁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力更生 更胜一筹 11.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

9、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被隔绝了。 理解:这句妙在不用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直接交待了作者出游的原因。 【乙】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理解:这句可谓神来之笔。写对方惊喜,其实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短短一句,却写出了双方的内心波澜,言简意丰。 12. 文人常在小品文中展现自己独有的表现美的能力,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张岱和苏轼分别是如何表

10、现冬雪和秋月之美的。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三、名著阅读(共三、名著阅读(共 4 4 分)分) 13. 有人评价说:“艾青的诗,好在那直白有力的语言,丰富鲜明的意象。”请根据你阅读艾青诗选的体会,判断下面哪首诗为艾青所作,并写出理由。 【甲】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乙】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

11、的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四、现代文阅读(共四、现代文阅读(共 2424 分)分) (一) (共(一) (共 6 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自清乾隆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 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 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宗师”杨小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

12、谓名家辈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有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二十世纪初,京刷进入繁荣期,出现了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苟(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涟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材料二】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很高造诣。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

13、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无刻意求工的感觉。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在霸王别姬 贵妃醉酒 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 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 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

14、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14. 多文本阅读, 要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从 【材料一】 中可以看出, 促使京剧形成的一个关键性事件是_,表明京剧进入了繁荣局面的标志是_。 15. 多文本阅读,要理清每则材料的句间关系。以下对【材料二】句间关系的梳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16. 多文本阅读,要关注材料之间的关联。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梅派艺术,都是在_和_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 (每空限 2 字) (二) (共(二) (共 1010 分)分) 阅读一片枣林的召唤 ,完成后面小题 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一树一树的绿浪,起伏翻涌,向四野荡开,广袤的庆云平原

15、像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一到枣林边,你不由得怦然心动,脉管鼓胀:这片枣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小儿童。而不论老的少的,枝干都疙疙瘩瘩,树结挨着树瘤,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枣树”。这时候枣花开了,浓浓的清香飘洒在平原上,农人都舍了麦田,提着篮子,拿着刀或镰,来到枣林开枷。姑娘脖颈搭了彩色的纱巾,裙子款款地摆动;小媳妇手里牵着孩子,孩子们一见枣树就野了,爬树攀枝,疯跑打闹。 裹着枣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一缕缕

16、吹拂着,脸庞痒痒的、 酥酥的, 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最惬意的时节。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但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坚韧,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前方进发。 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枣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枣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和粗壮的手臂接在一起的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

17、头上轻轻地抹。 【甲】这亲密的接触让枣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树下的炕席、床单、包袱皮上,堆成了玛瑙山丘。而成群结伙的顽皮“小子”则专钻草丛,在沟底栖息,可苦了捡枣儿的老婆婆。 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 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好像它们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但是,枣树却不怕盐碱,不怕干旱,碱不死,旱不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存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遍地都

18、是他们的子孙。乡亲们亲昵地称它们“铁杆庄稼”。瞧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咸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 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这很重要,如果没见过冬天的枣树,你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们。满林的枣树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挺立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桠。但是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这帮前来赏景的人失望。 【乙】那黑色的枝桠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犄角,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这“黑”与“白”又组成一

19、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远,是一件大作品。老北风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铮铮作响,这是古老平原上悲壮的琴声。 “唐枣树喊我们去了,快走啊!”我招呼同来的文友来枣林是不能不瞻仰唐枣树的。这棵老枣树实际植于东晋, 1680 多岁, 树身像一块布满青苔的假山石, 像一堆锈蚀的铁。 尽管有三五根树枝被劈断,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啊,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棵巍峨的大树,这块土地就不一般了,就有了魂。你看,这棵老枣树高擎着一杆绿色的旗帜,身后集结着百万大军, 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正气势雄壮地向前方进发。 庆云人把这棵老枣树尊为神,写进县志,为它立碑,给它装了铁围栏。它同身后的枣林一道,用伟岸刚直的身躯

20、和傲然挺立的气息,写就了一个平原的符号,也丰满了庆云人的记忆。一位叫周德宝的七旬老人,雷打不动,早出晚归,义务看护它。我们每次来,老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笑哈哈地迎上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历史上瓦岗英雄罗成曾在树下拴马歇脚,以枣充饥;唐太宗赐给它“唐枣”的名字;明燕王扫北,它借漫天大雾庇护逃难的百姓;抗日战争时期,倭寇的铁蹄踏入枣林,他们找不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入路军,气急败坏地向老枣树挥起屠刀,当地村民舍身相护他讲得绘声绘色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他还讲他亲眼见到的一幕:一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摇撼着庆云平原,唐枣树訇然倒地,这可把人们吓坏了,它哪里还经得住这般折腾?扶起它的时候大家心情异常沉重,都不

21、抱什么希望了,可是它却又慢慢活了过来!他一边比划一边说,干枯的眼里闪着泪花。或许在老人看来,他守护的远不止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树,还有庆云人的历史和庆云人的精神支柱。 我围绕唐枣树转了一遭又一遭,不愿离去。唐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这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的圣哲,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想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即使读不出,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也叫人难以忘怀。 (有删改) 17. 文章首先叙述春天农人_的情景,接着描写秋天人们_的画面,而后描写冬天枣林雪地倔强挺立的景象,最后记述“我”和文友_的见闻与感受。 18. 文章第段和第段对枣林的描写生动形象,

22、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两段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9. 文章标题为“一片枣林的召唤”,这片枣林给了“我”哪些精神的召唤?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三) (共(三) (共 8 8 分)分) 阅读守拙求进 ,完成后面小题。 守拙求进 在中国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讲的就是对拙的推崇。的确,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守拙体现为一种坚韧执著的生活态度。“_”,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

23、基础,就不可能采撕到成功的果实。 守拙体现为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干部的楷模王彦生被誉为坚持原则、淡泊名利、拙于交际的老实人。凡勤于正事者大都会“拙于人事”,他们并非交际能力差,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界。 守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与拙相对应的是巧。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该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拙的积累。一些人梦想成功,却不愿与拙为伍,而偏爱与巧同行。不愿辛勤耕

24、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甚至干出种种弄虚作假的勾当。不仅于事无补、与成功无缘,最后还把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也丢了,弄得个被人不齿的结果。 所以说,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求进。如是,我们不仅会获得内心的宁静,抵达心中的梦想,不经意间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20.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21. 结合上下文,填入第段横线处最恰当内容是( ) A. 春华秋实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滴水穿石 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2.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守拙求进”的

25、。 五、作文(共五、作文(共 4040 分)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23.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除了和人交朋友,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朋友。它或许是你倾注爱心养大的动植物,或许是你记录成长足迹的日记本,或许是深刻影响你的那些书籍,或许是一直陪伴你的那架钢琴、那个画板、那颗篮球它让你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请以“特殊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 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用 2B 铅笔涂黑,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

26、生姓名。 24. 请以“这, 可能真的会发生! ”为开头, 参考下面的表格进行构思, 发挥想象, 写一篇故事。 题目自拟。 明确所指 “这”指的是什么事?什么问题?什么现象? 探本溯源 是什么原因、什么契机、什么方法等让“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推想反思 如果真的发生,会有什么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用 2B 铅笔涂黑,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市大兴区 2021-2022 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运用(共一、基础

27、运用(共 1818 分)分) 初三年级开展“与诗词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诗词与源头”研究小组撰写了研究心得,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无需唤醒,一直都在。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 郑风 子衿 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 李太白表达离愁别 x ( )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 【甲】 。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

28、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乙】 。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 yu n( )自诗经小雅鹿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诗经秦风无衣中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 【丙】 。 诗经中那些蕴籍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这样的源头,这样的诗经 ,怎能不让人神怡怎能不让人心醉 (1)文中括号内所填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

29、,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i ) B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 ) C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 ) D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i )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依次填入【甲】 【乙】 【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 ,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诗经 ,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诗经 ,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 B C D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方框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C , 。 D? 。 2. “诗词与对联”研究小组发现诗词题目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

30、 送友人” ,请从下列题目中再集出一副对联:_ _(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龟虽寿 观沧海 定风波 满江红 竹里馆 3. “诗歌与诵读”研究小组决定朗诵李白的行路难 ,小组成员针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展开了讨论,以下折线图能正确反映李白情感起落的一项是( ) A B. C. D. 4. “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评论,其中对该书法作品或诗词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字体为楷书, 行笔刚健有力, 丰腴不失于刻板, 规则中正而富有动态, 尽显作者的豪迈气魄和伟人风范。 B. 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似巨

31、斧斜劈山峰,一派昂扬奋举之态,展现了作品开阔的意境。 C. 字体为行书,追求动态之美,笔画和体势都颇具变化,作品中的“飘”字,笔画流畅秀逸,展现出了“雪飘”的轻盈动态,颇为传神。 D. 字体为行书,笔意奔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 “晴” “娆”二字,墨浓字大,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充满喜爱之情。 5. “诗词与情怀”研究小组发现,读一首诗,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鸡声茅店月,_” (温庭筠商山早行 ) ;你可以悟到诗人思悟过的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_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你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坚定而乐观的追求,如“_,_” 。 6.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想选

32、用一种颜色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中的诗歌是绿色的,绿色既是诗人笔下葱郁的草木,也是诗人心中不灭的希望。 【答案】1. . A . B . B 2. . 观沧海 . 定风波 3. A 4. C 5. . 人迹板桥霜 . 月有阴晴圆缺 . 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示例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示例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答案示例一:我心中的诗歌是红色的,红色既是作者笔下新生的红日,也是诗人心中如火的热情。 答案示例二:我心中的诗歌是金色的,金色既是诗人笔下发光的战甲,也是诗人心中洋溢的家国情怀。 【解析】 【1 题详解】

33、(1)离愁别绪:指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源自:来源于。 蕴藉(ji ) :藏其内,隐藏而不外露。 故选 A。 (2)考查衔接与排序。 甲:根据本段中的“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 , “李太白表达离愁别绪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介绍的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经常化用诗经中的名句,故此空应填诗经 ,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乙:本段中的“探讨研究学问” “赞美崇高品德” “表达思念之情”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故此空应填“ 诗经 ,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丙: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 , “ 诗经秦风无衣中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同仇

34、敌忾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 。这些都是家国文化,故此空应填“ 诗经 ,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 故选 B。 (3)考查标点运用。从语义上来分析, “怎能不让人神怡”与“怎能不让人心醉”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问,而是两个独立的反问句,强调了诗经让人神怡,让我心醉的事实。故两空都应用问号。故选 B。 【2 题详解】 考查拟写对联。 “龟虽寿”是主谓短语。 “观沧海”是一个动宾短语。 “定风波”是一个动宾短语。 “满江红”是偏正短语。“竹里馆”偏正短语。 “满江红”与“竹里馆”不能组成对联,因为“红”是表示颜色的名词, “馆”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所以只可组成对

35、联“观沧海 定风波” 。 【3 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表现了欢宴畅饮的热闹场面,此时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引出下句的“心茫然”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作者想到怀才不遇,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不禁心有茫然,此时作者情绪就有些低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 、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但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

36、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此时作者的情绪到达的顶点,充满了无比的自信乐观; 故选 A。 【4 题详解】 考查书法作品鉴赏。毛主席的这幅作品笔法飘逸,笔意连绵,如行云流水,体现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故应为行书。

37、字形斜侧,笔画多变,有昂扬向上之感。作品中的“飘”字,既有风吹之感,又有雪落之势,展现了雪花的轻盈姿态。故选 C。 【5 题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霜、圆、沧、缘、凌。 【6 题详解】 考查仿写。开放类试题,与例句格式相同,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如:我心中的诗歌是蓝色的,蓝色既是诗人笔下清澈的江水,也是诗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二、古诗文阅读(共二、古诗文阅读(共 1414 分)分) (一) (共(一) (共 6 6 分)分)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完成 79 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

38、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 本诗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的赠诗,诗题中的“_”就是指白居易。 8. 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较为显性,首先回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用“闻笛赋”和“_”两个典故抒发_之情和物是人非之感,基调低沉哀婉,后四句从伤感转向豁达,并回扣诗题。 9. 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 设计一:将“沉舟” “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和“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将“沉舟” “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 “万木春”的景象。 【

39、答案】7. 乐天 8. . 烂柯人 . 思念故友 9. 答案示例一:选择设计一。这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感慨,所以将“沉舟” “病树”居中突出。而“千帆过” “万木春”指的是别人仕途顺利,春风得意,不是作者的心情,应该画得渺远。 答案示例二:选择设计二。 “沉舟” “病树”固然使人感到惆怅,但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因此应当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 “万木春”的景象。 【解析】 【7 题详解】 诗题中的“乐天”指的就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

40、二年(公元 826 年)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8 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 ,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 ,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 (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41、。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故第一空可填:烂柯人。第二空可填:思念故友。 【9 题详解】 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开放类试题,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设计一:因为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病树”和“沉舟” ,联系首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知,作者因言获罪,被贬极荒凉之地二十三年。一朝得脱,早已是物是人非,故友凋零。以“病树”和“沉舟”自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与感慨之意。 “千帆过” “万木春”指的是政坛处各种新生力量,各种政治新贵层出不穷,他们仕途顺遂,春风得意。但这又与作者有

42、什么关系呢?所以将“沉舟” “病树”居中突出,彰显作者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感慨;将“千帆过”和“万木春”画得渺远,暗示与作者无关。 可选设计二:画线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 “万木春”的景象,表现作者内心的积极乐观,将“沉舟” “病树”置于画面一角,表现作

43、者对自身遭遇的豁达。 (二) (共(二) (共 8 8 分)分) 阅读湖心亭看雪 ,完成后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

44、是金陵人 物是人非 B. 湖中人鸟声俱绝 声泪俱下 面面俱到 C. 余拏一小舟 见余大喜 余音绕梁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力更生 更胜一筹 11.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被隔绝了。 理解:这句妙在不用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直接交待了作者出游的原因。 【乙】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翻译: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 理解:这句可

45、谓神来之笔。写对方的惊喜,其实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短短一句,却写出了双方的内心波澜,言简意丰。 12. 文人常在小品文中展现自己独有的表现美的能力,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张岱和苏轼分别是如何表现冬雪和秋月之美的。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答案】10. B 11. 【乙】 12. 示例:张岱写西湖雪景,先叠用三个“与” ,写出了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浑然之美,用几个量词勾勒出

46、了在大雪覆盖下景物轻淡、唯美、渺小的特点;苏轼将洒满庭院的月光比喻成清澈透明的积水,竹柏的影子映在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庭中景物,浑然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月的皎洁之美。 【解析】 【10 题详解】 A.这表判断,与“否”相对这样; B.全,都全,都全,都; C.我我遗留的; D.还改变还; 故选 B。 【11 题详解】 甲 “三”为虚指, “三日”意为“多日” ,而不是“三天” 。 “绝”意为“消失” ,而不是“隔绝”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 人声鸟声俱绝, 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可在,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作

47、者与众不同的情趣, “直接交待了作者出游的原因”不当。故选乙。 【12 题详解】 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本文: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 “一点” “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 ,到“余舟一芥” ,到“舟中人两三粒” ,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 “点” “芥” “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又如国画创作中的白描手法,清新淡雅,唯美至极。 记承天寺夜游 :

4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色。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院子里的月光比作积水,把各种植物在月光中的影子比作水中各种水生植物。这句话把月光、院子里的植物,植物的投影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表现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

49、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链接材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

50、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名著阅读(共三、名著阅读(共 4 4 分)分) 13. 有人评价说: “艾青的诗,好在那直白有力的语言,丰富鲜明的意象。 ”请根据你阅读艾青诗选的体会,判断下面哪首诗为艾青所作,并写出理由。 【甲】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乙】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答案】示例: 【乙】是艾青的作品。 【乙】诗中有丰富鲜明的意象,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诗中的“沙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