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100.49KB ,
资源ID:195544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955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庆市九龙坡区二校联考2022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二)含答案)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庆市九龙坡区二校联考2022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二)含答案

1、20222022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333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 17 17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 “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 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 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

2、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 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 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 邓 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 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 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 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

3、状态。因此,任何 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 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 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 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 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

4、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 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 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 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 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 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 品的原始动机

5、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

6、 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 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 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 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能有助于美术史家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关系。 B.徽宗以古画易熙作,改变了早春图这类作品的创作状态,使其从“原物”变成了“实物”。 C.“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

7、品中,尤其存在于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 D.正确认识“实物”与“原物”的区别,认识“历史物质性”,能更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化 的生命。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 分) 5.近日,“敦煌壁画艺术公益巡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巡展展出了 30 余幅根据敦煌石窟 和榆林石窟的壁画用现代数字技术高保真复制而成的经典作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在此次巡展中所能 观赏到的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 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威克菲尔德 霍桑 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

8、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 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 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 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 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 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 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 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 了。忽一日, 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

9、世。 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 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 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 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 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 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 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

10、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 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 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 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 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 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 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

11、他身后关 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 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 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 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 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 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 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 威克

12、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 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 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 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 一星期独守空房。 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 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 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 在这危险的一刹那, 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

13、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 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 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 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 死么? 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 借口说, 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 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 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

14、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 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 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 老妇, 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 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 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 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 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

15、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 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 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 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 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 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 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 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

16、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 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 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 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 B. 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 较抽象和模

17、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 C. 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 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这种先“剧透”再叙事的模式具有表演性,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 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 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都意味着个人的彻底消失。 7. 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 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 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 么和要的是什么。 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

18、子, 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 是因为新的秩序已 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 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 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 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不激烈的。 8.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4 分) 9.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威克菲尔德的离家和归家的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

19、读(3737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 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 (20 分 )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 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 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时众官渐多,而迁徙每速,彪之上议曰: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标的而已。固将莅 任赞时,职思其忧也。得贤之道,在于莅任。莅任之道,在于能久。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以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黜

20、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誉。故勋格辰极辰极,道融四海,风流遐邈,声冠百代。凡庸之族众贤能之 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 然理固然耳。所以 职事未修,朝风未澄者也。职事之修,在于省官 。朝风之澄,在于并职。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 选清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 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

21、色曰: “ 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居摄故事。事已施 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 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 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 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 B.凡庸之族众/

22、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 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 C.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 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 D.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 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黜陟:黜,降职或罢免;陟,晋升、进用。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 辰极:北斗,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古以

23、此星为最尊贵的星,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C省官:指官员暂时离职,回到家乡探望亲人朋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彪之为人刚正不阿,不计较职位的高低,不以超格提拔为愿望,他坚持在合宜的时世任职。 B 王彪之认为当今朝廷应以选拔贤才为当务之急,他建议对官员进行三年一次的考绩,官员只有通过 了本次考绩才能升迁,以此完善授官制度,澄清朝廷风气。 C 彪之讲究实效, 维护朝廷秩序。 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 他见各类官员因家中有人患病, 便循旧例不到任办公, 指出这样做会产生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24、。 D孝武帝即位后, 太皇太后当时下令由桓温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 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必当辞让而影响 朝廷运作为由不奉诏令,且封还给太皇太后,此令最终亦没有实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1) 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面对官员众多,迁调频繁的情况,王彪之是如何进行整治的?结合第二自然段,概括他的观点。(3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寄李儋元锡

25、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 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 几回圆。 注李儋(d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以去岁与友别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 C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触景生情,作者抬头望月,引起了对友人的真切思念和盼望。 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

26、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16.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 白居易 观刈麦 中也有类 似诗句: “吏 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8 8 分)分) 17.补 写 出 下 列 句 子 中 的 空 缺 部 分 。 ( 8 分) (1) 在 爱莲说 中, 作者从风度方面, 写莲的端庄、 清高的句子是_, _。 (2)行路难 中, 诗人用典表达渴望得到明君重用、 成就功名的句子_, _。 (3)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

27、原因是 _,_。 (4)子规,又名杜鹃、蜀魄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 之情。请写出一句带“子规”意象的诗句: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 ( ) 办婚礼、 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 某 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

28、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流传下来的古代 剪纸实物。 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 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展示自己。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 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29、)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C.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11 11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_ 。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 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

30、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 ,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 因为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所以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 校的形象。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 (6 分)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四 、 作 文四 、 作 文 ( 6060 分分) 23. 阅 读 下 面 的 材 料 , 根 据 要 求 写 作 。 ( 60 分)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 可敬

31、,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 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先生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333 分

32、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 17 17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 “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 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 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 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

33、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 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 邓 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 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 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 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 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 北

34、“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 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 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 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 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

35、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 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 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 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 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 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

36、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 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 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37、。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 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 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能有助于美术史家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关系。 B.徽宗以古画易熙作,改变了早春图这类作品的创作状态,使其从“原物”变成了“实物”。 C.“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品中,尤其存在于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 D.正确认识“实物”与“原物”的区别,认识“历史物质性”,能

38、更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化 的生命。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 分) 5.近日,“敦煌壁画艺术公益巡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巡展展出了 30 余幅根据敦煌石窟 和榆林石窟的壁画用现代数字技术高保真复制而成的经典作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在此次巡展中所能 观赏到的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4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 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 细致、准确。 (2)本题学生考查筛选并辨析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

39、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准确细致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 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1)A.“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文章第一段说“实物并不等于原物” 是指“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

40、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C.“导致这 些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于文中无据。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 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提到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 值的生命”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 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2)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

41、,还原”,且艺术品本来 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 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 (3)D.结合第四段“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 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 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可知,本文主要论述的内 容是“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化的生命”。A.强调的是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对于美术史家的 创作影响。B.是举例说明“原物”变成了“实物”的具体体现。C.强调的是“历史物质

42、性”在具体文化作 品中的强调。 (4)结合第一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 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 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 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 史物质性”可知,文章首先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在实物中去 发现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结合第二段“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 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

43、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 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 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可知,以郭熙早春图为例,多角度阐明实物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 了“历史性”变化,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合“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 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可 知,强调这样变化的艺术品并非少数,即使外表没有变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5)结合最后一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

44、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 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 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 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 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 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等内容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阐释,具体谈论自己的观点即可。 答案: (1)B (2)D (3)D (4)

45、文章首先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 提出自己的观点: 应该在实物中去发现美术的 “历 史物质性”。继而以郭熙早春图为例,多角度阐明实物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论 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强调这样变化的艺术品并非少数,即使外表没有变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 题。 (5)敦煌壁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品。而我们现在所见的展览艺术品,由于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以及观赏方式和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由“原 物”成为了“实物”进而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展品。我们需要在重构二者的历史关系中去认识它们,它们 依然具有非常高了研究价值和观赏价

46、值。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 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 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 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威克菲尔德 霍桑 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 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 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 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 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

47、。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 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 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 如此之久 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 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 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 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

48、际, 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 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 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 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 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 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 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 新立异

49、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 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 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 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 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 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 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 拐上几个没必

50、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 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 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 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 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 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 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 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