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及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和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 17 篇,其中精读课文 12 篇略读课文 5 篇。 这六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 2-4 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导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 次,分别在 1 课北京的春节、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12 课为人民服务、16 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口语交际” 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五单元,主题分别是同读一本书、 即兴发言、辩论;“习作”是除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外,其他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家乡的风俗、写作品梗概、让真情自然流露、心愿、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除了这 5 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第一次是腊八粥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个观点。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五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
3、、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单元导读分析 第一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4、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第二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 “走进外国文学名著”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 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 匆匆那个星期天 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
5、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本单元选编的 4 篇课文故事三首、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 ,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第五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 文言文二则 表里的生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6、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 回顾学习生活, 抒发惜别之情; 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 个左右,其中 2500 个会写。 2.会写常用汉字 120 个。 3.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4.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 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 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 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 美好的理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 诵读优秀诗文,把握语调和节奏,能够通过注释和想象,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 诵优
8、秀诗文。 7.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5 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 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恰当对应。 4.表达有条理,语
9、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 2.设计并制作成长纪念册。 3.策划毕业联欢会,学写策划书。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识字写字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汉字,加强对学生钢笔字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阅读教学方面: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词句训练,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指导学生精心阅读,领会方法,并向课外扩展延伸。 4.口语交际教学:要明确要求,注
10、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把口语交际训练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5.习作教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二、本单元重点: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
11、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 4 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课时安排: 1 北京的春节 2 课时 2 腊八粥 2 课时 3 古诗三首 3 课时 4*藏戏 1 课时 习作:家乡的风俗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课题 1 北京的春节 课型
12、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 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新年到 第一课时 预设 生成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
13、入 1.【出示课件】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1)出示词语,读一读。 饺子 万象 鞭bin炮 眨眼 通宵xio 间jin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
14、此 贺年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f n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2)出示词语,读一读。【出示课件】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
15、: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 您怎么这么闲在, 想起下茶馆儿来?” 4.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
16、印象呢?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理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板书时间,用连接)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17、四个部分。(板书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预设 生成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18、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腊八。【出示课件】 (1) 熬腊八粥:“这种特质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 是细一想, 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 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
19、醋也 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 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 除夕。【出示课件】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家家赶做年菜”“男女 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 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 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
20、,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描写,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 “热闹” ,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出示课件】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 到亲戚家、 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 任人游览, 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 卖茶、 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 可以骑毛驴, 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 在老年间, 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
21、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 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出示课件】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 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 这是写元宵
22、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 有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 提示: 详略得当, 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出示课件】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23、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 内容 1 北京的春节 腊月 小年 除夕 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详写)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ng xn bin po l yu tng xio jin dun g
24、ung jng ( ) ( ) ( ) ( ) ( ) ( ) rn fng zhn ln ji rn b tng zhng dng ji ci ( ) ( ) ( ) ( ) 二、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节处处张灯结(ji ji)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 p)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zhun chun) 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5、。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式各样(ABAC)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 多, 多,为的是突出 。 【答案】 一、更新 鞭炮 腊月 通宵 间断 光景 燃放 展览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二、1. ji p zhun 2. 半遮半掩 绘声绘色 载歌载舞 糊里糊涂 3. 一律 4.:,; ,。 5. 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初一、十五;因为家家户户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非常热闹。 6.数量
26、 种类 “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教学反思: 课题 2 腊八粥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腊、粥”等 12 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 18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 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27、。 教具 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预设 生成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 5 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课题,读课题。) 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沈从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8、。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 l(腊月) 粥 zhu(喝粥)腻 n(细腻) 咽 yn(咽下) 匙 ch(汤匙) 搅 jio(搅和) 稠 chu(浓稠)肿 zhng(肿胀)熬o(熬粥) 褐 h(褐色) 缸 gng(水缸)脏 zng(脏乱) (2)解释词语。【出示课件】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
29、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 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出示课件】 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 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 美味可口, 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
30、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 美味可口。 吃的是痛快淋漓; 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预
31、设 生成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示课件】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 想 猜 看) 2、1.盼粥。 默读第 28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 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
32、之情吗? “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 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 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
33、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 “孥孥” 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猜粥。 )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起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 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奇妙) 4.看粥。
34、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出示: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
35、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出示课件】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 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 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
36、“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出示课件】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 内容 2 腊八粥 沈从
37、文 盼 迫不及待 等粥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喝粥 心满意足 作业设计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 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 、散文集 等。 2.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 )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 (2)球场遇到劲( )敌,反倒使他干劲( )更足了。 (3)他圈(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 )养牛群。 (4)塞( )外并不闭塞( )。 3.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 l( )子。 (2)她把那丝 chu(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 chu( )的粥。 (3)杯 zhn( )碗里 chng( )放食物。 4.理解词语。
38、(1)嘟囔: (2)(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3)(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4)糊糊涂涂: 5.感知课文。 本文以“ ”为线索, 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一一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 14 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 【答案】 一、1.沈从文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2. (1)yn yn (2)jng jn (3)qun jun (4)si s
39、3.(1)栗 (2)绸 稠 (3)盏 盛 4.(1)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2)无可奈何 (3)肿胀 (4)内容混乱的。 5.腊八粥 盼 想 看来源:学,科,网 二、1.突出腊八粥在八儿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描写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2.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教学反思: 课题 3 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
40、化内涵。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预设 生成 一、知诗人,解诗题。【出示课件】 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 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
41、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课题,读课题。)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韩翃,唐代诗人。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42、大意。 【出示课件】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示课件】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2) “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
43、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
44、”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出示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
45、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 “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 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
4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47、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 内容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作业设计 一、诗
48、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1.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答案】 一、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预设 生成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49、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这是 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出示课件】 2.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板书:古诗十九首) 二、 诵读诗歌, 反复品味, 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纤纤擢素手 (xin) 札札弄机杼 (zh) 泣涕零如雨(q t) 盈盈一水间 (jin) 脉脉不得语 (m)
50、 2.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 大意是【出示课件】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板书:情感:伤感 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出示课件】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 因而神思恍惚、 心不在焉, 落得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