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66.20KB ,
资源ID:194137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941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 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上古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的核心形成。百家争呜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发展 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 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 魏晋-唐 儒、佛、道教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传承与转 折 明中

2、后期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 冲击 1840 年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1915-1917 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走向复兴 十月革命后 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政治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经济 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地理 位置相对隔绝。 文化 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举例说明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

3、载物 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表现 举例说明 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价值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精神动力。 维护着团结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推动着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了借鉴。 第 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过程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响 积极 影响了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

4、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消极 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 时期 概 况 明末清 初 “西学(科技)东渐” 明末 【意】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主张会通中西文 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 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参与天文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 中国。 晚清和 民国初 期 西学(科技、教育、政治理论等)的进一步传入 背景 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加剧。 影响 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逐步近代化。 过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

5、制夷”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开设英文、法 文俄文等馆,设天文算学馆。派遣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赴欧美学习。创办江南制造 总局翻译馆。 民国初年: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是倡导 者,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十月革 命后 接受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民主主义者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之路。五四 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

6、派 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 工业、教育)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大钊、陈独秀、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项目 传入、辐射地 影响 汉字 东亚(如朝、日) 、 东南亚(如越南) 推动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后来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东亚、东南亚、欧 洲 朝、日等国的各

7、级学校一度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朝鲜、日本 影响了人们宗教信仰。 典 章 制 度制度、 节 日 习 俗等 东亚、东南亚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 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也深受唐 文化影响。 科技 (四 大发明) 中亚、西亚、欧洲 造纸术推动了欧洲教育、政治、商业等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武器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推动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欧洲人在活字印刷术基础上造出活字印刷机, 推动了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物 质 文

8、 化(茶、 丝织品、 瓷器等) 中亚、西亚、欧洲 丰富了人们生活。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 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 3 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文化 类别 成就 评价 文字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已知最早文字。 文学 史诗吉尔伽美什 已知最早史诗。 建 筑 艺术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壁画 亚述帝国王宫的石雕”人首飞 牛” 波斯王宫的装饰、雕刻 法律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 典 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况, 是重要史料。 古代埃及文化 文字 象形文字 文学

9、神话、诗歌 哲理、散文故事 建 筑 艺术 陵墓金字塔,神庙 科技 历法:太阳历 世界最早的太阳历。 被古罗马的凯撒制定公历基 础的儒略历时吸收。 数学、医学 阿拉伯文化(融 合东西方文化 遗产,沟通东西 方文化的桥梁) 文学 “悬诗” 天方夜谭 科技 代数学:伊本穆萨积分和 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天文学:白塔尼 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 证明了 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 萨比天文历表曾经被哥白尼等引用。 医学:伊本西那医典 医学百科全书,被欧洲长期用作医学教科书。 “阿拉伯数字” (印度人创造) 沿用至今。 第 4 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欧洲文

10、化的源头 (一)古(典)希腊文化 类别 成就 评价 哲学: “三 大哲人” 苏格拉底: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 他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 学融会贯通。 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 物理学等。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 史诗: 荷马史诗 史诗中诸神、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 泉。 戏剧(悲剧、喜剧) 艺术 雕塑:米隆掷铁饼者 建筑艺术:帕特农神庙 史学 欧洲史学的源头。 希罗多德历史 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政治制度 原始的

11、民主制度 开西方民主制度先河,被近现代西方借鉴。 (二)古罗马文化(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类别 成就 评价 法律 十二铜表法等 地位: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局限:以维护贵族、富人利益为核心; 进步:取代习惯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一定 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 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被后来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借鉴。 文学 卢克菜修、西塞罗、维 吉尔 史学 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编年史 建筑 万神殿、大竞技场 历法 凯撒时的儒略历 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二、中古(中世纪,约公元 500-1500 年的欧洲历史)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1.中

12、古西欧政局的变化中古西欧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赋予教会多项特权国王丕平献土(罗马周围)给教会教皇建立“教皇国” ,教会介入世俗权力。 影响:欧洲渐成王权(国王)与教权(基督教会)并立共存、竞争、互相利用的二元政局;信仰基督 教成为西欧的文化符号。 2.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类别 成就 评价 宗教 圣经 及神学 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载体。 局限:维护基督教会、封建主统治。 进步: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利于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学 很多素材来自圣经 ) 骑土文学 市民文学 科技 少有成就 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

13、(神学与科学是对立的) 。 特点:基督教会控制西欧的精神生活;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 作用: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奠定 了基础。 三、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俄罗斯文化 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即东派基督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基督教义,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以君士坦 丁堡中心。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类别 成就 评价 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希 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 督教文化、西亚和北非文 化) 法律 查士丁尼罗马 民法大全 传承了罗马法,对欧洲的法学思想、法制影响 深远,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文献 保存了大量希腊 古典书籍

14、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建筑艺术 圣索菲亚大教堂 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俄罗斯文化(拜占庭文烙 印,属东正教文化圈) 文学 史诗伊戈尔远 征记 第 5 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等 级 制 度、宗教 前 16 世纪,渐现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前 6 世纪,人们对种姓制度、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 生(提倡“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4 世纪,在古代婆罗门教基础上,印度教产生并渐成印度 主要宗教。 成 就 文学 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艺术 佛塔、石柱、石窟。 数学 发明 0-9 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 传播 佛教文化、语言、文字(巴利文) 、艺术、思想、宗

15、教、习俗等对周边尤其是东南亚影响广泛。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成就 科技 前 5 世纪出现青铜器、铁器。 天文:7 世纪,瞻星台。 史学 三国史记 艺术 音乐、舞蹈 与中国文 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传入(影 响)朝鲜 佛教、道教、儒学、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节日、习俗 朝鲜文化传入中国 乐舞 (二)古代日本文化 制度、思想 武士道的 形成 古代日本人崇拜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神道(教)兴起。 天皇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天皇制度形成。 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武士道(思想)渐成。 成就 文学 诗歌集万叶集 小说 源氏物语 建筑 法隆寺 绘画艺术 大和绘、浮世绘

16、 中国文化传 入(影响) 日本 文字 直接使用汉字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其它 佛教、儒学、典章制度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殖民者到来前) 文化 类别 成就 玛雅 (人) 文化 宗教 多神崇拜。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 建筑 金字塔(观察天象)和塔顶的神庙(祭祀神灵)的神庙 文字 历法 “玛雅历” ,属太阳历 数学 知道“零”的概念 20 进制 印加宗教 太阳神 (人) 文化 建设 同玛雅(人)文化 太阳庙 数千千米的驿道 医学 麻醉剂,人体解剖 历法 太阳历、太阴历 记事 结绳记事 阿兹特 克 (人) 文化 宗教 太阳神 建筑 同玛雅(人)文化 技术 用天然铜

17、锻造铜器 陶器、石雕、木刻、金银首饰 文字 图画文字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 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 6 课 古代人类的迁徒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印度欧罗巴人) :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制造马拉战车。 迁徙 时间 前 3000-前 1000 年 所至地区 西起欧洲、东到印度 影响 或征服迁入地区,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赫梯人

18、的赫梯帝国: 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的西亚土地。鼎盛 时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波斯人的波斯帝国: 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地区,建立了 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波斯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希腊人: 形成: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希腊人。 文化及影响:见第 4 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约前 600 年,南亚地区陆

19、续兴起一系列国家。 印度的文化及影响:见第 5 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第一轮大 迁徙 时间 前 2 世纪一公元 2 世纪(汉朝、罗马帝国时期) 概况 中国 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欧洲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第二轮大 迁徙 时间 3-6 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 概况 中国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中原,转向定居生活,有的还建立了政 权,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部分北民因战乱南迁,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欧洲 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之机,陆续进

20、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 马帝国。 西亚 唐朝时,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帝国。 影响 对政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对文化: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往、交融中发生变化,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 第 7 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美洲族群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葡、英、法等欧洲国家在美洲开始殖民扩张掠夺、屠杀印第安人。 变化的原 因殖 民扩张 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矿山提供劳动力。 很多欧洲人因各种原因来到美洲。 美洲族群 变化的表 现 印第安人锐减

21、。 原因:欧洲殖民者的扩张、掠夺、屠杀、奴役;欧洲传到美洲的传染病。 非洲黑人大增。 原因: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 影响:对非洲:改变了人口结构,失去了大量劳动力,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对美洲:黑奴为 殖民者的种植园、矿山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欧洲白人大增。 美洲族群 变化的影 响 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欧洲白人、非洲黑人激增) ,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 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渐成美洲主要居民。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美洲国家 人口结构 的现状 在美、加:白人占大多数,美国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 在海地等西印度

22、群岛国家:黑人占多数。 在拉美: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较多,但很少过半。 二、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英国在大 洋洲的殖 民活动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 19 世纪时,因工业革命对原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19 世纪中期,在澳发现了金矿,采矿业发展起来。 大洋洲人 口结构的 改变 英国殖民扩张的加剧,澳、新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而人口锐减。 越来越多的英国等欧洲人来到澳、新,19 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 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23、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出现的背景 19 世纪初,英美等陆续禁止奴隶贸易,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19 世纪中叶,清朝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苦力贸易:与“黑奴贸易”近似,指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充当苦力,殖民者常迫使华工 签约,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之前的“运输费” ,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被称为“苦 力贸易” 。 华工开发美洲 在美国:参与加利福尼亚金矿开采、中央太平洋铁路修建。 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有成千上万华工。 华工开发大洋洲 参与开采金矿等矿山,种植园劳动等。 华工开发美洲、 大洋洲的影响 留下来的华工因

24、相同的文化、生活习惯,常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些唐人街。 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 8 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劳动力全球 流动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生产销售等分工国际化劳动力全球流动。 劳动力全球 流动的历程 (表现) 时期:二战后。 流向: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洲等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 影响:推动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时期: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流向:非洲中东产油国; 亚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 流向:东欧西欧、北美。 全球劳动力 市场结构的 变化

25、原因:经济全球化。 表现:体力劳动者为主脑力劳动者为主。 20 世纪 5070 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公共服务业从事体力劳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出现“精英迁移”趋势,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 (来自发展中国 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 原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 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现代社会移民中的 一个独特群体 难民的产生 含义及产生原因: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被迫 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

26、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20 世纪以来的难民问题: 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 国际社会在难民问 题上的努力 1950 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 2000 年,联合国决定,每年 6 月 20 日为“世界难民日” 。 难民问题的现状 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仍未改变。 让世界不再有难民的目标仍任重道远。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 的出现 背景:经济全球化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 组成: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

27、传统的民族组成。 移民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 文化。 美国:以欧洲文化为 主流的移民多元文化 原因: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多元文化传统,使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 题。 新加坡独特的、和谐 共处的多元文化景观 原因: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表现: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课程标准】 了解不同时

28、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 9 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 (陆上)丝绸之路 条件:张 骞通西域 时间 汉武帝时。 目的 联合大月氏等共击匈奴。 意义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使西域被称为“凿空” ,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陆上) 丝绸之路 路线 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今新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中亚西亚欧洲或北非。 代表商品 丝绸。 地位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 发展与衰 落 发展 在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衰落之因 唐朝中期

29、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二、欧亚大陆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地位 也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 关中平原蜀成都平原横断山麓南下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等。 作用 促进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 开通时期 西汉。 路线 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发展 宋元: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巨舟、帆索、磁罗盘) ,出海频繁,联系地 域广(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 ,沿海口岸多(广州、泉州、明州 等) ;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巅峰。 作用

30、 随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物质、技术 和文化的西传 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陶瓷,四大发明,中医 药知识,炼丹术等。 西方的物质和文 化传入中国 物质: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 胡萝卜等) ,棉花,香料、珠宝、金银,服饰、饮食器皿等。 精神文化: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娱乐文化(杂 技、魔术、音乐、舞蹈)等。 第 10 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时期 状态 详情 新

31、 航 路 开辟前 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 内部、亚欧大陆之间 新 航 路 开辟后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商品种类、数量大增,如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 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 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 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际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 一 二 次 工 业 革命后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推动欧美国家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 市场; 交通工具的革新。 表现:形成了国际分工、贸易格局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

32、成品, 其他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世界贸易额剧增。 20 世纪 以来 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 的发展 阻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发生。 促进因素: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关贸的谈判;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WTO)的成立;第三次科 技革命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等。 表现:从 1950 年到 2000 年,全球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 100 倍;一些产 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原因 国际贸易的开展; 买卖双方的接触以及商品,把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 商品具有一定文化习俗的属性。 概况 中国

33、茶文化的传播 各国服饰的变化 钟表的传播 精神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的广销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 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第 11 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 征 ( “希腊化 时代”的背 景) 概况 前 4 世纪后期,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并将其灭亡,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 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影响 破坏: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 客观契机: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

34、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 腊 化 时 代” 含义 “希腊化世界” :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 其顿王国,它们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 “希腊化时代” :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期间约 300 年被称为 “希腊化时代” 。 民 族 融 合( “希 腊化” 的 表现)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融合,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注: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乡村仍保持原有语 言、宗教、

35、风俗。 】 文 化 的 发展 原因: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的促进。 成果:整理荷马史诗 、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几何 原本 ;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的计算;解剖尸体对人体神 经、消化系统的基础研究。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蒙 古 西征 背景 13 世纪初,军事上强大的蒙古汗国出现。 概况 第一次:1218 年,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灭金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 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13 世纪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元朝建立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 成了四大汗国

36、,名义上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影响 破坏: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文化。 客观契机(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 政治上: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如欧洲传教士出使漠北及其报告、马可波罗来华 及马可波罗行纪 、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 ) 民族、文化上: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欧内陆的民 族分布、文化面貌。 第 12 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以英国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 形成原因 欧洲人排斥、压迫有色人种;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混合。 表现 种族、血统、宗教 多源性、多样性。 语言 美式英语

37、饮食、艺术 融入了印第安人、黑人因素。 精神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创造等。 民族意识 “美利坚人(民族) ”已成居民共识;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直接推动因素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表现 政治文化 1787 年联邦宪法,建立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理论为指导、奉行权力制衡原 则的联邦制共和国。 文化符号 自由女神像。 黑暗面 发展种植园经济;保留奴隶制。 3.拉丁美洲的文化 拉 美 的 由来 西、葡控制着美国以南的美洲。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该地区的主要语言。 拉 美 的 多 元 性 文化 形

38、 成 原因 种族融合:欧洲白人、印第安人、黑人的种族融合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 会” 。 表现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印第安文化渐消失,西、葡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 文化符号:拉丁舞。 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原有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拉 美 独 立 运 动 的影响 积极 都颁布了宪法; 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局限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促成了独立后考迪罗独裁政治文化的形成。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 背景 17-18 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拿破仑通过战争

39、建立了拿破仑帝国。 影响 受到欢迎:通过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大军所到 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 者的欢迎。 引起不满: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各地的民 主、民族意识不断高涨。 引发了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 由、法治等日成普遍诉求。 拿 破 仑 战 争 后 欧 洲 政 治 文化的重构 俄国 1825 年反封建专制统治(沙皇专制、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 1830 年争取民族独立(摆脱俄国统治)的华沙起义。 德意志 1848 年争取国家统一、制定

40、宪法的革命。 三、近代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内容、方式 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 后者的民族意识。 对被侵略民 族的影响 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 努力保护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近代被侵略民族(中、印、埃)文化新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 努力保护传统文化 近代中国 向西方学习器物 (技术、 教育) 、 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挽救国家独立 印度 英语、法律、政府体制、文官 制度、意识形态 印度教、伊斯兰教、种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反抗英国殖民统 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 埃及 君主立宪制 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的

41、传统生活方式 第 13 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原因 一战前,部分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一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各地。 一战后期,俄、奥匈、德意志、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在帮助宗主国作战中,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十月革命的影响。 表现 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分子猛醒,开始广传马 列宁主义,建立中共领导中国革命。 法属印度支那:

42、胡志明参加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尼赫鲁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埃及,尼加拉瓜、墨西哥:出现民族民主的运动。 影响 形成 20 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冲击了欧洲殖民势力,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 根源:二战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为了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亚非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传播。 表现:第二 次民族民主 革命浪潮 朝鲜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解体。 1962 年,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法国殖民体系瓦解。

43、 影响 世界殖民体系退出历史舞台。 三、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原因 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现代化的推进。 特点 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表现 印度 特点:多样化的现代文化。 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政教分离;官方语言为印地语、英语。 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 治与社会生活。 新加坡、 韩国 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埃及 特点: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宗教:

44、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 语言: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建筑、艺术: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建筑、艺术等影响很大。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万里长城、故官、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第 14 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 官学与私学 教育 历程 夏商西周: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春秋:孔子开始兴办私学,且影响最大,改变了学在

45、官府情形。 西汉:设立太学(古代中国最高学府) 、地方官学。 西晋:开始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 。 唐朝以后: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书院制建立,推动了私学发展,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作用 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有利于科举制的推行。 古代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近代的大学 教育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 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逐渐世俗化、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北京大学:戊戌

46、变法时创建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 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采取分科教育。 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 ,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 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1911 年创办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 ,后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新中国教育 的发展 文革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时 受到破坏。 文革后 重新走上正轨。 举措: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教育改革步伐加快。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增加教育投

47、入。 学校教育的 意义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举足轻重。 二、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地位 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早期的书籍 埃及 前 30 世纪,埃及的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中国 竹木简策、帛书。 印刷书的诞 生 条件、 过 程 造纸术的发明与造纸业的发展: 西汉时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成“蔡侯纸” 。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泥活字15 世纪德国金属活字印刷。 意义 推动了书籍的普及,文化的大众化、传承与传播。 三、图书馆的成长 外国 奴隶社会 亚述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泥版书)最齐全的图书馆。

48、中世纪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保存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 近代 公共图书馆:19 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出现。 中国 官藏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 “阁” “堂” “室”等藏书之所。 20 世纪初,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京图书馆” ,后改称“国家 图书馆” 。 新中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建立。 私家藏书 随私学出现而发展。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 四、博物馆(院)的建设与发展 古代 埃及 前 3 世纪初,亚历山大博学园,图书馆+动植物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 “亚历山 大博物馆” ) ,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近

49、现 代 英国 17、18 世纪,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法国 18 世纪,卢浮宫。 中国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的自 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20 世纪初,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0 世纪 20 年代,国立历史博物馆。后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后改为“中国历史博 物馆” 1925 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建立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 博物馆。 1948 年,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后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 1959 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

50、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1960 年,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 2003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世界上单体建 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意义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 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第 15 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原因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经验措施 收藏文物(艺术珍品、宗教遗物、器物、字画、书籍等)并进行分类、著录。 19 世纪开始,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906 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