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05.22KB ,
资源ID:211404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114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要概念梳理)为本站会员(有***)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要概念梳理

1、1.1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了解古代至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

2、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上述相关制度的变化。 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他:原始民主制、禅让制、国人、大盂鼎、 左传 。 2.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其他:文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 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 汉武帝设中朝; 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后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 地方: 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还设置了王国和侯国; 东汉晚期, 形成州、 郡、 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3、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其他:中枢制度、 后汉书 、养心殿、刺史、明代行省三司、巡抚、巡按、总督。 第 2 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城邦,公民,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民主政治,寡头政治,执政官,元老院,元首制。  其他:陶片放逐法,议事会。 2.中古西欧的封

4、建制度 法国三级会议和等级君主制,英国大宪章和议会君主制。 其他:选帝侯制度 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制度,美国联邦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 其他:英国议会改革。 第 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政党政治,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民主根据地,边区政府,行政区,三三制原则, 论人民民主专政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1954 年宪法、1982 年宪法、差额选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爱国统一战线,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三个坚持。 其他: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两个一百年” 。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什五连坐、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均田制、

6、三长制) ,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考成法、一条鞭法) 。 其他:井田制,世卿世禄制,淝水之战,藩镇割据。 2.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其他:民国建立后的改革。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491956,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22013,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0172019,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改革开放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200

7、6)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特区, “一带一路” ,自由贸易试验区,混合所有制经济, “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两个一百年”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2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了解中国科

8、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渊源关系,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制、军功制;秦统一后“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 ,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汉武帝:察举制(常科、特科) ;曹魏:九品中正制(大中正、中正、士族) 。 管理:秦汉:

9、上计制(计簿) ;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州部、刺史。 其他: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 、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 、贤良文学 (指通经达变之士, 文学实指经学。 ) 、 明经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 。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隋唐:科举制(制举、常举) ;两宋:科举制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 。 管理:隋唐:尚书省吏部;隋朝每年考核,唐朝以

10、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宋朝有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是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宋朝: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御史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有御史的监察权) 。 其他: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明经(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进士(考时务策与经义) 、雁塔题名。 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元朝 1314 年开考,恢复科举制;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考中称举人) 、会试(考中称贡士)与殿试(通过称进士)三级。 管理:明清:考满(初考、再考、通考) ,考察(朝觐考察、京察) ; 清朝:考

11、课制度(京察、大计) ; 元朝监察机构:中央有御史台,地方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监察机构: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明朝:督察院的监察御史,六科的给事中;清朝将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督察院的监察百官职能没变。 其他:国子监(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 、明朝科举南北分卷制度、 制敕 (皇帝的诏令) 、 封还驳正 (封还皇帝失宜诏令, 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 、进士题名碑。 第 6 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重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难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理解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2、中古时期:赐官制; 光荣革命后:个人赡徇制(是当权者将国家官职作为个人赡恩徇私、私相授受的赠品给予亲朋戚友的用人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早期:政党分肥制。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工业革命后:文官制度;政务官(大臣和政务次官) 、文官(事务官常务次官 ) ;1870年 6 月 4 日, 英国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 文官制度确立; 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 ,文官制度建立;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建立文官制度。 其他:克里米亚战争。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考试录用、政治中立、常任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文官的退休和

13、晋升制度。 影响:积极: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局限: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文官层次多,工作推诿、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第 7 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教育:19 世纪 80 年代,科举制发生一系列变化; 1898 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 年,清末新政,建立大学堂(各省书院) 、中小学堂(府、州、县学) 、蒙养学堂(儿童早期启蒙学习的学校

14、) ; 1905 年,停止科举停止科举; 1906 年,乡试、会试停止。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选官:清末新政: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学堂选官制度学堂选官制度设立;不久,清政府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其他:学部(清末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 。 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框架中,国家建立考试院

15、,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  面的运行机制。 北洋政府:1913 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文官制度建立。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考试(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和甄别甄别两种方式。 南京国民政府: “官吏”称谓被“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代替。1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其他:知事试验(民国初年,县级行政长官称县知事。即针对县知事的职位特征进行专门考试来选拔县知事的制度) 。 3.中华人民共

16、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干部,改革开放前、后) ;党管干部原则; 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其他:主任科员(是中国公务员职务的一种,属于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主任科员是正科级, 属于非领导职务, 所以职责略低于科长、 乡长、 镇长等领导职务的正科级领导职务。职务工资上有区别,实职正科级略高于主任科员。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31.3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

17、产生过程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了解近代西方法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用;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 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

18、合”问题。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夏朝: 禹刑 。 商朝: 汤刑 。 西周: 九刑 ,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春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邻国官员叔向反对,这是早期的  德治与法治之争。 教化: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严刑峻法) 、 术 (政治权术) 、 势 (权力与威势

19、) 驾驭臣下; 君主要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 其他: 商君书 、商鞅变法、孟子“仁者无敌” 、 韩非子 。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秦:律、令。 汉: 九章律 。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魏明帝设置律博士) 。 唐朝:唐太宗贞观律 ,唐高宗永徽律 (后来又命人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 ,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朝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 提倡礼治:732 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 (分为吉、宾、军、嘉、凶五礼) ,是

20、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963 年, 宋刑统 ,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所藏宋朝天圣令 ,是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例” ,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 ,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律例合编的

21、体例。 清朝:沿袭大明律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 教化:宋朝:儒学士人以乡约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明朝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 ,宣讲时常引用大清律例 。 乡约与法律合流。 其他:中华法系(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

22、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 ) 、理学。 第 9 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重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难点:西方宗教伦理与教化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公元前 450 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 6 世纪,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 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 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一批成文法, 称为“日耳

23、曼法日耳曼法” ,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教会法。 11 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罗马法的传播。 英国: 11 世纪建立诺曼王朝诺曼王朝, 王室设法院, 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 12 世纪前后,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使用的法律逐渐形成,即普通法普通法。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大宪章 ,确立了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美国等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英美法系系” 。 法国:13 世纪以后,法国建

24、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804 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 ,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后来, 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罗马法为基础、 以 法国民法典 为代表法国民法典 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世界性法律体系, 称为 “大大陆法系陆法系”或“民法系民法系” 。 其他:习惯法、成文法、诺曼征服、法国大革命、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区别。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国家权力结构层面: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

25、司法权) 。 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 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其他: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确认私有财产制度。 3.宗教伦理与教化 392 年,基督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接受基督教基督教。 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他们还开办学校(主要是宗教学校) 。学习内容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

26、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存在弊端。 其他: 圣经十诫、七宗罪、七圣事、七艺、宗教法庭、异端、宗教改革、塞尔维特和加尔文派。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 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难点: 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法制。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

27、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初创,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法治建  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97 年,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将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法治国

28、家” 。 1999 年和 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2 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 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 年 5 月,十三

29、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其他:法制、法治、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宪法宣誓。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后, 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四美三热爱”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群众性

30、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包括多种形式,对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994 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001 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6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7 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

31、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2012 年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他:区分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杨善洲、黄大年等全国道德模范。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41.4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认识中国作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以及中国

32、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形成情况, ,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以及独立自主的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 导语:宾、小行人、鸿胪。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周边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措施:设典客、典属国典客、典属

33、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朝: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汉化。89 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山刻铭燕山(燕然山铭)(燕然山铭) 。北匈奴西迁远方。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河西四郡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设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护乌桓校尉。 汉朝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

34、发边疆,向北方大量屯田移民;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屯田。 其他: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对匈奴战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礼部(礼部司礼部司、主客司主客司、鸿胪寺鸿胪寺) 。 隋朝:归附的周边民族:突厥、吐谷浑、党项。加强对岭南岭南地区各族(百越首领冼夫人)  的治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豪酋(酋长、首领)(酋长、首领)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流求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大都护府护府

35、、都督府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西北边疆各族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天可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入藏,唐蕃唐蕃之间数次会盟会盟。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宋朝: 先后与契丹族契丹族建立的辽辽、 党项族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夏、 女真族女真族建立的金金长期并立。 辽、

36、 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 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行汉法”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差别对待政策。 对西藏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行省,征发赋役。 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礼部、鸿胪寺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提督四夷馆。明朝在西起嘉峪关西

37、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布置一系列军镇军镇,号“九边九边” 。 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贸易。在东北设都司、东北设都司、卫、所卫、所,对女真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卫;在西南设土司西南设土司。卫所卫所和土司官员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王” “法王”“王” “法王”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

38、过贡贡赐、茶马贸易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设立理藩院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军事斗争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在青海、西藏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事大臣;在西南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4.中国古代的

39、对外交往  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秦汉: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范围扩大。 汉朝: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 年,甘英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海路,从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部。东汉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隋唐:陆路:与西域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造纸术等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传到阿拉伯地区。海路

40、:隋朝常骏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文化带到日本。 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海路发达。恢复了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泉州(2021 年 7 月 25 日,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 56 项。 )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朝

4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马可波罗行纪 明清:维护朝贡体制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开始缓慢转型。1 1689689 年,中俄订立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 ,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第一个边界条约个边界条约。1 18 8 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第 12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过

42、程。 难点:国家法的发展(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及特点) 。 导语:13371453 年,英法百年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国家统一。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各国世俗权力强化世俗权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英法等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亨利八世、路易十四亨利八世、路易十四) 。这一时期,国家版图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13 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 世纪以巴黎方言为主的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对民族语言的重

43、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 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出现, 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  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其他:贞德、凡尔赛宫、 马赛曲 。 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形成过程: 1625 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荷兰人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国际法的基础。奠定国际

44、法的基础。 1618 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1 1648648 年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确立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原则,开创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解决国际争端争端、结束战争结束战争的先例先例,确认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国际法基本原则际法基本原则。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7 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

45、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1 1815815 年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另外,各国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他:新教、天主教、 万国公法 。 3.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使国际法遭严重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不兼并不赔偿的原

46、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了新的发展阶段。 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缺乏普遍性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和权威性。它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928 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非战公约 ,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战争作为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公约并未真正实行。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

47、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1945 年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签署。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二战后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拓展的领域大大拓展, 颁布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第 13 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重点: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 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