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530.90KB ,
资源ID:194154      下载积分:8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941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复习知识清单)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复习知识清单

1、 1 历史历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清单知识清单 2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 索。 3.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 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单元总结】单元总结】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 基本职能。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 为

2、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大体 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和共和制是集中主要形式。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 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时空定位】【时空定位】 【主题线索】【主题线索】 1.中国 (1)古代:经历了由贵族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体制,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的演变体现出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近现代:民国时期,在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共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实行了民主政权建设的

3、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起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世界 (1)古代: 古希腊城邦实行公民政治,但城邦政体各异,雅典是民主制的代表;罗马初期实行共和 制,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演变为君主制。 3 (2)近现代:中古欧洲的国家制度一个重要特征是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近代西方国家,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民主政体。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

4、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政治制度是 指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指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先秦政治制度一、先秦政治制度 (一)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国家管理 (1)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主要通过控制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4)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影响: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 此开始。(权力继承方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国家成

5、为帝王的私产,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二)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1.商朝是内外服联盟国家,商王是盟主,国家权力较为松散。 2.在内服区,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相、卿士等政务官。 3.国家管理机构:内外服制度。 (1)内服地区也就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 (2)外服区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其首领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战。商 王对内服有实际支配权,但对外服区的控制力有限。 (三)西周 一)分封制权力的横向分配制度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1.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渊源:商朝内外服制度。 3.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6、4.分封内容:土地和人口,即“授土”、“授民”。 5.基础: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政治基础是宗法制。 6.分封对象:王族(主体 晋、卫、燕、鲁)、功臣(齐)和先代贵族(宋)。 7.诸侯权利和义务: 4 (1)权利:享有封国内的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 役等。 (2)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8.实质:武装殖民。 9.影响: 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打破了方国联盟的松散状态,国家政权从松散走向紧密。(相对内外服制度而言)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推动了文明的扩展以及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形成。 诸侯具有相

7、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 逐渐削弱,为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10.分封制的瓦解: (1)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根本原因)。 诸侯国实力增强,王室衰微。 (2)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瓦解,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 战。 (3)演变:西周后期遭到破坏春秋战国进一步破坏(如问鼎中原)秦统一后被废除。 二)宗法制权力的纵向继承制度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1.含义: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的政治制度。(宗法就是宗庙之法) 2.渊源:源于父系家长制。 3.目的: 巩

8、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4.内容: 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权力,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而言是小宗,相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 其地位。(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等级森严。 家国一体。(家族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6.影响: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有利于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家国一体,有利于强化王权。 5 三)礼乐制度权力的认同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

9、礼仪规定;乐是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 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祭神、结婚、丧葬) 4.作用: 礼乐制度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构成了西周文化的精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存在集权趋势。 (四)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

10、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二、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 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2)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代远情 疏);(3)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建立县制);(4)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A.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 B.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等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C. 皇位世袭:赢政

11、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 3.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 (1)三公九卿及职能 三公: a.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宫,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b.太尉是最高武宫,掌管军事。 c.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协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6 九卿:三公之下分各类政务和皇空事务的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2)特点: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主要宫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一定程支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 的决策失误。 4.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1)背景:总

12、结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教训。 (2)表现: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守、郡远、郡尉)、县(令、长、尉)两级;那县主要官 吏都由中央直接任。 (3)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 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政策(措施) 影响 秦朝 实行三公九卿制 加强了君权 西汉 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 加强了君权 东汉

13、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 加强了君权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加强了君权, 是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重要 表现 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设立中书门下省,设立参知 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加强了君权 元朝 实行一省制(设立中书省) 削弱了君权 明朝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形成内阁。 加强了君权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废除。 2. 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朝代 政策(措施) 层级 秦朝 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 西汉 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汉武帝划 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郡、县两级 东汉晚期 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州、郡、县

14、三级 隋朝 精简地方机构 州、县两级 7 唐朝 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 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 道、州、县三级 宋朝 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 路、府、县三级 元朝 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 省、府、县三级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 省、府、县三级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分散,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 1. 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 (2)政治上,地主阶级

15、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4)自然环境上,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5)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 2. 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226331 (1)“2”,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部分,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统治原则,与民主 政体相对,强调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强 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2”,包含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3)“6”,有六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 清

16、强化,达到顶峰。 (4)“3”,有三个发展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 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3”,有三个特点: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人治色彩浓厚;家天下,受到宗法关 系的影响。 (6)“1”,一个集权,即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3. 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 期阻碍了商品

17、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第 2 2 课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 公元前六世纪 城邦国家形成 1. 雅典民主政治的代表 (1)表现如下表: 8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公民参 加 讨论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抽签产生 召集公民大会, 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审理各种案件 日常司法机关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民主。 (3)雅典民主的评价: 积极

18、: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局限: 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民主只被少数人享有, 奴隶、 外邦人、 妇女、 儿童被排除在外, 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2. 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 (1)表现:国王世袭继承,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更 换频繁。 (2)特点: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 古代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 3.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制(贵族共和制) 表现:(1)执政官,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2)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负责向官员

19、提出建议等 (3)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特点:实权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 4. 罗马帝国元首制 (1)形成:公元前 1 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2)特征: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 命于皇帝,是皇帝实行独裁的重要工具。 5. 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1. 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 (1)背景:西罗马帝

20、国灭亡,法兰西王国(日耳曼人王国)的建立。 (2)影响: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2. 特征: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 3. 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王权与教会的冲突,法王腓力四世的召集。 (2)影响: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强化了王权,标志法国进入等级 君主制阶段。 4. 英国议会君主制 9 (1)1215 年,英王被迫签署大宪章,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2)1265 年,英国国会召开,议会制度开始形成。 (3)1343 年,英国议会分成上、下两院。 三、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1、的产生与发展 背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度。 1. 英国君主立宪制 (1)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 1689 年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基础。 (2)18 世纪中叶,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3)19 世纪(1832、1867、1884 年),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了选举 权。 制度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利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2. 美国共和制 (1)1775 年,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随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2)1787 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实行

22、三权分立。 (3)1685 年,美国废除奴隶制,黑人获得公民权。1920 年,妇女获得公民权。 特点: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联邦制(中央集权) 3. 法国共和制 (1)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巩固。 (2)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逐渐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特点:曲折性、反复性、妥协性 10 4.历史意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分析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分析 1. 含义: 又叫议会制, 是由选举产生的在形式上代表民意的机构议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2. 特征:人民主权(实行选举制

23、),间接民主、法律至上,议会立法,分权制衡,政党政治等。 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但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实行 的是间接民主制,即代议制。 3. 形式: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 (总统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德 国和日本(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4. 多样性的成因:影响因素有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地理条件、国 际环境及领导人的素质等。 第第 3 3 课课 中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资产阶级共和制 时间 1912

24、 年 1 月 1 日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 为防止其独裁, 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 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政治的尝试 1. 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 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5、2. 发展: (1)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展开竞争。(2)1912 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3)1913 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发动二次革命。(4)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 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实行“训实行“训政”政” 1. 背景:1927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2. 开始:1928 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3. 内容:以党代政,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4. 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5. 结束:1948 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时期。 二、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二、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6、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 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各地苏 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19 个解放 区的建立),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需要。 战局的发展变化, 解放区的日益扩 大。 探索 1931 年 11 月,召开中华苏维 埃大会,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制定宪法大纲。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 府;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实行 “三 三制”原则。 在解放区设置行 政区,巩固人民政 权。 意义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新中国的政权 建设奠定了基础。 纪年 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

27、912 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1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年 9 月,共同纲领确立为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正式建立。 (3)1957 年后,作用和地位被削弱,原因是: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 (4)“文革”十年,遭到破坏和挫折。 (5)“文革”结束后,逐步恢复和完善。完善的表现: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政治协商制

28、度 (1)正式确立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发展:1956 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意义: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3) 新发展:改革开放后,政治协商制度被写入宪法,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独特性:中国特殊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 (2)艰巨曲折性:经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求取。 (3)坚定性:坚定不移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人民性: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时代性:随

29、着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深化改革。 第第 4 4 课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1)背景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 内容 意义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 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 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 统一霸

30、业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1)背景 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 439 年重新统一北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13 (2)内容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背

31、景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1069 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 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富国措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 法。强兵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

32、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1572 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 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 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

33、地震撼了中国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思 想: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14 (2)时间:1898 年 69 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 变法措施。 (5)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 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近代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 不通的。 2清末新

34、政缺乏资产阶级领导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时间:1901 年1905 (3)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4)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很快革命爆发了。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

35、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标志:毛泽东 1956 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 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 严重曲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6、的 历史性决策。 (2)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 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 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15 (3)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经验。必须坚持党对一切 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发展 和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 城市改革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对外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加入 WTO,共建“一 带一路”,设立自贸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引进来”“走出去” 所有制改革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位一体改革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 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