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易考选择题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生产关系特点对比:生产关系特点对比: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资本主
2、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2.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1 1)原始社会的地位)原始社会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 2)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氏族:的氏族: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
3、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3.3.私有制的确立: (私有制的确立: (1 1)确立时间)确立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2 2)确立的根本原因:)确立的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3 3)确立的标志:)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4.4.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1 1)最早的阶级:)最早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 2)奴隶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 3)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 (4 4)人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奴隶
4、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5.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1 1)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2 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3 3)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钳制:)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钳制:封建
5、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4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6.6.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2 2)资本)资本主义主义社会开始的
6、标志: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 。 (4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5 5)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机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6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
7、危机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 7)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9)实质: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总根源。 7.7.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前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虽然这
8、是一个漫长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8.评价社会进步:评价社会进步: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9.9.全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全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 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产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历史性飞跃 十月革命(1917 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实) 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0.10.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
9、社会主义: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欧洲三大工人起义的意义:)欧洲三大工人起义的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11.11.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 1)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
10、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2 2)唯物史观的重要意)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3 3)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4 4)剩)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
11、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12.1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两个必然)(2)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3)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3.13.近代中国:(近代中国:(1 1)近代中
12、国的国情:)近代中国的国情: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4.探索复兴之路: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探索复兴之路: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1 1)外因:)外因:帝国主义不允许走: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 2)内因:)内因:封建势力不愿意走: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力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
13、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15.15.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1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1917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3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心骨主心骨:1921 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
14、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4 4)革命道路和历程:)革命道路和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革命道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四个阶段,运用三大法宝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在 19491949 年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 (6 6)革革命对象:命对象:帝国主义
15、、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7 7)性质:)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8)特特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所属世界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9)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中国革命的两个步
16、骤: 第一步,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新中国的成立和毛泽东思想。 16.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 (1)起止起止点: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49-1956) (2)总路线和总路线和总任务: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
17、,就是“一化三改”。(3)三大)三大改造的实质: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7.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标志:)标志: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2)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意义:在过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
18、会变革。 18.195318.1953 年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19541954 年:年:通过第一部宪法。 20.20.党的八大(党的八大(19561956 年年 9 9 月)月):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 1)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 2)主主要任务:要任务:党
19、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面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21.改革开放的标志:改革开放的标志: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 1)内容:)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 2)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以时间排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以时间排序): 1978 年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
20、发展。 1980 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开放了大连、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 年 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 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92 年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 年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1 年 2001 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03 年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2013 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