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二)(二) 一、选择题组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想寻找一条路径,可以最快满足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好奇,那考古学绝对堪称最激动人心的选择。自考古学从西方登陆中国后,一幅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上下五千年的画卷渐次展开,其景象之壮阔与奇绝,令人_、眼花缭乱;商朝并非虚言,夏朝疑云未散,在更悠远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便已萌芽兴盛,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已迁徙繁衍;而周秦汉唐帝国崛起,宋元明清百姓生息,科技与艺术传承_,外交与宗教融汇碰撞物质文明的背后,另外矗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
2、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 ),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而在最近十几年里,无论你是否到访过考古工地,结识过考古学家,相信考古学这三个字,一定触动过你的心弦。风靡网络的国家宝藏,不少出自考古学家的手铲之下;打开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推荐列表,三星堆、敦煌、金字塔等考古遗址早已_;更巧的是,曹操墓、隋炀帝墓海昏侯墓等一批惊世考古大发现接连_,夺尽世人眼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瞠目结舌 交替 万人空巷 破土而出 B张口结舌 迭代 耳熟能详 横空出世 C瞠目结舌 迭代 万人空巷 横空出世 D张口结舌 交替 耳熟能详 破土而出
3、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矗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 B另外屹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 C另外矗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义相似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者谁才是“真实” D屹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者谁才是“真实”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的襄助 B考古学这场大戏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襄助 C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 D中华文明得益于考古学这场大戏的襄
4、助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8 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
5、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 1978 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 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
6、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熊秉元 叶斌 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 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
7、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
8、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
9、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毅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0、,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 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 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 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主体。 C材料二反映出宋以后总体知识存量和科技知识出现同步下降趋势,佐证了宋以后科举和儒教阻碍科学革命的史实,验证了林毅夫的观点。 D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5依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
11、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成。 B 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 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
12、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 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 思路和做法, 尽管付出很多努力, 结果却差强人意。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13、!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
14、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 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
15、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纤至悉 达到 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疲乏 C岁恶不入 (年成)不好 D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安抚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仓廪实而知礼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莫之振救 未之有也 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青泥何盘盘 D一夫为粟二百石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
16、/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10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仓廪实而知礼节 用之亡度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BCD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夫
17、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都是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窃为陛下惜之。 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13甲、乙两文关于“粟多”作用的论述有何共同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
18、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1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更无一点尘”尽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
19、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15“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细读全诗,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默写五、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2)_,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三顾频烦天下计,_。(杜甫蜀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李白蜀道难)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感
20、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 六、名著阅读六、名著阅读 18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字,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敏探春”“勇晴雯”“憨湘云”等。请从书中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仿照以下示例(以下示例除外),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对人物性格给以“一字评”并做简要阐释。 七、文学类阅读七、文学类阅读- -单文本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
21、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
22、是个天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 40 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 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 7 万兵力打败符坚的 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肥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
23、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履。 正如钱钟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
24、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
25、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 40 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 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
26、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抽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
27、: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瓯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范围,神话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B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和油油的绿意景色低沉,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起写作的冲动。 C文中详细交代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有意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的出身不凡。 D作者不认可谢灵运在政治方面的才干,但非常欣赏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称他为山水诗的鼻祖。 E文章从引用传说到叙述历史名人在此山水间的
28、足迹,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0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1本文标题为“山水间”,但为什么撇开山水景色不写,偏要“说点儿闲话”? 22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23请参照文中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点评下面这首古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八、语言表达八、语言表达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_
29、。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瓜更甜更脆了?其实这依靠的就是把普通种子送往太空,使其在太空中的独特环境下进行变异的“航天育种”技术。对于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_?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种子即使没有上太空,_。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 25仿造下面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句式和示例相近。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明月松间照”是一种怡然的潇洒。 九、材料作文九、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
30、根据要求写作。 巴金说:“我偏爱西湖,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丰子恺说:“黄山,松树盘石而上,郁郁苍苍,它不肯面壁,而是一心向着阳光。” 老舍说:“走进大兴安岭,脚踩松针,手摸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你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是壮丽南国的椰风海韵,是冰封北国的原驰蜡象;抑或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欣欣向荣的农村画卷 请综合以上材料,请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A 6C 7A 8B 9B 10C 11D 12(皇
31、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我(私意/私下)真替陛下痛惜啊! 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也不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13国富、民安、民心归附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至纤至悉也: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至”,极。 故选 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顺承/递进 ; B“之”都是代词; C怎么/多么; D动词,种植/介词,表被动。 故选 B。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食者”是名词,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 AC。“淫侈”做“俗”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32、。 译文: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 故选 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是作者反对的观点。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并非作者的观点态度,也不是做法。是战争和旱灾导致的后果,与观点或做法无关。排除。 故选 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文体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D两篇文章都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称之为驳论文。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
33、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
34、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
35、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私下认为/私意)真替陛下痛惜啊!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从常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
36、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一定受害,跟着他一定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那么即使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
37、,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也不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节选自管子治国) 14D“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此句意思是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因此应该是“凄凉孤寂”。 15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难见到,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 16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之情。(情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7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亦余心之所善兮 两朝开济老臣心 猿猱欲度愁攀援
38、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8“憨湘云”:“憨”字突出了史湘云豪爽直率,天真纯洁。她和宝玉划拳斗酒,玩得尽兴。湘云不受世俗束缚,敢于痛饮, 酩酊大醉。 大方的风采, 潇洒的举止, 随性不羁的行为, 史湘云真正应了“是真名士自风流”, 这构成了湘云的“憨”性格。 【 19BC 20使用对比手法,指出山水给谢安、谢灵运带来的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凸显山水的灵性;句式整洁又错落有致,给人美感。 21本文主要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意在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22不赘余。原因:此处写弘一法师,强调他在文化界的身份地位和在此
39、山水间获得的成就、禅意,使读者看到仙岩、瓯海对现代文化名人的吸引力;进一步丰富仙岩、瓯海的文化内涵。 23作者对敬亭山的美景特别喜爱,即为“好美色”;敬亭山也很欣赏眼前的诗人,而作品中的描写,使敬亭山广为人知并成为名山,即“惊知己”。短短二十字,妙趣横生。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B.“构不成优美的画面”错,也不是无法激起作者写作冲动的原因。从“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看,作者认为这里景色很美,只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写过了,所以不愿重复。 C.“有意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的出身不凡”有误,文中没有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也不是为了突出谢灵运出身的不凡。 24 很多是太空来物 航天育种是不是转基因 其基因在地球上也会变化 25“举杯邀明月”是一种孤寂的潇洒,“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闲适的潇洒,“仰天大笑出门去”是一种自信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