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102.92KB ,
资源ID:204945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04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清单)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清单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 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解读:专题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早期的分封制、 宗法制和从秦开始直至清末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从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矛盾和演变历程及趋势等角度予以认识。 (一)概念(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对应的概念,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对应的概念,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2、,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形成条件(二)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秦灭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三)基本矛盾(三)基本矛盾 1、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地方管理制度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管理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三)演变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历程及发展趋势 朝代朝代 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官僚制度 地方管理制度地方管理制度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秦秦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郡县制 皇权不断加强,相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丞相被废除; 中央集权不断加中央集权不断加汉汉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中外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设刺史设刺史,州郡县制,州郡县制 唐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道、州、县 宋宋 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路、州、县 强,

4、地方权力不断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削弱。 元元 一省制一省制 行省制(路、府、州、县)行省制(路、府、州、县) 明明 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部;明成祖设内阁 清清 雍正帝设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处 专题专题一一 第第一一课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 (封国) 同姓王族(燕、鲁) ;异姓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 诸侯权力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作

5、用: (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4、影响 对当时:有利于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

6、结; 对后世: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尊卑观念盛行,不利于现代法制国家建设)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史实: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史实: “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史实: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专题一第二课专题一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一、秦的

7、统一 (一)统一六国 1、时间: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 2、策略:远交近攻 3、过程: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 (二)开拓疆域 区域 事件 意义 北方 公元前 215 年,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加强北部边防 岭南 公元前 214 年,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设郡 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 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同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三)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

8、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秦朝“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一)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 ,确立了皇帝制度。 (二)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认识: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 皇权带有独断性、 随意性的特点。 后来,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三三、地方管理制度:地方管理制度:秦秦郡县制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始皇采纳李

9、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二)内容 1、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乡” 、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特点 1、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四)意义(评价) 郡县制的建立,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试)四(加试)四、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官僚制度:秦秦三公九卿制的建立三

10、公九卿制的建立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专题一第三课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首都周围所在地区,设司隶校尉。 2、作用: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国家的政权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11、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发展: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三、宋朝分散相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三、宋朝分散相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 ,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简称“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称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二府指“中书门

12、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户部、度支和盐铁】【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户部、度支和盐铁】 四、元朝行省制度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立 元代确立了以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浙江属于江浙行省) 。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依次为路、 府、州、县;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特指今天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等部分地区。 2、行省的职能 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财政事务: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不能更改赋税征

13、收制度。 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不得调动军队。 觐见监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五、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五、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朝代 机构或官员 职能 秦 中央: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系统 地方:郡监御史 掌管监察 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 唐代 御史台 定期到京

14、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朝 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元朝 御史台 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评价: 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六、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六、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1、演进阶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 、 “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对科举制的评价 (1)积极影响: (对统治者而言)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对统治

15、者而言)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对社会而言)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对社会而言)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2)消极影响: (对社会而言)科举考试的范围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对统治者而言)作为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选官制度的比较 选官制度 流行时间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主要特点 世官制 先秦 继承 家族血缘

16、 世代继承 察举制 汉武帝时代 推选 品行才学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推选 前期: 德才; 后期: 1、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2、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家世门第 授官的依据 科举制 隋朝至清末 公开考试 才学 ( 考 试 成绩) 考试选官 专题一专题一 第四课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废丞相

17、: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大大加强了皇权。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3、内阁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影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二、清朝军机处二、清朝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的需要而设。 2、性质: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

18、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 4、特点(简、精、速、密)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决策封闭性明显。 5、作用: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一)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1、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抵御外来侵略; 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二)消极作用:消极

19、作用: 1、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导致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2、 经济上,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明清时期,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3、文化上,八股取士等方式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从长远来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四四、 (加试)(加试)清朝的边疆政策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管理机构: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

20、等事务。 五五、 (加试)改土归流、 (加试)改土归流 1、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元代: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明代: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 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2、作用:、作用: 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专题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解读:专题解读: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是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一是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

21、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得独立。 专题二第一课专题二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2、国内背景: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二、二、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

22、的主要侵华战争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年 英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年 英、法 战争期间及战后,英、法攫取了更多的在华利益,俄国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 1883-1885 年 法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年 日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 ,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年 德、奥、美、法 英、意、日、俄 中国被迫与德国等

23、11 国签订辛丑条约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国民生活方面, 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方面,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方面,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偿、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总之,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国门洞开,总之,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

24、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四四、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条约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1842 年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 年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5、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 年 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演进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二第二课专题二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黄海海战一、黄海海战 (一)性质: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

26、决战。 (二)爆发:1894 年 9 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三)经过: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但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将领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战事持续五个多小时,最后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终。 (四)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避战保船” 。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五)民族英雄及(五)民族英雄及主要主要事迹事迹 民族英雄民族英雄 身份身份 主要主要事迹事迹 丁汝昌丁汝昌 海军提督 身受重伤,但仍坐在定远舰甲板上激励将士 刘步蟾刘步蟾 右翼

27、总兵、定远舰管带 代丁汝昌指挥,将士们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邓世昌邓世昌 致远舰管带 下令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林永升林永升 经远舰管带 受伤后冲向敌舰, 在被敌鱼雷击中时, 还带领官兵向敌船开炮 叶祖珪叶祖珪 靖远舰管带 目睹“定远”舰桅楼被毁,果断代替旗舰集队 二、二、台湾人民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反割台斗争 (一)背景:1895 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民族英雄、经过及结果 主要军队 领导人 主要战役 结果 义军 邱逢甲、徐骧 大甲溪战役(台中附近)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缺

28、乏清政府的支持, 台湾全部沦陷 黑旗军 刘永福 (三)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坚持斗争了五个月,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三、 (加试)左宗棠收复新疆三、 (加试)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两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2、1865 年,阿古柏率军侵略新疆,得到英法支持。 3、1871 年,俄国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二)过程(18751884) 1、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 2、1876 年,左宗棠率清军从肃州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 3、1877 年,清军在各

29、族人民的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 4、1878 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 5、1880 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6、1881 年,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7、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三)策略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四)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 1、策略正确。 (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2、人民支持。 (南进过程中得到了各族人民支持) 3、外交灵活。 (以抗俄军事基地为后盾进行

30、外交谈判) (五)意义:维护了领土完整,巩固了祖国边疆。 专题二第三课专题二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一、九一八事变 (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 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7 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1931 年,受 1929 年源自美国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3、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趁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二)经过(二)经过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

31、,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 (沙俄修建, 后被日本所占) , 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 (三三)影响(性质)影响(性质) 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二、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二、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一)经过(一)经过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是为“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 。 (二)影响(性质)(二)影响(性质)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本发动的重要事变【日本发动的重要事变】

32、 主要事变 时间 地点 主要影响 九一八事变 1931 沈阳 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 一二八事变 1932 上海 华北事变 1935 华北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七七事变 1937 卢沟桥 (北京) 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八一三事变 1937 上海 日军威胁南京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三、侵华日军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一)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 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 (二)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

33、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 20 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毒气部队名称 所在地 满洲第 731 部队 哈尔滨 满洲第 319 部队 大连 516 毒气部队 齐齐哈尔 “荣”字第 1644 部队 南京 “波”字第 8604 部队 广州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背景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过程 时间 主要事件 影响 193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5 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

34、一致抗日 1935 12 月, 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 12 月月 12 日,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内战,联共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确立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确立 1937 八一三事变后,14 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宣布实

35、行自卫,抵抗暴力 1937 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共 产党军队进行了改编 1937 9 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意义 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战战场场 阶阶段段 战役战役 时间时间 地点地点 意义意义 正正面面战战场场 防防御御阶阶段段 淞沪淞沪会战会战 1937 年8-11 月 上海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太原会战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 山西平型关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

36、的首次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徐州会战会战 1938 年春 山东台儿庄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最大胜利 相相持持阶阶段段 枣宜枣宜会战会战 1940 年5 月 湖北宜昌 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张自忠壮烈殉国 敌敌后后战战场场 百团百团大战大战 1940 年下半年 华北地区 彭德怀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破坏敌人交通线,奸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胜利过程(一)胜利过程 1、1945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

37、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1945 年 7 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促令日本投降。 3、1945 年 8 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4、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5、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并于 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 月 25 日,台湾光复。 (二)意义(二)意义 (一)国内: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

38、利。 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族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原因(三)原因 1、从日本的角度日本的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从中国的角度中国的角度分析: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从国际的角度国际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专题三专题三 近代中

39、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解读:专题解读: 一、一、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概念的概念 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二、近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 革命阶段革命阶段 领导领导阶级阶级 革命革命任务任务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革命道路革命道路 革命意义革命意义 旧民主主旧民主主义革命义革命 1840-1919 资产阶级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发动辛亥革命 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民主主新民主主义革命义革

40、命 1919-1949 无产阶级 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专题专题三三第二课第二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一)背景 1、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2、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二)成立 时间 1905 年 地点 日本 组织基础 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领导人 孙中山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的爆发二、武昌起义

41、的爆发 (一)背景 1、 军事准备: 同盟会成立后, 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2、有利时机:1911 年 5 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趁机发动起义。 3、组织准备: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二)经过 1、爆发(史实) :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0 月 11 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称这次革命

42、为辛亥革命。 2、结果: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 年 1 月 1 日 2、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3、定都:南京 4、国旗:五色旗 5、纪年: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民国元年=公元 1912 年) 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 年 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主要内容及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

43、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三权分立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 3、意义(评价) (1)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作用: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 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

44、中国社会变革。 (三)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四)局限: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专题三第三课专题三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 1、导火线(背景) 1919 年初,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经过 阶段 中心(地点) 主力 口号 结果 前期 北京 学生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后期 上海 工人阶级 3、意义 (1) 性质: 五四运动

45、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 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一大”中国共产党“一大”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 2、实践基础: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地点:1921 年 7 月,由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2、

46、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党的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时间:1922 年,中共二大。 2、内容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国民革命(19241927 年)年) (一)兴起 1、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地位: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

47、民革命由此兴起。 (二)高潮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年 2、成果: (1)1926 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1927 年初,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三)失败 1、标志: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1)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2)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一)南昌起义 1、概况: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二)秋

48、收起义 1、背景:1927 年,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概况:1927 年 9 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分三路攻打长沙,由于地燃势力强大,起义军损失惨重。 (加试)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 1、时间:1927 年 8 月 7 日 2、地点:汉口 3、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加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创建: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发展:到 1930 年夏,全国已

49、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 3、高潮: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统一指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 红军长征及其意义红军长征及其意义 (一)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二)时间:1934 年 10 月1936 年 10 月 (三)过程 1、开始: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50、 2、转折:1935 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时间 1935 年 1 月 内容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结束: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四)意义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19464949) 事件事件 时间时间 概况概况 意义意义 内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