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1.21KB ,
资源ID:208977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089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福州市2022年3月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福州市2022年3月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1、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 2022 年年 3 月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月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只能从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

2、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

3、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 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 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

4、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

5、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 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 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 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 机灵以及所谓智力、 智能都是在低层次, 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 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

6、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 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 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 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

7、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 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

8、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 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C社会上许多宣传“三月速成”“包教包会”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 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3 结合材料内容, 下列选项中最

9、能支持“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到“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贡献 苏联施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

10、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 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 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 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

11、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 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

12、。 “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 他吓得腿都哆嗦了。 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 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

13、着。 他在给电线安套管。 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

14、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 “啊啊啊”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 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 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 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

15、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 不管链子多么结实, 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 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 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 这可太好了。 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

16、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 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 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 “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17、,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 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 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 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 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

18、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 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8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 分) 9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19、 题。 帝幼善音律, 故伶人多有宠, 常侍左右; 帝或时自傅粉墨, 与优人共戏于庭, 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 上亦欲知外间事, 遂委进以耳目。 进每奏事, 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

20、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 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 封赏未及一人, 而先以伶人为刺史, 恐失天下心。 ”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

21、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

22、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 B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士大夫的代称。 C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 D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

23、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2)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14 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

24、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唐李峤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注山隈:山的弯曲处。裴回:徘徊。轸:悲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独坐山间,心里充满忧思,此处“悠哉”与关雎中的语意相近。 B作者举目眺望,看到月亮从远山升起,月光皎洁,淡云笼罩,月晕朦胧。 C诗的六七两联运用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手法,营造山间闲适宁

25、静的氛围。 D全诗描写山野月夜景色,抒发对友人思念之情,语言流畅,且富含情韵。 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前四句“望、意、酬意俱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以“_,_”两句,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 (2) 在 出师表 中, 诸葛亮向蜀后主进言: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 “_”,不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_”,来显示国君的公正严明。 (3)“梦”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

26、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建盏,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产自宋建州建安县。建盏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整体造型_, 胎骨厚重, 口大腹深、 边薄底厚。 因建盏有活水效果, 以建盏品茗, 会让人感觉_、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 宋代建盏的出现,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对茶具要求的巨大提升。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根本驱动建盏发展的原因。范仲淹在斗茶中写下一诗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

27、斗茶香兮薄兰芷。”无论是黄金的飞扬还是绿色的尘沫,带出的都是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搭配上建盏不一样的纹路与花样,把诗人潇洒肆意的精神境界_出来。 一盏一世界,斑斓的纹路带着层层叠叠的美感,带出了建盏的身影,也_出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无论是诗句还是建盏,都是人的心情承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意象是( )(3 分) A古朴 浑然一体 描绘 映射 B古朴 水乳交融 描摹 折射 C简朴 水乳交融 描摹 映射 D简朴 浑然一体 描绘 折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B具有趣

28、味性的流行于朱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C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D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20一叶一世界,一盏一乾坤。以下是建阳水吉镇“建盏小镇”logo 征集比赛的一份投稿,请结合以上语段,对 logo 中图形部分的创意加以评说,60 字以内。(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生活中, 人们发现荷花生长在污泥中, 荷叶却能保持清洁。 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在荷叶表面,分布着大量微米级的乳突,每一个乳突上又分布着

29、大量纳米级的细枝状结构。这些乳突和突起在荷叶表面汇聚成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 ( )水滴的最小直径为12 毫米, 比荷叶表面上的乳突要大得多, 因此 被空气层阻隔, 只能同叶面上“小山包”的顶端形成几个点的接触,并不能真正浸润叶面。水滴在自身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体,水球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 。这种自洁叶面的现象被称作“荷叶效应”。 但与“荷叶效应”不同,玫瑰花瓣上的小水珠 。科学家发现,玫瑰花瓣表面由微米尺度的乳突组成,而在乳突的尖端则是许多纳米尺度的折叠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导致玫瑰花瓣高黏附特性的关键因素。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于是在

30、紧贴叶面的上方, 形成了一层极薄的、 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使得“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 B“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形成。 C“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就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D 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 一层极薄的、 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在“小山包”之间形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艺术休操队从国宝“莫高窟第 220 窟”

31、的壁画中汲取灵感, 将敦煌元素融进艺术体操,经过不懈努力,创演作品飞天乐舞,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佳绩并深受好评。赛后,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特别邀请中国艺术体操队做线上的全球分享。 事后,教练孙丹说:“我真是感觉国家强大了,能够做我们坚实的后盾。我们起初在赛场上都是想去迎合别人,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做自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让我们敢创作,敢拿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 当下,文化的交融互鉴越来越密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民族的”与“世界的”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举办的“一起向未来”主题论坛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

32、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 2C 3A 4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5 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 “服劳奉养, 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 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 6A 7B 8因为有风,彼得失去平衡,从支撑点上掉下来,使故事情节突转、推向高潮;写风“发出

33、呜呜的声音”“可怕”,生动再现彼得面临的险境,营造紧张气氛,凸显“贡献”不易的主旨。 9面对艰巨的任务,彼得主动请缨、有急切表现自己的冲动;面对高空的大风、湿滑的电线和钢索, 彼得心里恐慌, 但不断给自己打气, 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 体现了他坚定与勇敢;从电线掉下,悬挂空中,为不耽误工期,彼得以集体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他清醒冷静,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 10A 11D 12D 13(1)那些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 (2)我已经答应过周匝,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见到这三个人,你所讲的都很正确,但还应当看在我的面子上委屈执行一下。 14在于“人事”。他宠幸伶

34、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心;听信谗言,杀害忠良。 15C 16同意。前四句写诗人独坐山中,抬头望月,看见秋月徘徊,已扣“望”字,为接下来描写秋山月夜景色做铺垫;所用“明月”意象,蕴含思乡怀人之情,与最后一联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相呼应,暗含酬赠之意。 17(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陟罚臧否、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 18B 19A 20该图形既凸显了建盏古朴的外形,又融入汉字“盏”来突出建盏的特性,设计巧妙、形神兼备,极具中华文化的意蕴。 21C 22水滴落到叶面上 达到清洁效果 却能粘附在其表面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