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 2021-2022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共 10 页,卷面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 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
2、心声,不可 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 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 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 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 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
3、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 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 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 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 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
4、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 表达中,诗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 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 而 汉书 司马迁传 所载 报任安书 中的“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则不单关注着“文” 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 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 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
5、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 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 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 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 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 文就均
6、不足真。就文论史事实来看, 易传 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 礼记 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 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 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 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
7、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 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 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 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 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 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
8、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 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 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
9、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
10、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尚书 尧典说“诗言志”,礼记 表记说“情欲信”。请
1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 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 光亮,把头也背对着
12、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 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 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 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
13、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 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 有师傅在, 把头的心就落了底。 “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 咱就得担得起! ” 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 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 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
14、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 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 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 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 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 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
15、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 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 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 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 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 “十六岁那年, 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 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 没想到半道上, 火
16、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 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 年第 4 期,有删改) 【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 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 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
17、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
18、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 已久。 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 分)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
19、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 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 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 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 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 崩,天下大畔
20、,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 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 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 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 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 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
21、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 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 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 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
22、息将 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 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
23、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 奴,应派兵攻打。 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 最终国亡祀绝。 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 全天下都不安宁。 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 留并流放至北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24、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14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
25、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16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 氓中,女主人公以“_,_”作比,告诫世上女子不要过分沉迷在甜美的 爱情之中。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
26、”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 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3)庄子 逍遥游塑造了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大鹏,它从北海向南海迁徙时能够 “_, _”,是由于它借助了六月的大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6 分) 打出最后一发子弹,杨倩瞬间“站”到了聚光灯下。这是她的第一届奥运会,面前是为中国代表团拿下奥运首金的机会,重要 性_。但对杨倩来说,只有把奥运会当做一场平常的比赛,她才有更大可能接近胜利。“不关注成绩,专注做好自 己的动作。”这是杨倩的心态。而心态,往往能在_左右比赛结果。越是重要的比
27、赛,越要放下胜负心,拿出平常 心。顶尖选手,_,比的是实力,也是心态。一颗“大心脏”,关键时刻要压得住,经得起。因此,能否控制好每一 个动作,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如何穿越赛场上的“惊涛骇浪”?“尽力做好自己,稳定住情绪”,这是 杨倩的答案,也是一名优秀运动员鲜明的特质。走上奥运赛场,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不渴望胜利。如何展现最好的自己,这需 要_的苦练和打磨,也需要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不懈奋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心照不宣 间不容发 半斤八两 夜以继日 B.不言而喻 间不容发 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 C.心照不宣 毫厘之间 半斤八两 夜以继
28、日 D.不言而喻 毫厘之间 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控制好每一个动作,专注于每一次击发,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B.专注于每一次击发,控制好每一个动作,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 C.能否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D.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能否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10 分)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 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
29、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 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餐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 足地散去。 随后, 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 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 快速繁殖、 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 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0
3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21.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按照诗句意思来设 计场景、描写人物;想象合理;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 35 个字。(4 分) 采莲子(其二)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少年,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划着采莲船采莲,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
31、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划船,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 镜头四: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 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 27 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 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分 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
32、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 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 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作者对此是肯定的。 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 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
33、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文 章并未提及“文如其人”说何时成熟。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 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2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推断能力。D.“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 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 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3C (本题考查学
34、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 观点。因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 代现实的关系。而且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4材料采用分总式论证结构,先分说中国古代诗学“文如其人”和西方“风格即人”这两个命题,然后总体阐释了二者既共同揭 示文学风格特性又体现独特性的观点。 5 “诗言志”指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侧重反映“文如其人”说“实然”的意义; “情欲信”指文章的情感内容应该真实, 侧重反映“文如其人”说“应然”的意义;二者共同证
35、明了“文如其人”命题的双重意义。 6B (“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说法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 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7D (“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说法错误。鱼把头的手第一次颤抖是在选定冰层、凿出冰洞之前,这时候的颤 抖是因为第一次独自完成任务,没有师父指导陪伴,内心有所慌乱、紧张、担心。第二次颤抖是“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是 凿开冰洞捕到鱼之后的兴奋、激动。因此,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只有一次能看出他在捕鱼前的担忧、紧张。) (八)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
36、捕队伍凌厉的气势。“割”“闯”“跑”等一系列动 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 9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在人物 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 此更加立体。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 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10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
37、几万人,打算把他召 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 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结合语境可知,单于“怒”的内容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 所杀虏数万人”,而不是“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后不能断开,排除 BD。“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应该是“将于河上城”,而且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大行李息”,不是“上”,所以“上”应归于前一句,排除 C。) 11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
38、错误,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 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 1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 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 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 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
39、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 13(1)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 (关键词语各 1 分:“行”:经过。“自经于道树”:状语后置句,在路旁树上上吊。“相望”: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接一个、接连 不断等。句意 1 分) (2)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 (关键词语各 1 分:“勒”:统率。“以”:目的连词,来。“见”:显示、显扬、显现、展示等。句意 1 分) 14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
40、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 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 断地入侵抢掠, 原因不是别的, 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 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 ”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 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 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 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 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 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
41、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 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 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 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 病任票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 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 报告。这时大
42、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 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 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 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 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 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
43、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 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 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 15D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错误,诗人在首联中赞美裴诗,后在领联中“对雪遥相忆”, 即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 16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咏早梅诗的赞美之情。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 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 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
44、愁。颈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 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任答三点即可) 17.(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8.D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这里说的是理解“拿 下奥运首金的重要性”难度不大,故选“不言而喻”。毫厘之间:“毫厘”极言数量之小,“毫厘之间”强调差别小、时间相距短。 间不容发: 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这里描述的是“极其短暂的时间”,故选“毫厘之间”。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
45、下。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且多含贬义。这里指的是顶尖选手的实力不相上下,故选“旗鼓相 当”。日积月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这里指的是运动员长时间 的苦练和打磨,积累了实力,故选“日积月累”。) 19.A (B 项“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语序错误;C 项“能否”与“就是”搭配不当;D 项兼有 B、C 两项的表达错误。) 20.在生物学意义上。鲸落是一个漫长过程。将其转化为有机质(5 分) 21.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2 分),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2 分),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
46、意的内涵(1 分)。 22.答案(示例):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少年身上,少年会心一笑。(2 分)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姑娘羞得脸红了大半天。(2 分) 23. 作文(60 分) 【命题背景】 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策略,针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美育”的情况加以讨 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更是中华美育精神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 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 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
47、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美育的几个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智育比美育重要,美育无用,无关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在 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艺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如何摒弃功利化的 育人倾向,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育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立意分析】 在立意上,注意突出“美育”这个主题,强调以美育人的重要性。体现出对“美育”“审美”的正确认识,对“美与德、智”“美育与国 家发展”“审美能力与个人成才”等辩证关系的思考。结合材料中美育的重要性,针对教育过程中不理解、不重视、功利化的错 误认识进行评批驳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还有一个隐性的素材必须关注“复兴中学”,可以把美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 系起来,升华主题。 【写作建议】 考生首先要明确文体,注意突出演讲稿的文体特征,要有针对性、互动性、深刻性和鼓动性;其次是明确身份,写作者的身 份是复兴中学的学生,面向的是复兴中学的师生,注意要处理好“德、智、美”之间以及其与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系;第 三是明确目的,演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重视并积极参加艺术节活动,肯定学校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纠正人们对 美育、对艺术的错误认识,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