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0.76KB ,
资源ID:206845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068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1、湖南省岳阳市湖南省岳阳市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城,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

2、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

3、,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 未来战士 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 “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他给出的理由之一: “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 因极度单调无趣, 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 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

4、们所希望的 “任何工作” ,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 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 性格、 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

5、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竞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

6、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 Q 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

7、做很平常, 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近年来的 “人机大战” 颇受世人瞩目, 并同时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对人智能的忧虑和争论。 B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比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不必为此忧虑。 C对无限发展人工智能的近期威胁的另一个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

8、设想。 D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假定人工智能不会反叛人类,并替代人类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那么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以此告诫人类要对这种“养虎遗患”的威胁保持警惕。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能力,就可以让机器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如果要人工智能去辨识人类常有的一个“心领神会”,往往难以做到,甚至可能会导致数据

9、库瘫痪。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蕴含着诗人深沉厚重的情感,其复杂性和艺术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B进入 21 世纪以来,不断出现的“猎户星免费诗歌自动制作机”“写诗软件”“稻香老农作诗机” 还有清华大学研究的写诗机器人 “薇薇” 等掀起了 “让诗人走开” “让诗歌刊物关张”的“拟诗人化”写诗浪潮。 C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 D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

10、震消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紧扣材料作答(4 分) 5 “阿尔法狗”横扫棋坛,写稿机器人一分钟“出活”,有人据此说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 曲折穿过金门

11、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向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

12、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 岂是什么 rain 也好 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 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13、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

14、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辫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 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

15、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 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 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

16、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 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 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

17、, 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听听那冷雨,2019 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注】【注】作者 1928 年生于南京,1949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 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 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散文听听那冷雨。1992 年,他回大陆访问。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B文章先后四次重复了“听

18、听那冷雨”这句话,但毫无拖沓、累赘之嫌,它犹如缠绵的雨丝,婉转凄清,浸润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C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雨景。在作者笔下,雨虽缺少触觉感,却能看得见其形,听得到其声,闻得到其味。 D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或直接引用古诗词原文,或用典,或化用古诗词,给作品带来了古韵之美。比如“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就化用了“梧桐树,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 B第一段“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从大

19、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她(母亲)的裾边,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C第六段,连用“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动词,用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七月台风台雨的绵密悠长。 D第七段“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通过没有用标点符号这种特殊形式,突出了再也听不到雨打灰瓦的美妙音乐所产生的惆怅,就如长长的不加标点的句子一样。 8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 分) 9结合文章探究“冷雨”的意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

20、文,完成 1014 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21、,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

22、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间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

23、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B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等于己者问焉/

24、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D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或师焉,或不焉 问焉以破其疑 B则群聚而笑之 相辅而行者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能问于不能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师说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来立意;问说从“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来立意。 B 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但二者论述角度不同。 师说着重“师”的角度,为了“传道受业解惑”,强调

25、“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问”的角度,为了“致疑”“广识”,强调“问”的重要性。 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问说则针对士人“是己非人”“以问为耻”的通病。这两种思想至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在阐述文章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师说与问说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使文章观点鲜明。不同的是,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单一,问说比较广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韩愈、刘开两位大家的教育思想都源于孔子,你认为论语中哪些句子与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呢?试举两例并简

26、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把酒问月把酒问月 李白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注释】标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

27、何有,白兔捣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标题展示了作者飘逸浪漫的“谪仙人”形象,这是绝妙的自我造象。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B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 C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二句有错综回环之美、互文之妙。 D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用手法相同;而结句则与曹操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样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16简要分析诗人

28、笔下的“月”有哪些特点。请紧扣文本作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句是:“_,_?” (2)看问题的视角不同,那么体验也不同。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 (3)荀子劝学中说,学习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获得,就像雕刻,坚持不止,那么“_”,但中途放弃的话,“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29、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_,引起误会。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_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_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_的情意

30、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 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在利用文字时,于是我们要讲究艺术,讲究文法。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的“走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词不达意 通行 痛悉 传达 B言不及义 盛行 痛悉 传达 C词不达意 通行 熟悉 表达 D言不及义 盛行 熟悉 表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利用文字时,我们于是要讲究艺术,讲究文法。 B于是在利用文字时,

31、我们要讲究艺术,讲究文法。 C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D在利用文字时,于是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20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看待文字的。(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 。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保护生态

32、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如火如荼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A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B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

33、示和昭示我们 C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昭示和警示我们 D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教育家罗家伦先生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而鲁迅先生却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海明威则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

34、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要辩证地看问题。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 D。(解析:A 项,“同时”错。B 项,原文是“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C 项,原文是“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选项只谈到了失控的后果,以偏概全) 2选 C。(解析:C 项,原文是“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35、。选项“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有误) 3选 A。(解析:A 项,“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好的文学作品里有着人的意会、灵感以及特殊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4解析: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5解析: 示例示例 1:我认同。因为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近期的话导致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军用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非人类之福;远期的话人工智能可能会反叛人类;终极威胁就是可能会

36、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使得我们的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示例示例 2:我不认同。虽然人工智能发展显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势头,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等能力远非人工智能能比,人工智能在文学、生活等方面有许多无法替代人类智能的地方。 示例示例 3: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威胁,这也是我们人类所需要警惕的,但也无需过分担忧,因为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许多能力远非人工智能可比,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无法替代人类。(观点 2 分,理由 4 分。只答观点不给分) 6选 C。(解析:“缺少触觉感”有误) 7选 C。(解析:“绵密悠长”错,

37、应该是“狂野”) 8解析:使用“轻轻重重轻轻”“潺潺”等叠词,长句短句交织,既富有节奏感,又写出了雨的声韵。运用通感手法,“密织成网”把可听的雨声转换成可视的网,形象地写出雨声之密。“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又把雨声转换成触觉的按摩,形象地写出雨声悦耳动听。(每点 2 分,两点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解析:自然天气因下雨而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从作者处境看:“冷”字代表的是一种台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作者觉得“凄冷”;从反面也可以说,正因为冷才显得人情的暖。中国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被毁坏、摧残而感到心忧心冷。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眷恋。(每点 2 分,三点

38、 6 分) 10选 A。 11选 B。(解析:A语气词,不译;代词,他们。B连词,表修饰,不译。C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D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 12选 D。(解析: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广泛,问说比较单一。) 13解析: (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下”“耻”各 1 分,句意 1 分) (2)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每一小句 2 分)。 14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15选 D。(解析:

39、曹操诗表达的不是及时行乐之意) 16解析:崇高神秘。“人攀明月不可得”“宁知晓向云间没”写月之高高在上,晓至人不知其踪,表现月之崇高神秘。美好多情。“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表现了月之美好多情。皎洁美丽。“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中“飞镜”之喻,绿烟散尽月华倾泻,写出月之皎洁美丽。永恒长在。将人与月对照,古今人事更替,而月夜至则悬天,写出了月之永恒长在。(每点有概括有分析即得 2 分,答出 3 点给满分) 17解析:(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金石可镂/朽木不折(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选 A。

40、(解析:“言不及义”的意思是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排除 B、D。“痛悉”意思是悲痛获悉,符合语境。排除 C。根据前文,用“传达”) 19选 C。(解析:“于是”表示出现某种结果,放句子前面,文字表达先文法再艺术,形成递进) 20解析:文字发生之初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时空的阻碍。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是不完全的,有明显的缺陷。讲究文法和艺术可以减少文字的“走样”。(写出一点得 1 分,两点3 分,三点 5 分) 21选 A。(解析:根据前文内容,应该为“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人类是主体。以楼兰为例子,侧重“警告启示”,都江堰和塞罕坝的例子侧重“启示,让人明白”,所以先警示再昭示) 22解析:

41、生态衰则文明衰;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保护环境的自觉。(每空 2分。第三句句式必须与“热爱自然的情怀”对称,而内容吻合即可。) 23参考立意: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文明素养、精神的健康是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坚定的信念、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披荆斩棘的利剑;成为强者,身体健康是基础,文明与精神是更高要求。(写第一个观点的,符合题意,不能上一类;其余三个切合题意) 附:问说参考译文附:问说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而行的,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42、,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去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辩”。尚书不是说“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吗?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出“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

43、),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 (对)不如自己的人, (就)轻视他, (认为)不值得向他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愚笨的人所能做的, 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古人把 “问” 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