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2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与我们”和“热”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
2、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目,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已进行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而进一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本单元教学活动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绿豆切入,再扩展到其他植物、 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第 13 课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 45 课研究动
3、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 6 课探索动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认识动植物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关系;第 7 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科学概念与探究技能实践制作池塘模型,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对生物之间、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 (2)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本单元以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为内容,引导学生在认识、设计、制作船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浮力,体验生产生活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以船的演化史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船只经历了“浮的材料-沉的材料”“自然动力一机械动力”等发展
4、历程;结合这些发展演化过程中的节点展开设计与制作船的动手实践动,让学生深人体验人类为了提升船只的载重量、稳定性、动力性能,对造船材料、内外部构造、动力装置等进行的不断改进和发明。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不再强调“浮力”概念,也不再具体研究浮力、重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因此本单元将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情景化、真实化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社会需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通过设计、制作、 评测与完善等过程,运用科学、数学、技术和工程等学习方式,在优化工程模型中发展动手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丰富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符合五年级学
5、生的兴趣、动手能力等水平特征,单元和分课时聚焦的目标清晰,贴近五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单元学习活动和目标结构紧密,前后课时之间又保持较好的独立性,保证学生能在每一课中经历学习活动,很好地实现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知识、技能的多维融合。 (3)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单元所指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亦称“地球环境”,是将整个地球视作研究对象的环境系统,是人类活动、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领域,也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基地。其范围包括大气圈中对流层至平流层的下部、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
6、物圈。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但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环境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总目标中提出要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且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同时,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中,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都有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污染”已有一定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有部分学生还可能参与过一些环保活动。 本单元从宏观人手, 了解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珍贵而独特
7、的生存条件, 了解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研究每天都在接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垃圾处理问题、能源利用问题、资源再生问题,最后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促使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4)第四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五年级,让学生探究“热” ,主要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热现象。例如,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
8、)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土壤(干土、湿土)、滴管、一些水、实验记录单、多粒绿豆种子、培养皿、纸巾、标签纸、实验信息统计表、花盆;长方形扁纸盒两个(可以让学生准备)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生物套筒(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等)、不同颜色的棉绳 5 条(长 46 米)、塑料套圈 6 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等)、大塑料瓶(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若干种水生植物、金鱼、沙子、水槽和水、镊子、设计单、水桶、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 (2)第二
9、单元船的研究: 船的研究 材料清单 木条(直径 5 厘米以上)或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 圈、钩码、竹子或木棒、绳子(橡皮筋、毛根纽纽棒、细铁丝)、螺母、橡皮泥、铝箔、小水槽、大水槽、尺子、剪刀、玻璃弹珠、卡纸、小电扇(制造风)、小电动机、小风扇、喷气装置、吸管(船舵)、泡沫板、桐木板、泡沫胶、双面胶、电池、导线、开关、秒表、软尺、学生活动手册。 (3)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地球圈层图、 海洋资源示意图、 神奇的地球家园 视频、 环境问题相关视频、 水资源统计表、简易滴管装置材料、家庭生活垃圾样本、垃圾统计表、塑料密封袋、温度计、模拟温室效应气温记录表、简易再生纸制作材料
10、、城中湖生态环境图。 (4)第四单元热: 烧杯、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温度计、玻璃杯、冰块、热水、凉水、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铁架台、金属条、蜡、感温油墨、金属片、木块、试管、红 墨水、木勺、塑料勺、金属勺、铜丝、铁丝、铝丝、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毛巾、泡沫块、热水瓶胆、护目镜、湿布、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三、学生情况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没得到相当的培养,不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乐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
11、学浓厚、持久的兴趣, 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 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 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懒散,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
12、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
13、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分单元教学目标六、分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
14、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已有种植经验,从种子的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能基于已有的知识, 对种子萌发条件、 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设, 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制订比较完整的对比实验探究计划。 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长环境。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
15、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已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研究报告。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研究动物和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所需条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基于观察与调查等实践活动所得信息为依据做出严谨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 在科学研讨活动中,能基于集体论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 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集体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科学实践研究中, 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一种
16、生物与同区域内其他生物、 非生物都有密切联系,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保护环境就可以保护其他生物。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时期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在改变着船,推动着船的发展。 船由船舱、船舵、龙骨等多个系统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 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都可以制造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相同质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一个人工产品的完成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技术与工程过程。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
17、求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发展,船的技术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船的形状、结构与阻力、载重量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探索用多种沉浮材料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尝试将情景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设计、制作、评测与完善等过程,运用科学、数学、技术、工程等学习方式,在优化工程模型中发展动手能力。 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工程实验典型过程。 能根据问题或要求进行设计,并按设计方案制作或改进小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 一定标准的小船,并不断完善它的性能。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船的发展史中,感受劳
18、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设计制作船的活动中,体验“做”的成功和乐趣,激发运用科学、技术与工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综合所学知识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设计制作一艘小船的活动中, 建立质量和成本等意识。 能够根据任务要求,从资源可行性、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开展评估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变化和影响。 了解人类的需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感受到技术与工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与科学具有同等价值和地位, 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珠是我们唯的家园,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
19、基本的条件。 我们面临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要是人类造成的。 淡水资源很紧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淡水,而新技术能帮助我们节约用水。 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垃圾危害环境。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一定要进行垃圾分类。 要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 资源宝贵,要节约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 实际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我们可以努力改善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 科学探究目标 列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并交流讨论,分析哪些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 总量,并与同学交流。 模
20、拟温室效应实验。 讨论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 模拟再生纸的制作。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地球家园环境的珍贵。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 关注垃圾的处理、水资源紧缺、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习惯。 培养强烈的能源意识,养成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的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新技术可以有效 节约水资源,新能源更加绿色环保。 (四)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
21、化。 温度变化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温度变化形成了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游国单和部会体乐整单所 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不同物体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多种因素影响了热传递,确定这些因素应用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保温技术、散热技术不断地发展,并应用在各种产品上。 科学探究目标 能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各种热现象中的温度变化。“基费
22、”科系:医润整 尝试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借助以温度计、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材料,采用重复测试等方式来搜集热传递的相关证据。 能运用箭头、图画、符号等来记录热传递的方向。 能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能获取多个证据支持研究的观点,尝试利用多种方式认识事物。文:据扶糖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能有效开展热传递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能合乎规范地开展传 热实验,知道交流科学 探究需要经历一定的有序步骤, 并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 能根据热传
23、递的原理创作保温杯,尝试自主设计开发产品,并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的研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 讨论热传递的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1.种子发芽实验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3.绿豆苗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当环境改变了 6.食物链和食物网 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1.船的历史 2.用浮的材料造船 3.用沉的材料造船 4.增加船的载重量 5.给船装上动力 6.设计我们的小船 7.制作和测试我们的小船 1.地球宇宙的奇迹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3.珍惜水资源 4.解决垃圾问题 5.合理利用能源 6.让资源再生 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1.温度与水的变化 2.水的蒸发和凝结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5.热在水中的传递 6.哪个传热快 7.做个保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