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所谓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注意】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注意】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的重要标志。 2. 生产关系 (1)含义:所谓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
2、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社会地位);产品如何分配(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注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性质社会的重要表现。【注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性质社会的重要表现。 1.1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一、原始社会 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水平:低下 3.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社会管理:氏族议事会-部落-部落联盟 5.解体: (1) 根
3、本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工具的改进,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2)私有制确立: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解体:贫富差距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 【注意】原始氏族议事制度有一定民主成分,但是享有民主的主体范围窄,不能简单说这样的民主是【注意】原始氏族议事制度有一定民主成分,但是享有民主的主体范围窄,不能简单说这样的民主是优越的,要看比较的对象,更不能将其与现代民主相等。优越的,要看比较的对象,更不能将其与现代民主相等。 二、奴隶社会二、奴隶社会 1.阶级: (1)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团体。 (2
4、)形成: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人类社会最早最早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 2.生产力水平:与原始社会相比,生产力水平较高。 3.生产关系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4.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5.国家:其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思考】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它被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步吗?【思考】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它被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步吗? 【结论】奴
5、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结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是历史的进步。 6.形态更迭: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则是进步,不适用则是倒退。 【注意】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用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变迁。【注意】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用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变迁。 三、封建社会三
6、、封建社会 1. 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2. 生产力水平:铁制农具;耕作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3. 生产关系特点: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2) 相对于奴隶,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注意】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封建【注意】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资本主
7、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4. 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钳制。 5.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注意】 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所以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注意】 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所以不可能建
8、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四、资本主义社会 1. 产生: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 生产力水平: 机器大生产、 生产社会化、 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 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3. 生产关系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注意】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注意】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
9、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圈地运动、奴隶贸易);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海外贸易、海外殖力的人(圈地运动、奴隶贸易);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海外贸易、海外殖民)。资本原始积累是充满血腥和罪恶的。民)。资本原始积累是充满血腥和罪恶的。 4. 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1)确立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有实力)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有障碍)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确立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
10、产阶级革命。 (3)确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5.社会主要矛盾: (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注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依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只是更加隐晦,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注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依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只是更加隐晦,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发展: (1)积极: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消极: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注意】生产相对过剩不是绝对
11、过剩。【注意】生产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 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注意】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注意】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3)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
12、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注意】坚【注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1.2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
13、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注意】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需要辩证看待。【注意】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需要辩证看待。 2.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
14、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
15、: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
1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4.创立标志: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5.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
17、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巴黎公社: (1)时间:1871 年 3 月 28 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2)措施: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3)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2.十月革命: (1)时间:1917 年 11 月 7 日。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18、 (3)意义: 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严重曲折: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课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12.1 新民
19、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人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内封建专制,对外主权丧失。内忧外患。【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内封建专制,对外主权丧失。内忧外患。 2.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注意】历史任务与当时的社会性质一致。【注意】历史任务与当时的社会性质一致。 3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
20、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二、胜利的征程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
21、(1)开始的标志: 1919 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 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
22、个阶段后,终于在 1949 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5)中国革命两步走: 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内容: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两步”之间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
23、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6)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注意】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而是第一代【注意】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而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中华人民
24、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2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
25、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 1
26、956 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重要意义: 顺利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新的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主
27、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
28、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课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 1.开启: (1)事件: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意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发展: 第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得以推行,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3)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4)1984 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5)1988 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6)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标志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2)1993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3)2001 年,我国成功
3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4)2003 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1)201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 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3)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3.意义: (1)“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
31、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退路。 【注意】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注意】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