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40.88KB ,
资源ID:204135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041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1、2020-2021 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九年级上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期末化学试卷 1. 2021年初,新冠疫情零星反扑,我们要科学防控,夺取战“疫”最后胜利。下列防疫措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测量体温 B. 穿防护服 C. 酒精消毒 D. 流水洗手 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高锰酸钾 B. 空气 C. 硬水 D. 鲜榨橙汁 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将橡胶塞塞入试管 C. 量取9.5液体 D. 加固体药品 4. 2是一种工业用盐,外观与食盐相似,同样具有咸味,但对人体有害。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2、. +1 C. +3 D. +5 5. 国产大型客机 C919 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铝锂合金中的铝()元素和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元素符号不同 D. 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6.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B.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 空气中的氮气可做食品保护气 D. 古代用墨(用炭黑制成)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 7. 为了节能,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818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目的是() A. 减少2消耗量 B. 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 降低汽油着火点 D

3、. 防止爆炸 8. 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中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对应的作用是() A. 吸附杂质 B. 沉淀 C. 杀菌消毒 D. 蒸馏 9. 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其化学式为61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g B. 葡萄糖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 D. 一个葡萄糖分子由 24个原子构成 10.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20mL酒精和 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B 过氧化氢分解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4、C 4000L氧气能压缩在 40L的钢瓶中 分子的体积变小 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A. A B. B C. C D. D 11.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B. 都能用来制作铅笔芯 C. 硬度相同 D. 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12.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生成了三种分子 B. 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3:2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增减 13. 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5、) A. 火柴梗的 a点最先炭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B. 抽掉玻璃片后上面集气瓶出现红棕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向外拉注射器时漏斗下端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 D. 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14.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2是加快22分解的催化剂,因此催化剂一定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B.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因此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C.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为氧化物 D.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5. 加热3和2的混合物制氧气时,反应中2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6、)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16. 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2+22NO +2 (1)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_ 。 (2)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_ 。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_ 。 (4)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_ 。 17. 2020年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和气候变化。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煤、 _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2)“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 _ 排放。 (3)科学研究表明,可通过反应,将工业尾气中的2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 X。则 X 的

7、化学式为 _ 。 (4)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_ (填字母)。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利用新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C.农业灌溉用滴灌、喷灌 D.洗菜、洗衣的水用来冲厕所 18. 如图是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_ (填字母,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 _ 。 (2)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_ 。 (3)原子容易 _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 _ (填离子符号)。 (4)元素与 F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_ 。 19.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水。 (1)组成角度:图 1 是电解水,

8、该实验证明水由 _ 组成。 (2)微观角度: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_ (填“原子”或“分子”),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_ (填“原子”或“分子”)。 (3)净化角度:图 2 是某净水装置。该装置有 _ 作用,可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可用 _ 检验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4)应用角度: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水制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20.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回答问题: (1)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 _ (填元素符号),推断的依据是 _ 。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

9、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_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3)如图是某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中托盘天平略)。 上述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_ (填字母),请从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_ 。 21. 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_ 。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_ 。 (3)图三所示实验中,烧杯中的水有 2个作用: _ , _ 。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_ 。 (4)预防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的目的是 _ 。 (

10、5)酒精使用时应远离火种,若不慎小面积泼洒燃烧,灭火的方法是 _ 。 (6)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其原理是 _ 。 22. 某兴趣小组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并进行性质验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_ , _ 。 (2)实验室既能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又能用于制取氧气,应选取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是 _ (从 中选择),若用该组合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3)若用装置 F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_ (填“a”或“b”)端通入,验满的方法是 _ 。 (4)装置 G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_ ,铁丝燃烧的产物是 _ (填化学式)

11、。 (5)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装置 H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 。 (6)若用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23. 某实验小组对教材内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如图1)进行改进,并取得成功(如图2)。 【实验准备】具支试管和小气球内空气总体积为 50mL,注射器中留下的空气体积为 50mL。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 2 所示连接好仪器。用酒精灯在红磷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气球忽大忽小,并不断将气球中的气体全部挤入试管中。 【现象分析】 (1)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装置后, 将注射器活塞向内推, 观察到气球变 _ (填“大”或“小

12、”),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3)实验结束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读取注射器内剩下气体的体积为 _ mL。 【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反思评价】(1)实验前,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红磷的用量必需 _ (填“少量”或“过量”)。 (2)实验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_ 。 (3)图 2实验装置与图 1实验装置相比,优点是 _ (写一点)。 24.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林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贝壳洗净、干燥并捣碎

13、后,称取 12g 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45g,充分反应后,称得反应剩余物为52.6。(假设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_g。 (2)计算该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穿防护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消毒是消灭细菌,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流水洗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测量体温、穿防护服、流水洗手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4、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A、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A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B 错; C、硬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故 C错; D、鲜榨橙汁中含有水、维生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D 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

15、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答案】B 【解析】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 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 一是保证量取一次, 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量取9.5的液体,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 10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

16、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D、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 + + (2)

17、 2 = 0,则 = +3价。 故选: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亚硝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 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5.【答案】A 【解析】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锂合金中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据此进行分析判

18、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解:A、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能防止煤气中毒,故说法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故说法正确。 C、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食品保护气,故说法正确。 D、墨汁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古代用墨(用炭黑制成)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分析; B、根据人工降雨的原理分析; C、根据氮气的性

19、质分析; D、根据墨汁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B 【解析】 解: 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818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 故选:B。 根据已有的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促进燃料燃烧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8.【答案】C 【解析】解:超滤膜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炭罐中的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紫外线灯照射可以起到消

20、毒杀菌的作用。 故选:C。 根据水的净化过程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9.【答案】D 【解析】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g”,说法错误; B、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 6):(1 12):(16 6) = 6:1:8,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 6):(1 12):(16 6) = 6:1:8,故选项

21、说法错误; D、1个葡萄糖分子是由 6个碳原子、12 个氢原子和 6 个氧原子构成的,共含 24 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 1 个葡萄糖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20mL酒精和 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

22、选项解释正确。 B、过氧化氢分解,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氧分子,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4000L氧气能压缩在 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23、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的硬度大,不能用来制作铅笔芯;石墨质软,可用于制作铅笔芯,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的硬度大,石墨质软,故选项说法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碳单质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

24、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的数目关系是: A、由微粒的变化和构成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两种分子,故 A错误; B、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1:2或 2:1,故 B 错误;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故 C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增减,故 D 正确。 故选:D。 A、根据微粒的变化和构成分析; B、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 C、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D

25、、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等的变化。 学会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3.【答案】C 【解析】解:A、火柴梗的 a点最先炭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B、抽掉玻璃片后上面集气瓶出现红棕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C、向外拉注射器时漏斗下端出现气泡,是因为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说明装置气密性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B、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C、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

26、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B 【解析】解:A、2是加快22分解的催化剂,但催化剂不一定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也可能是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故选项推理错误。 B、2、CO、4点燃前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验纯,故选项推理正确。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为氧化物,如高锰酸钾,故选项推理错误。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

27、成的,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A、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化物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5.【答案】B 【解析】解: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氯酸钾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断减少,因为不断产生氧气,使得分母中的固体质量不断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当反应结束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就不变了。 故选:B。 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

28、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特性来分析本题。 理解催化剂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的涵义。一变是反应速度变,二不变是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 16.【答案】 【解析】解:(1)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2中的“2”表示 1 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 (3)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2中的“2”表示氧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4)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NO中的 2表示 2个一氧化氮分子。 故答案为: (1); (

29、2); (3); (4)。 (1)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2)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3)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4)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7.【答案】石油 二氧化碳 4 A 【解析】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故填:石油。 (2)“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故填:二氧化碳。

30、(3)反应前碳原子是 1个,反应后应该是 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 2 个,反应前氢原子是 8 个,反应后应该是 8 个,其中 4 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 X 的化学式为4。 故填:4。 (4).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 B.利用新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利于保护水资源; C.农业灌溉用滴灌、喷灌,利于保护水资源; D.洗菜、洗衣的水用来冲厕所,利于保护水资源。 故填:A。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2)“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3)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

31、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4)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 利用新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利于保护水资源; 农业灌溉用滴灌、喷灌,利于保护水资源; 洗菜、洗衣的水用来冲厕所,利于保护水资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A BE 6 得到 2 NaCl 【解析】解:(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在 A中,最外层电子数是 8,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BE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是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 (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C原子的核

32、电荷数为 6。 (3)原子的质子数好似 16,最外层电子数是 6,大于 4,容易得到 2 个电子,形成硫离子,符号为:2。 (4)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 D元素与F元素分别是钠元素和氯元素, 在形成化合物氯化钠时化合价分别是+1价、1价,化学式是 NaCl。 故答案为:(1); BE。 (2)6。 (3)得到;2。 (4)。 (1)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是意图的意义分析回答; (3)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4)根据元素写出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

33、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9.【答案】氢元素、氧元素 分子 原子 过滤 肥皂水 【解析】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故填:氢元素、氧元素。 (2)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分子,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原子。 故填:分子;原子。 (3)净化角度:图 2 是某净水装置。该装置有过滤作用,可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 可用肥皂水检验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故填:过滤;肥皂水。 (4)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填:。 (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1

34、:2。 (2)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 (3)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4)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0.【答案】 C、 H、 O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生成了氧气 2424+ 2+ 2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解析】解:(1)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 C、H、O,推断的依据是化

35、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故填:C、H、O;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是因为反应生成了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424+ 2+ 2。 故填:反应生成了氧气;2424+ 2+ 2。 (3)上述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B,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A 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加热时,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导致天平失去平衡。 故填: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

36、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1.【答案】有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提供热量 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隔离可燃物 湿抹布扑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解析】解:(1)图一所示实验中小木块能燃烧,玻璃块不能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故填:有可燃物;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

37、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三所示实验中,烧杯中的水有 2个作用:提供热量,隔绝氧气;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预防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故填:隔离可燃物; (5)酒精使用时应远离火种,若不慎小面积泼洒燃烧,灭火的方法是用湿抹布扑灭;故填:湿抹布扑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填: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2)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4)(5)(6)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

38、原理来分析解答。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2.【答案】铁架台 酒精灯 222222 + 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34 溶液变红色 ()2+ 2= 3 +2 【解析】解:(1)是铁架台,是酒精灯。 故填:铁架台;酒精灯。 (2)实验室既能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又能用于制取氧气,应选取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是 BC,若用该组合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22222 + 2。 故填:BC;222222 + 2。 (3)若用装置 F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应从 a 端通

39、入,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故填: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b 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4)装置 G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铁丝燃烧的产物是 34。 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34。 (5)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装置 H 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 (6)若用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则试管中是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 3 +2。 故填:()2+ 2= 3 +2。 (1

40、)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5)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

41、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答案】大 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30 过量 充分耗尽密封装置里空气中的氧气,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结果更准确或更环保 【解析】解:(1)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后,将注射器活塞向内推,观察到气球变大,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故填:大。 (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燃烧、产生白烟,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填: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3)实验结束后, 停止加热, 待试管冷却至室温, 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 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读取注射器内剩下气体的体积为:50 (50 + 50) 15= 30。 故填:30. 【反思评价】 (1)实验前,

42、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红磷的用量必需过量,确保氧气完全反应。 故填:过量。 (2)实验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充分耗尽密封装置里空气中的氧气,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填:充分耗尽密封装置里空气中的氧气,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图2实验装置与图1实验装置相比, 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故填:实验结果更准确或更环保。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并且只能和氧气反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

43、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条件下,铜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4.【答案】4.4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 + 45 52.6 = 4.4 设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x 3+ 2 = 2+ 2 + 2 100 44 124.4 10044=124.4 83.3% 答:(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4.4。 (2)该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该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