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7.14KB ,
资源ID:204931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049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份联考语文学科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份联考语文学科试卷(含答案)

1、江苏省江苏省三校三校 2022 届高三届高三 12 月份联考语文学科试卷月份联考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注意:本试卷共 7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2010 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

2、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 10 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 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虛构写作潮流中, “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

3、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材料二: 在 2003 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

4、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所言 “伤害” 不如说是一种周全, 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 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载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

5、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 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

6、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 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

7、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 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

8、“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

9、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1.C1.C。(A(A 项,假设推导错误。“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项,假设推导错误。“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 B 项,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项,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D D 项,“内涵相项,“内涵相同”错。同”错。) )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 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 生命体验的 “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2.B2.B。( (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

11、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 )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B.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C.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D.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3.A3.A。(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

12、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A A 项,符合这个观点。项,符合这个观点。B B 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C C 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D D 项,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项,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 ) 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 是如何做到充分有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 分) 4.4.运用归谬法运用归谬

13、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破立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破立结合。批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运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运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4(4 分。每答出分。每答出 1 1 点得

14、点得 1 1 分,答出三点得分,答出三点得 4 4 分。分。) )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5.5.同意。“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同意。“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学受到冲击。“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发展。“非虚构。“非虚构 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写作的鲜明特

15、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争力。(6(6 分,每点分,每点 2 2 分。分。) ) 不同意。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不同意。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基。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

16、,进行自救。救。(6(6 分,每点分,每点 2 2 分。分。) )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文本一: 北中国北中国 萧 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 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 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 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

17、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

18、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 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 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 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

19、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

20、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

21、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

22、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 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23、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6.D6.D。(“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不矛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

24、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7.C7.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误。)。(“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误。)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 分) 8.8.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5、;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或家败人亡的悲剧);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血脉传承的重视;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或家败人亡的悲剧);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评分参考: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 分) 9.9.耿振华对母亲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书),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属于“揭示耿振华对母

26、亲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书),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属于“揭示时代特征”】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属于“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时代特征”】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属于“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或母子间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解释的某些因素”】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或母子间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属于“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这样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属于“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

27、题的审美追求。【属于“展现作家的主观意图”】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属于“展现作家的主观意图”】 评分参考: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杜)业有材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其春,丞相(翟)方进薨,业上书言:“方进为京兆尹时,陈咸为少府,在九卿高弟,陛下所自知也。方进素与司直师丹相善,临御史大夫缺,使丹奏咸为奸利,请案

28、验,卒不能有所得,而方进果自得御史大夫。为丞相,即时诋欺,奏免咸,复因红阳侯事归咸故郡。众人皆言国家假方进权太甚。案师丹行能无异,及光禄勋许商被病残人,皆但以附从方进,尝获尊官。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假令丹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威权泰盛而不忠信,非所以安国家也。今闻方进卒病死,不以尉示天下,反复赏赐厚葬,唯陛下深思往事,以戒来今。” 会成帝崩,哀帝

29、即位,业复上书言:“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朱博果见拔用。 岁余,左迁上党都尉。会司隶奏业为太常选举不实,业坐免官,复就国。 哀帝崩,王莽秉政。业以前罢黜,故见阔略,忧恐,发病死。赐谥曰荒侯,传子至孙绝。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三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丹前

30、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B.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C.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D.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10.B10.B。(句意:师丹以前亲自荐举能使巫师下神的同乡为丞相史,为国家求福,希望获得大。(句意:师丹以前亲自荐举能使巫师下神的同乡为丞相史,为国家求福,希望获得大

31、好处。有幸依靠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先行考察检验,终于发现了他的奸诈行为,都被处死。好处。有幸依靠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先行考察检验,终于发现了他的奸诈行为,都被处死。“使巫下神”是“邑子”的后置定语,与前面的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排除“使巫下神”是“邑子”的后置定语,与前面的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D D; “至明”做“陛下”; “至明”做“陛下”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 A A、C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九卿,周代称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文中用以指中央的九等高级

32、官职。 B.骨鲠之臣,文中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可用来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C.就国,指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前往该地久住并管理统治。 D.赐谥,是古代王侯、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 11.B11.B。(。(B B 项,“骨鲠之臣”的“骨”是骨头,“鲠”是鱼刺,引申指忠诚耿直。“骨鲠之臣”项,“骨鲠之臣”的“骨”是骨头,“鲠”是鱼刺,引申指忠诚耿直。“骨鲠之臣”是忠诚刚直的臣子。 “股肱之臣”的“股”是大腿, “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是忠诚刚直的臣子。 “股肱之臣”的“股”是大腿, “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比

33、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也指得力的亲近的部下、臣属。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也指得力的亲近的部下、臣属。D D 项,赐谥:大臣死后,项,赐谥:大臣死后,天子天子依其生依其生前事迹前事迹评定褒贬评定褒贬给予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给予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 ,朝廷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 ,给予一给予一种称号以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褒贬善恶。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源自

34、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于汉朝。)末,兴于汉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杜业不为权贵效力,多次上书谈论时政得失。他曾上书指出翟方进不忠不信、王氏一族把持朝政日久,这些都能显示杜业的忠诚正直。 B.杜业向皇上指出翟方进与师丹交好,师丹上奏告发陈咸非法谋取利益实为翟方进指使,因为翟方进想要获得御史大夫的职位。 C.杜

35、业认为翟方进利用权力作威作福,排挤英才,公报私仇,横行霸道,无所顾忌,不是安定国家的大臣,因此朝廷不应重赏厚葬翟方进。 D.杜业以前曾得罪王氏,在王莽把持朝政后,虽被罢黜官职,但王莽没有追究他,然而杜业还是很忧虑害怕,后来发病而死。 12.D12.D。(“杜业因为以前曾得罪王氏,所以在王莽把持朝政后之后被罢黜官职,王莽没有追。(“杜业因为以前曾得罪王氏,所以在王莽把持朝政后之后被罢黜官职,王莽没有追究他”错误,由“业以前罢黜,故见阔略究他”错误,由“业以前罢黜,故见阔略”可知,因为杜业在汉哀帝驾崩之前就已经被罢黜官职,”可知,因为杜业在汉哀帝驾崩之前就已经被罢黜官职,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

36、)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4 分) 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4 分) 13.13.天下没有人(天下人没有)不看到他的威势就服服帖帖的(畏惧的),从尚书到近臣全天下没有人(天下人没有)不看到他的威势就服服帖帖的(畏惧的),从尚书到近臣全都舌头像打了结一样闭口不言,连(皇上的)至亲和内亲外戚(或骨肉亲戚)也没有不害怕的。都舌头像打了结一样闭口不言,连(皇上的)至亲和内亲外戚(或骨肉亲戚)也没有不害怕的。(“望风而靡”意思有三:指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

37、状;亦指望见对方就为“望风而靡”意思有三:指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亦指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可形容军无斗志,同“望风披靡”。这里指第一种意思。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可形容军无斗志,同“望风披靡”。这里指第一种意思。1 1 分; “结分; “结舌”,不敢说话或想说而说不出话;“杜口”,闭口。舌”,不敢说话或想说而说不出话;“杜口”,闭口。1 1 分;“股栗”,害怕,恐惧。分;“股栗”,害怕,恐惧。1 1 分;最后分;最后一分句的定语:皇上的。一分句的定语:皇上的。1 1 分。分。) 陛下刚即位,谦虚退让还来不及(没有时间),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仗(没有可以依

38、仗陛下刚即位,谦虚退让还来不及(没有时间),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仗(没有可以依仗的人)。(一句的人)。(一句 1 1 分。“初”,刚刚;“未皇”,不及,来不及,没有时间;“特立”,孤立;分。“初”,刚刚;“未皇”,不及,来不及,没有时间;“特立”,孤立;“莫”,没有人;“据杖”,依仗。)“莫”,没有人;“据杖”,依仗。) 14.汉哀帝即位后,杜业上书为皇帝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三个四字短语简要概括。(3 分) 14.14.秉公办事(或不徇私情,或以义割恩);安抚民心;重用朱博(或选贤举能,或重秉公办事(或不徇私情,或以义割恩);安抚民心;重用朱博(或选贤举能,或重用贤才)。用贤才)。 【解析】

39、【解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杜业上书为皇帝提出了哪些建议”,据此将答题区间定位在“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由“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可以概括出“秉公办事(或不徇私情,或以义割恩)”、 “安抚民心”;由“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可以概括出“重用朱博(或选贤举

40、能,或重用贤才)”。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杜业有才能,凭列侯身份被选拔为官,又担任太常。多次上书谈论时政得失,不为权贵效力。这年春天,丞相翟方进去世,杜业上书说: “翟方进当京兆尹时,陈咸当少府,处在九卿的高位上,这是陛下知道的。翟方进平素与司直师丹关系很好,正值御史大夫空缺,就让师丹上奏告发陈咸非法谋取利益,请求查询验证,最终也没有查出问题,但是翟方进终究自己得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担任丞相时,立即诋毁陈咸,上奏免除陈咸的官职,又因红阳侯的事情,让陈咸返回老家。大家都说国家授给翟方进的权力太大了。 师丹的品行才能没有奇异之处, 还有光禄勋许商是带病的残疾人,两人都只是因为依附顺从翟方进,曾获

41、取高官。师丹以前亲自荐举能使巫师下神的同乡为丞相史,为国家求福,希望获得大好处。有幸依靠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先行考察检验,终于发现了他的奸诈行为,都被处死。假使师丹知道实情但仍推荐,这是犯了欺诈之罪,如果不知道实情却推荐,这是背离儒家经术,被旁门左道迷惑。二者都要杀头。翟方进最终也不检举师丹,利用权力作威作福,袒护朋党,排挤英才,公报私仇,横行霸道,无所顾忌,想用这种方法压制天下人。天下没有人(天下人没有)不看到他的威势就服服帖帖的(或:畏惧的),从尚书到近臣全都舌头像打了结一样闭口不言,连(皇上的)至亲和内亲外戚(或:骨肉亲戚)也没有不害怕的。威势权力太大,却不忠不信,不是安定国家的大臣。

42、现在听说翟方进突然得病死了,不借此安慰天下,却反复赏赐且给予厚葬,请陛下仔细想想过去的事情,来警戒未来。” 正好遇上成帝驾崩,哀帝即位,杜业又上书说:“王氏世代掌权,时间很久了,朝中没有正直敢说话的大臣,宗室诸侯微弱,与囚犯没有什么两样,从佐史以上到大吏,都是权臣的党羽。陛下刚即位,谦虚退让还来不及(没有时间),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仗(没有可以依仗的人)。应该及早按道义弃绝私恩(指秉公办事,不殉私情),安抚天下百姓的心。我私下见朱博忠信勇猛,才能谋略,当代罕见,确实是国家的英俊人才,宝贵臣子,应征召朱博,安排在陛下身边,来镇抚天下。 这个人如在朝中, 那么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 从前诸吕想危害

43、刘氏, 幸亏有高祖的遗臣周勃、陈平还在,否则,差点被奸臣耻笑。”朱博果然被提拔重用。 一年多,降任为上党都尉。正好司隶上奏告发杜业当太常时选拔荐举的人才与实际情况不符,杜业因此被免官,又回到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持政,杜业因为在这以前就被罢黜,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但是杜业很忧虑害怕,发病死了。朝廷赐给杜业谥号为荒侯,传爵位给儿子,到孙子时绝封。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9 分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

44、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宇文判官:岑参好友。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B. “边柳挂乡愁” 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把无形的、 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 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乡愁的沉重。 C.颈联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 D.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

45、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 15.C15.C。(直接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不得志。“裘”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直接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不得志。“裘”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在这里暗指,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己任,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46、)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16.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1616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1 1 分),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分),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2 2 分),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情分),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尾联与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诗题照应(1 1 分);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

47、边塞的分);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2 2 分)。分)。 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6 分分)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杜牧阿房宫赋以“ ”批评了后代统治者的错误做法,苏洵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 ”表达对重蹈覆辙的忧虑。 古往今来,多少人哀叹人生的短暂,即使一贯乐观的苏轼也在赤壁赋中发出“ ”的感叹;而张若虚却在春江花月夜中别开生面地吟出 ”一句,来感慨人类的绵延长久。 古典诗歌

48、中的“猿”意象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哀鸣与清啸之猿,就分别代表了愁苦哀怨与超脱快慰之情,如杜甫的“ ”和李白的“ ”诗句,即为例证。 17.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哀吾生之须臾;人生代代无穷已;哀吾生之须臾;人生代代无穷已;杜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白: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白: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历代文人笔记著作卷帙

49、浩繁, ,而内容、风格、功用、性质各异,是中国文学、思想及文化事业独特而绮丽的奇观。苏轼东坡志林、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张岱陶庵梦忆、李渔闲情偶寄皆个中翘楚,书中妙文 时现,是 者。至若范成大撰梅谱菊谱,述名卉栽培之法,王应麟作困学纪闻、顾炎武修日知录,继往圣之绝学,如此之类士人思想与实践之文化遗珍,皆以笔记体成全。 ( ),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用意而不达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会,细细咀嚼。好比中国画,写意之可贵正在于寓匠心于 之中,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再者,人多以文人之随笔漫谈为笔记而不甚重视,是不知儒学圣经之论语其实亦笔记也,道家之老子又何尝非笔记欤! (摘编自沐斋滋兰

50、笔记自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胜枚举 吉光片羽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B.不胜枚举 鲁殿灵光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C.不计其数 吉光片羽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D.不计其数 鲁殿灵光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18.A18.A。(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根据后文列举苏轼、沈括、洪迈、张岱、李渔等人的笔记内容可知,应用“不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根据后文列举苏轼、沈括、洪迈、张岱、李渔等人的笔记内容可知,应用“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