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80.91KB ,
资源ID:199464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994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础对点练+综合强化练(含答案)

1、DN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 组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发现无致病性 R 型活细菌和被加热致死的有致病性 S 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哪些类型的细菌( ) 有致病性 R 型细菌 无致病性 R 型细菌 有致病性 S 型细菌 无致病性 S 型细菌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因此,无致病性R 型活细菌和被加热致死的有致病性 S 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能找到无致病性 R 型细菌和有致病性 S 型细菌。 2如图所示, 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

2、有 R 型细菌的 1、2、3、4 号四支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物质,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 R 型细菌的是( ) A3 和 4 B1、3 和 4 C2、3 和 4 D1、2、3 和 4 答案 D 解析 根据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可知,1、3、4 号试管中既有 R 型细菌又有 S 型细菌,2号试管只有 R 型细菌。因此,4 支试管中都存在 R 型细菌。 3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 3 个实验: S 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DNA 酶与 R 型活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 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 S 型细菌的 DNA 与高温加热后冷却的 R 型细菌混

3、合注入小鼠体内 以上 3 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 B存活、死亡、存活 C死亡、死亡、存活 D存活、死亡、死亡 答案 B 解析 由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可知,只有 S 型活细菌才会导致小鼠死亡,S 型细菌的 DNA能使 R 型活细菌转化为 S 型活细菌。DNA 酶能够水解 S 型细菌的 DNA,故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小鼠存活;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 R 型活细菌转化为 S 型活细菌,导致小鼠死亡;R 型细菌被加热杀死,不能被 S 型细菌的 DNA 转化,小鼠存活。 4下列有关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认为已经加热致死的

4、 S 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B体内转化实验表明 S 型细菌的 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艾弗里的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 答案 A 解析 格里菲思通过 4 组实验对照得出已经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A 正确;使小鼠死亡的是 S 型活细菌,而不是其 DNA,B 错误;艾弗里的实验可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错误;艾弗里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D 错误。 题组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5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 和32P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人工培养基培养 T2 噬菌体 B分

5、别用含35S 和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 T2 噬菌体 C分别将35S 和32P 注入鸡胚,再用 T2 噬菌体感染鸡胚 D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动物血清培养 T2 噬菌体 答案 B 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可通过某操作实现如图所示变化。该操作是( ) 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或 DNA B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C将噬菌体与细菌混合液置于搅拌器中搅拌 D离心并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答案 C 解析 图中所示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离,这应该是通过搅拌实现的。 7赫尔希与蔡斯用32P 标记 T2 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

6、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32P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但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 B若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 DNA 在遗传中的作用 D本实验说明了 DNA 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 答案 B 解析 若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题组三 生物的遗传物质 8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B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均存在,其中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 是次要的遗传物质 C真核生物、原

7、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答案 C 解析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A 错误; 含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B 错误;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 正确,D 错误。 9如图所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甲、乙,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答案 D 解析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重建的“杂种病毒丙”的核酸来自乙病毒,因此在植物体内增殖产生的新

8、病毒和乙是一样的。 10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 标记的核苷酸和35S 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 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1)实验过程: 步骤一: 分别取等量含32P 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 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依次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种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在甲、乙两个培养皿中放入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被_标记和被_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

9、位置。 (2)预测实验结果: 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图。 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图。 答案 (1)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 T2 噬菌体 32P 35S 未被标记 (2)B A 解析 T2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必须寄生于大肠杆菌体内才能增殖,所以若要标记噬菌体,需要先用含32P 或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然后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 DNA 进入大肠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附着在大肠杆菌外面,所以离心时,含有32P 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内出现在沉淀物中, 而附着的蛋白质外壳会脱离菌体,

10、 出现在上清液中。 故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 经搅拌、 离心后结果如 B 图, 同理,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 A 图。 B 组 综合强化练 11将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 S 型、R 型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R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促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B曲线 ab 段与 bc 段相比,小鼠体内抵抗 R 型细菌的物质更多 C曲线 bc 段绝大多数的 R 型细菌转化成了 S 型细菌 Dcd 段 R 型细菌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S 型细菌降低了小鼠的免疫能

11、力 答案 D 解析 R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不可能促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A 错误;曲线 ab 段,将 R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产生的抵抗 R 型细菌的物质较少,bc 段小鼠产生了大量的抵抗 R 型细菌的物质,B 错误;曲线 bc 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 R 型细菌被小鼠产生的抵抗 R 型细菌的物质消灭,只有少数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C 错误;cd 段 S 型细菌增多,降低了小鼠的免疫能力,从而导致 R 型细菌的数量上升,D 正确。 12(2017 全国改编)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12、( ) AT2 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 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 D烟草花叶病毒与 T2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相同 答案 C 解析 T2 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链球菌,A 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T2 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蛋白质, B 错误;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 DNA 进入大肠杆菌,以大肠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 DNA,而核苷酸中含有 P,则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C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为 RNA 病毒,T

13、2 噬菌体为 DNA 病毒,二者所含核酸类型不同,D 错误。 13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证明 DNA 是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 或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 将大肠杆菌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 用 T2 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 或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使 T2 噬菌体分别被35S 或32P 标记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 DNA 的实验方法叫荧光标记法 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

14、 的 DNA 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要先分别标记大肠杆菌,即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 或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错误;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 DNA 的实验方法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错误。故选 D。 14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35S 标记组:培养时间过长,沉淀物放射性增强 B32P 标记组:搅拌不够充分

15、,上清液放射性增强 C35S 标记组:培养时间越长,含35S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高 D32P 标记组:培养时间越长,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 答案 D 解析 35S 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时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内,离心后35S 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故无论培养时间长与短, 只要搅拌充分, 放射性均存在于上清液中,且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A、C 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因此即使搅拌不够充分,也不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强,B 错误;32P 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 DNA,培养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越多,但子代噬菌体合成时的原料都来自未被32P 标记的细菌,所以

16、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D 正确。 15(2019 浙江宁波北仑中学月考)用不同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不同标记的细菌,经短时间的保温培养、充分搅拌和离心处理后,下列预期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 ) A用含3H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 B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4C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 C用含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 D用含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 答案 B 解析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4C 标记的细菌,实验过程中要求短时间保温,子代噬菌体并未裂解

17、释放,所以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B 错误。 16(2019 江西吉安高二上联考)下列有关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利用了减法原理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遗传特点 答案 C 解析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利用了直接分离法,C 项错误。 17科学家从 T2 噬菌体分离出甲、乙两个不同品系,并进行了 4 组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甲品系

18、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分离出甲品系 T2 噬菌体 乙品系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分离出乙品系 T2 噬菌体 甲品系 T2 噬菌体的 DNA乙品系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侵染大肠杆菌 分离出甲品系 T2 噬菌体 乙品系 T2 噬菌体的 DNA甲品系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侵染大肠杆菌 分离出乙品系 T2 噬菌体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整个实验能够证明_。 (2)若用14C、32P、35S 同时标记 T2 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能够检测到的放射性元素有_。T2 噬菌体不能独立生活的原因可能是_(答 1 点即可)。 (3)若用烟草细

19、胞替代大肠杆菌细胞进行上述实验_(“能”或“不能”)得到上述实验结果,依据是_。 答案 (1)将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分离, 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2)14C、32P 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相应的酶、不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能量 (3)不能 T2 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寄生在烟草细胞中 18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 _。 (2)上述实验证明了_。 (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_技术,进一步表明_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 4 个步骤:噬菌体与大肠

20、杆菌混合培养;35S 和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填序号)。 (4)用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于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_(填“会”或“不会”)导致实验误差。简述理由:_。 答案 (1)运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 (2)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NA (4)沉淀物 (5)会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解析 (4)用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 DNA,DNA 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于沉淀物中。(5)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那么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导致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