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早期农村聚落采取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较少 B生产力低下 C血缘关系 D共同劳动 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不得不采用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和平均分配 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所以答案选 B。 2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 9 处出土了石器共 209 件,其中农业生产 工具有铲、镰、磨石等,计 144 件,另外出土蚌器 205 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 等,计 179 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2、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的石器及蚌器中比重 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距今二三万 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殷商的存在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 方式的变化;D 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3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 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 A由
3、“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 项符合题意;铁器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属于原始农业,排除 A 项;用育秧移栽 的方式种植水稻和城市出现都与原始农业的特征不符,排除 C、D 项。 4古代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 素是( ) A海洋 B沙漠 C山地 D大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 古代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 长江流域; 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4、;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所以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 地理因素是大河流域,D 选项正确。 5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 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知(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中已经有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记载,说明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经有 了四季之分,故选 D 项;甲骨文中有“春、夏、秋、冬”四
5、字,但并不能据此说明甲骨文以 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排除 A 项;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早在商朝之前, 排除 B 项; 仅有“春、 夏、秋、冬”四字不能说明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排除 C 项。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 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 展。这主要是源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 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 A 项。 7
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答案 C 解析 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 A 错误;个体 农耕即男耕女织是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 故 B 错误; 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 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 C 项正 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 D 错误。 8古希腊农业文明与大河流域不同,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古希腊人更早地提出节育、晚婚的 理论。也更早地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
7、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 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 B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 C古希腊节育政策导致了小国寡民 D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在古代希腊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此希腊人提出节育、晚婚,并向希 腊半岛以外移民,而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 者集体是一回事,这些充分表明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B 项正确。 9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 180 多件,包括精 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
8、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答案 A 解析 大汶口文化墓葬品差距明显,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出现了财产私有现象,故选 A 项; 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不会出现此类现象, 且此时的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排除 B 项; 陶器的出现, 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大汶口文化时期早就发明了陶器,排除 C 项;材料中不涉及阶级社会,排除 D 项。 10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 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 阶级的
9、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排除。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 的根本因素,排除。故符合题意,答案选 B 项。 11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 30 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 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 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
10、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了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民众生活 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仅反映了物种的交流,还反映了瓷器、丝绸的交流,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新 航路的开辟对亚、欧、美洲物种交流的影响,并非强调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故 B、D 项错 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变多,体现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 C 项正确。 12 下图是 1675 年的一幅油画, 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 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
11、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 而油画时间是 1675 年, 结 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 项正确;17 世纪,南美洲主 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 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 项 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 项错误。 1318 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
12、包与粥构成 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答案 C 解析 土豆本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 商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 C 项;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排除 A 项;香料 与土豆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而土豆来自美洲,排除 B 项;土豆与谷物是食物 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D 项。 14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 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
13、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 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牛肉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可知,16 世纪 50 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 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 18 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 主食,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符合,故 B、 C、D 项排除。 15“哥伦布大交换”是生态史学的一种观点,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 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下列有关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黑奴成为欧洲工业革命劳动力来源 B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
14、入欧洲大陆 C美洲的玉米、土豆丰富了世界的餐桌 D天主教信仰由美洲传入欧洲和亚洲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 念的突发性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土豆丰富了世界的餐 桌,故 C 项正确。黑奴成为美洲劳动力的来源,故 A 项排除。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入欧 洲大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故 B 项排除。天主教信仰由欧洲传入美洲和亚洲,故 D 项排除。 16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 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 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
15、续增长 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使得土地利用率提升,故 B 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 而且图示没有明确反映湖广地区农田垦殖, 故 A 项错误;图示中不涉及人口持续增长,故 C 项错误;题干图示没有体现地理大发现与农 耕文明遭遇的冲击,故 D 项错误。 17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 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 的主要影响是( ) 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D新的
16、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 A 解析 先进地区耕作方法的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 引进都会提高粮食产量,故答案为 A 项。 18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代增加到 8.5 亿亩,清代又增至 11 亿亩。其中, 新增耕地中, 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 明清时期, “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 能够成为耕地的条件是( ) A曲辕犁的广泛使用 B越南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成为新增加的耕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 美洲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等的引进与推广适
17、应了这种耕地条件,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是 隋唐时期;B 项不适合“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的耕地条件;D 项不是明清耕地增加的 原因。 19根据 1851 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 2 470 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 500 以及 500 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 78.2%,经营面积在 50100 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 13%,经营 面积在 550 英亩的小农场仅占 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 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 B世界市场拓展的刺激 C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D国家外交政策的推动 答案 C 解
18、析 材料的数据信息强调英国的农场主要是以经营式的农场为主,与过去的小农经济在经 营方式上有区别,结合材料中“1851 年”可以得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工 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营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农业生 产关系的变革,故 C 项正确。 2018 世纪前后英国农业发展信息 时间 作物 耕作 经营模式 农业人口 占社会总 劳动力的 比例 除自己的消 费外粮食剩 余比例 17 世纪 中后期 大麦、小麦、 三叶草 休耕,人工 撒种 敞田粗放 经营 75%80% 20% 30% 18 世纪 前期 玉米 轮作,播种 机撒种 大农场集 约经营 40%60% 25
19、% 50% 据上表推断( ) A世界市场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出口 B蒸汽动力机械应用提高粮食产量 C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农业衰退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动力问题,排除 B;由 材料“农业人口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可知,农业人口随着经营模式的进步而减少,这为 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故选 C;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是基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并不导致农业衰退,排除 D。 21以坎贝尔为代表的新时代学者认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至少在诺福克地区,农业改良 的先锋并非大地主,而是作为佃农和自耕农的小农场主,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
20、产出,并不低 于大农场,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大农场还要高。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英 国农业劳动力的构成中,雇佣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家庭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上升。出现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农工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飞跃 C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返朴归真 D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 答案 D 解析 “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等字眼意在强调小农场经营是有其优 越性的, 选项 D 符合题意, 正确; 材料不涉及农工比例失调问题,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排除; 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出现这一现象
21、的主要原因是小农场经营有 优越性,而非人们返朴归真等因素,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计算单位 计划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 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据表可以推知( )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 B 解析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 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 B 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 A 项错误
22、;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 1952 年已完成,C 项错误;“一五”计 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 项错误。 23某企业通过产区建生产基地、销区建销售终端、中间建冷链物流渠道等方式,形成了从 种植、 冷藏保鲜到卖场的全产业链, 减少了流通环节, 实现了农民、 消费者和经销企业的“三 赢”。这说明( ) 降低生产成本能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减少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 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商品流通环节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流通环节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企业可以在 价格竞争上拥有更大的优
23、势,故选 C。与题意不符,题中流通环节减少,实现了农民、 消费者和企业的“三赢”,不仅是农业、农民的发展和提高,商品流通环节也能减少成本, 增加利润,而不是创造更大的价值,故排除 A、B、D。 24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 只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能抑制通货膨胀 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材料“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关
24、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全局, 符合题意。 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抵制通货膨胀, 但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 保障粮食安全并不等于就一定能抑制通货膨胀,说法错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 经济的现代化,而不是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说法错误。故选 A。 二、非选择题(共 3 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 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
25、生产力的江 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 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 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 4 至 6 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材料三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 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 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 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 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与明清以来人口急
26、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 些变化。(4 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 生的直接影响。(11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10 分) 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表现: 牛耕大量退出, 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人力取代畜力。 原因: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使用牛耕成本高。直接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
27、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影响: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6(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人类的劳 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 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 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
28、纵轴,以封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分为四 种经济形态。如图所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答案 示例: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逐渐形成了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古代自然经济具有手工劳动、封闭体制等 特点。可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与之匹配。 27(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规则,向祖先寻求智慧,不失为
29、解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有 效措施。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 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 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制而对具有 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 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 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 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 全的重要职责。 在食品安全领域, 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 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 这时
30、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材料二 19 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 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 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 品贸易。 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 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 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 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纷纷 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
31、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 论政府 、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 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 行国家干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立法呼声产生 的历史背景。(6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3 分) 答案 (1)特征: 体现了顺天应时、 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 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 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 峻法而疏于预防。 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 全问题。 (2)历史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 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 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 (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 行业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