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 22 2 届届统编版统编版政治必修政治必修 4 4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知识点背诵纲要知识点背诵纲要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1. 1. 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 (1 1)本义:)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 2)产生:)产生: (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
2、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认识世界) (3 3)作用:)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
3、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 2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
4、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念: : 从本义上看: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从本质上看: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从产生看: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特点看: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从作用看: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 4.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5. 5. 唯物主
6、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即:自然科
7、学中的物质结构构 = = 物质。原子的属性物质。原子的属性 = = 物质的属性。物质的属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微粒、粒子、元素)原子(微粒、粒子、元素) b.b.进步性: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c.局限性: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第二,机械性机械性,把世界万物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
8、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c.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 6.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
9、、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7. 7.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8 8.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 9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直接理论来源:直接理论
10、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社会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 2)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B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11、特征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2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C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12、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用:作用: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特别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特别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唯物论+ +辩证法辩证法+ +认识论认识论 【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部
13、分:唯物论第一部分:唯物论(5 5 条原理)条原理) 一、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一、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
14、的反映,要坚持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充分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三、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15、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要求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6、,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唯物论角度) 要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辩证法角度)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错误倾向) 哲学依据: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把握世界的
17、规律= =第第二二部分:辩证法(思想方法)部分:辩证法(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3 3.1.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5 5 条原理)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8、】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重点掌握】三、联系的多样性【重点掌握】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重点掌握】四、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重点掌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
19、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要树立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整体强调整体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同时必须重视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强调部分 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0、。 3 3.2.2 世界是永恒发展世界是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3 3 条原理)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发展的状态原理)二、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发展的状态原理)【重点掌握】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
21、 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要做好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要果断抓住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需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坚持坚持适度原则。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既要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
22、的各种困难。 3 3.3.3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 7 条原理)条原理)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斗争和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3、。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形成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形成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不同阶段。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
24、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 2、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
25、一。要坚持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解决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 (1)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办事情情 既要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要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2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评价人、事、评价人、事、物物 (2)看问题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统一。 七、七、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就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
27、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第三三部分:认识论部分:认识论(4 4 条原理)条原理) 一、实践的特点一、实践的特点原理原理: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重点掌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积极参加实
28、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重点掌握】原理【重点掌握】 真理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C、真理都是具体的。任
29、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搬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 四、认识的过程四、认识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的规律认识的规律) )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1)认识具有反复性,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条件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
30、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五、实践的基本形式:五、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自身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六、六、 认识的含义、形式或阶段认识的含义、形式或阶段 含义: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形式或阶段: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a.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
31、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唯物史观(社会
32、历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4 4 条原理)条原理) 一、一、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材料出现了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或落后的社会意识)存在,发挥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历史
33、发展的原理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理(2 2 个矛盾个矛盾2 2 组关系组关系2 2 条规律条规律1 1 个改革)个改革)【重点掌握】 (1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 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
34、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 3)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4 4)改革: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要
35、树立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群众(群众-民生)民生) 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 (4 4 条原理)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一、价值观的导
36、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重点掌握】 (1 1)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差异性特征。 (2 2)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
37、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群众(群众-民生)民生) 三、三、人的价值原理人的价值原理【重点掌握】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重点掌握】 A、弘扬劳动精神,现人生价值。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根本途径。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
38、) C、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据, 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修身立德。(主观条件) D、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
39、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 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2 2. .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 3.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4 4. .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载体: : 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
40、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5.5.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 (1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社会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引领风尚引领风尚)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民教育人民)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服务社会服务社会) 文化推动发
41、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发推动发展展) (2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与民族文化与民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与人文化与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42、 【补充【补充 1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着人民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 4)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要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华
43、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A、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B、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核心思想理念核心思想理念包
44、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3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
45、化的正确态度: :在当代中国,要要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2 2)当代价值)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
46、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中华文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能够为解决
47、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族精神 1.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
48、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2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创新性发展的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要求) (3 3)关系:)关系: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2.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2)
49、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凝聚作用】 (3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整体风貌
50、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精神火炬,是系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纽带。精神纽带。 (4 4)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补充【补充 1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时代时代 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形成的具体精神形成的具体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成为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