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101.92KB ,
资源ID:190700      下载积分: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907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新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新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1、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 1.1.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 【教材分析】 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 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 “我国的地形图”以 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 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感叹大自 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 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

2、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 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旅途中、 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 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 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

3、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 (猜想地形形成原因) 、记号笔 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 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 纸条、 记号笔、 活动手册或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3 分钟) 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 提

4、问: (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 (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出示“蔚蓝色地球”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蓝色的是海;海的面积很大;凹凸不平的。 2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表面。 (板书课题:地球的表面)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 35 分钟) (一)初步观察,整体认知 材料准备:世界地形图、教学课件 1.出示世界地形图 引导:刚刚我们远远地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现在我们就通过它带我们走近看看地 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 (1)分组观察世

5、界地形图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摸,从侧面看等)进行观察。 (2)简要交流 提问:通过观察地形图,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 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 陆地上的颜色是不同的。 2.教师小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教师板书: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代 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说明地球陆地表面是有起伏的(板书:凹凸不平) 。 3.聚焦到我国地形 提问:你能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中国的位置吗?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预设:找到了,但太小了看不清; 没有找到。 4.引导:那么有没有哪种地形图,能够看清我国的地形呢? 预设:中国地形图。 (二)细辨凹凸,认

6、识地形 材料准备:立体中国地形图、地形特征记录表、记录纸条、马克笔、教学课件、微课、超 轻黏土 1.初看中国地形图,学会看地形图的方法 (1)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高度表 教师介绍:同学们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描述高度。 (2)分组观察:中国地形的特点 (3)简要交流 预设:找到了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 有些地方是平坦的,有些地方是凹凸不平的; 有很多高山,主要在西边。 2.明确杭州的地形及特点(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较熟悉的典型地点代替 ) (1)明确杭州的位置 提问:同学们现在都在杭州生活学习,你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杭州的位置吗? (2)分组观察:在立体中国地形图中找到

7、杭州的位置,看看杭州属于什么地形,用简单的关 键词描述杭州所在区域地形的特点。 (3)小结交流 教师在地形特点记录表上板书杭州的地形名称,在纸条上写地形特点,并贴在“平原”对应 的表格中。 3.查找奥运冠军家乡的地形,构建地形体系 (1)明确任务(在中国地图上出示各个奥运冠军的家乡) 请你们在地形图上看看这些奥运冠军的家乡,分别是什么地形,再仔细观察这些地形分别有 什么特点? (2)明确方法(出示纸条) 讲述:把地形的名称和它的特点写在纸条上,写关键词,写好就贴到黑板上的记录表中。 (3)分组探究:观察中国地形图,并及时记录,将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3 (4)交流汇报: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的特

8、点 请选择一种你所观察的地形,描述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 (请第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教师对地形特点记录表中相应的特点描述的纸条进行取舍,最终留下符合各地形特点的纸 条) 4.超轻黏土建模 (1)观察地形实景图 了解各地形的实景。 (2)捏制地形模型 小组合作利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捏制地形模型。 (3)展示成品并简单交流 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成品,其他同学进行简单点评。 (4)描绘侧面轮廓 你能描绘出这些地形模型侧面的轮廓吗? (如学生不了解侧面的轮廓如何描绘, 教师可以以 平原为例进行演示;提醒学生描绘盆地轮廓时要注意内部结构特征) (如学生存在困难,则播放

9、“地形侧面轮廓”微课,为学生提供支架) (5)教师小结(出示各地形的图片) 结合各地形的图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再次明确各地形的特点。 引导:地球表面的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观察特征,合理猜想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单 1.观察地貌特征(出示中国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照片) 说一说,各个地貌有什么特点。 2.猜想形成原因 组内交流讨论,将猜想填入到活动手册中。 3.小组交流 讨论形成五个地点的地貌的主要原因。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整合记录到班级的大记录单中,以便在后续学习中,对之前的猜想进行 验证) 三、课堂小结(预设 2 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征以及不同

10、地形的特点,同时也对产生不同地貌 的原因进行了猜想。在本单元后续的学习中,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产生不同地貌的原因,届时同 学们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哦。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陆地少、海洋多 B.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C.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 D.地球表面的地形一旦形成后就不会再改变了 2.用直线把地形和与其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平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高原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丘陵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山地 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 盆地 宽广平坦

11、,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3.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 ) 。 A.山地 B.平原 C.丘陵 D.高原 E.盆地 【教学后记】 4 2.2.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教材简析】 地球的结构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二 课。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 1 课学习内容的延续, 本课开始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 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 3、4 两课学习地 震、 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最后安排了制作地球模型的活

12、动, 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猜测地表形态会受到地球内部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 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 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 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 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3、。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学生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 、

14、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地球的内部结构(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 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 “火山口” 图片, 提问: “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 你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预设:地球内部含有岩浆等)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 课题:地球的结构)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地球内部结构图,学生活动手册,红、黄、蓝橡皮泥,尺子,小刀 (一)认识

15、地球结构 1.谈话:一起来看一看地球内部的结构吧。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 2.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 回答的情况补充讲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 可补充的资料: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5 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7 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 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岩 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3

16、)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现在人们对这部分 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了解地壳组成 1.提问:地球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 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 2.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 24 页至 25 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中 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可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对岩石进 行分类整理) 3.交流研讨: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 4.

17、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教师在学生交流研讨时可相应补充: 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 岩石就是岩浆岩。 沉积岩,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 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 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漂浮在满是岩浆的软流层之上,那么地壳是运动的还是 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

18、然现象呢? 2.学生观看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课件出示教材中 25 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 提问: “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讲解: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四)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谈话:了解了地球的各个部分结构,接下来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提问: 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预设: 地核、 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厚度(平均厚度) ) 2.教师

19、讲解:在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 17 公里;地幔的 厚度约为 2865 公里;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 3400 公里。 3.提问: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去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数值大,实施起来将很困难,你们有什么 办法可以解决吗?(预设:可以将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 ) 4.提示:等比例缩小,把这三个数据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就能呈现地球圈层的真实比例。 缩小多少倍,这取决于你想做多大的地球结构模型。 例如:将地核的半径 3500 千米缩小 2 亿 9 千万倍,约为 1.2 厘米,再将地幔的厚度等比例 缩小 2 亿 9 千万倍后,约为 1 厘米,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 17 千米,同样

20、缩小 2 亿 9 千万倍后,它 的厚度大约是 0.0058 厘米左右。这样,我们将会制作出一个直径为 4.4 厘米的球体模型。 5.学生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6.引导:完成后,请同学们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6 三、研讨小结(预设:5 分钟) 1.研讨: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内容?(预设: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的种类等) 2.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而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是在 不断运动着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在接

21、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作业设计】 1.地球结构从内向外分别是( ) 。 A.地幔地核地壳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壳地幔 2.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地球的内部,越靠近地心,温度越低 B.人类主要生活在地壳和地幔 C.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D.地壳很坚硬,是固定不动的 3.小明想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制作代表地壳的蓝色橡皮泥时,厚度应该( ) 。 A.薄一些 B.厚一些 C.和其他层一样厚 D.厚薄没有要求 【教学后记】 3.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

22、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3 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地球 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 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以一张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让学 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认识, 并由此提出: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 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三个问题,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 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 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 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

23、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是强烈的。 【学情分析】 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 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 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 形地貌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 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

24、变化。 7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反映地壳运动的动画 学生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 、泥土、记录单

25、、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3 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地震后的公路路面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公路出现了什么现象。 提问:这是发生地震后的公路路面,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路面被破坏了、路面断裂了、 路面塌陷了) 2.谈话: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它能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对于地震,你想了解一 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会给地 球表面带来哪些变化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 二、探索和研讨: (预设 35 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两半拼接的塑料小盒、泥土、记录单 (一)了解地震的

26、成因 1.猜测成因 (1)提问: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的呢?说明你们的理由。 (引导学生依据上节 课所学知识进行猜测) (2)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 (预设:地壳运动、地球内部运动) 对预设的追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引起地震的是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部分?(预 设:地壳) (3)整理学生的猜想: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多数同学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和地壳运动有关。 你们认为地壳会怎样运动从而引起地震的? (4)介绍地球六大板块。 谈话:其实,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地球外壳,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块体,而是由板块构成。全球的板块共分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在不

27、停地运动。 (5)引导:地壳(板块)运动真的会引起地震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2.分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小盒(裁成两半) 、泥土。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它们分别可以模拟什么? (预设:裁成两半的塑料小盒,模拟地壳中的两个板块;泥土,模拟岩层。 将小盒拼接起来,将泥土铺在小盒中,拉开或者挤压小盒,使“地壳”运动,模拟“岩层” 受到的作用力。 )若学生无法答出,教师需引导或补充。 8 (2)明确实验要求:把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将泥土平铺在小盒中;迅速拉开或挤压 小盒的两半。 (3)出示温馨提醒:观察“地面”的变化;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 界的位

28、置关系;及时记录。 (4)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记录单。 (5)汇报交流: “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 有什么关系? (预设: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 “板块”会相互分离,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发生了 断裂。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 “板块”会相互碰撞,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出现了隆起、 褶皱。 ) 3. 解释成因 (1)出示自然界中岩层弯曲、断裂和错动的图片。 研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图, 根据模拟实验现象, 你认为岩层弯曲或者断裂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因此地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岩层受到的作用力超过一定程 度时,岩层会发生

29、断裂和错动。 ) 研讨:现在你认为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小结: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由于地壳 的不断运动,地下岩石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机械变形,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 的承受力,岩石就会断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地震就这样发生了。板块 的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区。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研讨:地震会给地表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说明:资料在本教学设计的板书之后,和 PPT13-14 的内容

30、相同。有两种方式提供给学生: 1.复印后提供给学生;2.教师用合适的速度播放 PPT) 3.学生阅读资料,汇报交流: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 形成堰塞湖 4.研讨:你认为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预设:剧烈的) 5.小结: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是多 地震的国家之一。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1. 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救与互救? 2.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3.谈话: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 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课堂小结(预设:

31、2 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壳运动会引发地震,地震的发生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 生巨大的改变。 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作业设计】 1.请将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的材料与模拟对象连一连。 裁成两半的小盒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泥土两个板块 拉开或挤压装有泥土的小盒岩层 2.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B.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都是缓慢的 C.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 D.地震对人类有一定的影响 9 3.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 。 乘电梯下楼 在高楼层,就近躲在厚实的床、桌

32、下 在平房里,立即冲到空旷地 不盲目大声呼喊,保存体力 A. B. C.D. 【教学后记】 4.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4 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模拟实 验探究地震成因,并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本课将通过火山喷发这一自 然现象继续探索地球内部的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火山是由地球内部的炽热岩浆及伴生的气体 和碎屑物质喷出至地表后冷凝、堆积而成的山体。本课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揭示了本课将要研究 的三个主要内容: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探索部 分分为三个环节:一

33、是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来了解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喷发时 的情景以及喷发后对地表的改变;二是模拟实验,将“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与自然现象一 一对应探究火山喷发的内部成因;三是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火山喷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讨中 的两个问题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梳理。第二个问题“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 引导学生从利与弊两方面认识自然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于这一自然现象更多停留在文字、图 片以及视频等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并没有深入去了解这种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更没 有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因此,本课将引导学生

34、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对地形地貌 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将通过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分析整理来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 改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举例说出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

35、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0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学生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 、铁架台、酒 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地震的视频资源 1.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提问:图中呈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2.回顾:地震成因是什么?对地形有什么样的影响? 3.提问:除了地震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4.聚焦:“火山喷发又是怎

36、样一番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 呢?” 5.板书课题: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 、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 动手册 (一)直观呈现,感受火山对地形影响 1.课件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现象? (预设:火山喷发。 ) 2.课件展示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喷发视频。提问:火山喷发时会伴随哪些现象。 (预设:形成裂缝;熔岩喷涌;形成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 3.课件展示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图文资料。提问: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了哪些改 变? (预设: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在海洋

37、中发生的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岛,增加陆地面积。陆 地上发生火山喷发时,在火山口处容易形成火山口湖。 ) 4.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 (二)模拟实验,探索火山的形成原因 1.作出猜测 (1)提问: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火山喷发的现象,并且知道火山喷发能够改变 地球表面的地形,那你知道火山喷发的成因是什么吗?你是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 ) (2)引导:真的是我们猜测的这样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2.制定计划 (1)提问:我们有以下的材料来帮我们进行模拟实验(我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 钢小盆) 、铁架台、酒精灯

38、、护目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各个材料模拟的是什么呢? (预设: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 ) (2)微课演示:模拟实验具体要怎么做,要注意什么,我们通过微课一起学习一下。 (模 拟实验前,要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 ,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 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 (3)注意事项:为获取明显的实验效果,可不使用石棉网加热;番茄酱要适当稀释,建 议番茄酱和水的稀释比例是 1:1;土豆泥预留的空间要到达盒底;封“火山口”的土

39、豆泥要 薄。 3.模拟实验 学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并指导。 4.实验解释 (1)实验现象:你们的“火山”都成功喷发了吗?你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请对照记录表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11 (预设: 加热一段时间后, 原本平整的 “岩层” 有轻微的振动并在小洞位置出现裂缝; “岩浆” 冒着气泡从“火山口” 溢出或喷涌出来;能听到气泡破裂的声音;从“火山口”向外冒热气。 ) (2)实验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实际相符吗?试解释一下火山喷发的成因。 (3)实验小结:原来看似平整的地壳,其下方的岩层厚度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 厚。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

40、分喷涌而出。 “火山”内部的“岩浆” 不断上涌, 最后冒着热气, 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火山喷发就这样形成了。 (三)研讨整合,了解火山喷发的影响 1.研讨: 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吗?请结合书本的资料, 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说一说。 2.小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 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 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 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三、课堂小结(预设:5 分钟)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

41、于火山喷发有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以及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我们还通过模拟实 验探究了火山喷发的成因,原来看似平整的地壳,其下方的岩层厚度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薄,有 的地方厚。 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 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火山” 内部的 “岩 浆”不断上涌,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火山喷发会给人类 带来严重的灾难,也会给地球带来好处。 【作业设计】 1.下列对于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土豆泥代表地壳 B.番茄酱代表岩浆 C.模拟实验中听不到任何声音 D.实验中不需要带护目镜 2.地球的内部

42、力量改变着地球的地形,右图所 示是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碰撞 D.流水作用 3.1783 年, 冰岛的拉基火山爆发, 对周边人们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由于地处偏僻,拉基火山爆没有造成人员直接死亡。 B.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落满整个冰岛上,覆盖了地面,抑制了植物生长。 C.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大量硫磺气体妨碍了冰岛的作物和草木生长,造成大部 分家畜死亡。 D.火山喷发只带来了危害,没有带来好处。 【教学后记】 5.5.风的作用风的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5

43、 课。通过前面 2-4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 道地球的内部力量对地球表面形态会产生影响,其中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响非常迅速。从本节课 开始,研究的对象开始转向外力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 12 用对岩石的影响,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的阅读分析,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及堆积作用对地 球表面的影响以及相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聚焦部分,教材首先对风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风也是改变地球表面 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呈现风蚀拱门的照片,引出本课主要研究问题: “风是怎样改变地 球表面的呢?” 探索部分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针对聚焦问题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并讨

44、论, 形成关于 “风的作用” 的初步认知;二是通过用砂纸打磨岩石模拟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经历 一个预测观察结果给予证据建构解释的探究过程;三是通过提供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 丹地貌等图片及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是总结梳理对 “风的作用” 的认知,明确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研讨部分主要从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学习成果、建立更加清晰 完整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明确是风的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 与火山、 地震等内力

45、作用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风的作用是缓慢进行的, 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会从电视、网络中获得相关信 息,也可能在旅行途中见过相关地貌。但是,他们对于这种地貌的形成的具体原因及过程并不清 楚,也较难对其进行明确的描述。故本课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 影响,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文字等资料进一步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及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的 影响,以及了解相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 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科

46、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 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2.学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通过对探究成果的分析,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及图片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对“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进行探究。 难点运用探究结果对“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进行推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

47、课件、风蚀地貌(戈壁、沙漠)照片、雅丹地貌的资料。 学生岩石(砂岩) 、砂纸、放大镜、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3 分钟)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除了地震 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请看这张照片。 2.出示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进行有 根据的猜测,引出风的作用。 ) 3.板书课题:风的作用。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 30 分钟) (一)观点碰撞,研讨整合 13 1.提问: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 (预设:风能吹跑土壤;风能吹起沙子;风可以把土地吹干形

48、成裂缝;风可以吹倒大树。 ) 2.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小组交流汇报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教师将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汇总。 (预设:风蚀拱门所处的环境比较干旱,周围环境有很多的沙子,风可以吹起沙子;岩石表 面有水平方向的纹理,可能是沙子不断磨蚀岩石时留下的痕迹。 ) 4.总结观点:通过对风蚀拱门周围环境及其本身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风蚀拱门可能 是由于风卷起沙子后不断吹在岩石上进行打磨(磨蚀)所形成的。 (二)模拟实验,初步探究 模拟实验的材料准备:砂岩、砂纸、放大镜等 1.提问:我们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说明:如果有学生回答,先请学生说说自己

49、的想法;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出示实验材料进 行引导。 ) 2.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1)提问:选用砂岩代表自然界中的岩石,砂纸模拟什么呢? (预设:砂纸模拟被风吹起的沙子) 提问:怎么模拟被风吹起的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呢? (预设:将砂纸放在砂岩上进行摩擦) 提问:随意摩擦吗? (说明:如果有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则跳过讲述;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则进行讲述引导) (2)讲述:由于风是近水平运动的,所以打磨的方向应该是水平方向的。 风的侵蚀作用真 的可以改变地球表面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3)播放微视频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提醒:务必先观察砂岩的特征并记

50、录再进行实验,以便与实验后进行对比。 (4)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 (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预设:打磨前岩石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打磨后岩石表面较光滑,且出现了水平纹理。砂纸 上、桌面上还有脱落的岩石小颗粒。 ) (2)这个现象与自然界中的风蚀拱门相比明显吗?说明了什么? (预设:模拟实验中岩石的变化比较轻微,说明了风力作用比较缓慢。 ) (3) 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说说我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风蚀拱门是怎么形成的? (预设:干旱地区,当大风卷起的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沙子会和岩石之间产生摩擦,导致 岩石表面被磨蚀碎屑物脱落形成凹坑,经过长时间的风力侵蚀就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