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20192019)生物)生物 专题专题 1 13 3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 1 (2019全国卷T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 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 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2、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 正确;更换培 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 源量的不同,B 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 23 h 前,a 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 J 型增长,说明 a 组培养基 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 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 J 型增 长阶段,D 错误。故选 D。 2 (2019江苏卷T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
3、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 变异是普遍现象,A 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
4、工鱼礁后原来的 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 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 错误;两只 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 错误。 3 (2019江苏卷T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 Ct1 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 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a 批次若有大
5、量细菌污染,则 K 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 错误;b 先达到 K 值,可能是接种量高 于 a,B 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 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 错误;t2 时,a、b 均达到 K 值,但由于 b 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 K 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 错误。故选 B。 4 (2019浙江 4 月选考T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
6、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A 选项正确;同一群 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 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 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 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 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 选项正确。 5 (2018海南卷T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
7、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 6 (2018江苏卷T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 直结构不明显,B 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 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 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8、群落对外界干扰 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正确。 7 (2018江苏卷T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 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 错误; 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
9、群,存在地理隔离,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 度不一定相同,D 错误。 8 (2018海南卷T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 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 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 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 正确。 9 (2018全国卷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
10、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 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 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 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 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 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11、 K 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也越强,D 错误。 10 (2018全国卷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 发出 330-400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
12、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 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 11 (2018浙江卷T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 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 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 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 正确。 12 (2018浙江卷
13、T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 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 ,结果如图所示。下 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 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已知 L 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 内的改变数量,第 1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约为 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
14、乙种群的 L 值等于 1.5,说 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 正确;第 2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小于乙种 群,但第 2 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 正确;只要是 L 值大于 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 析图示可知: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 正确;这 4 年中,甲种群的 L 值均为 1.5,说明甲种 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 错误。 13 (2017新课标卷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
15、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 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 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 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 14 (2017新课标卷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 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16、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 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 数量降低到 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 D。 15 (2017海南卷T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 了恢复。 数年后, 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 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
17、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 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 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 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 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 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 正确。 16 (2017海南卷T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 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
18、(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A 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 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 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 制的关系,D 错误。 17 (2017江苏卷T5)某小组开展
19、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 错误;由于培养液中 营养物质有限,转速 150r/min 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 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 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 错误。 18 (2017北京卷
20、T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 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 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
21、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 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 响,D 不符合题意。 19 (2017江苏卷T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 合理;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
22、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 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 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 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不合理。 20 (2017江苏卷T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朱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 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23、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 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 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 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 正确。 21(2016全国卷IIT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
24、,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 三项均错误,C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2016浙江卷T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 生殖后期) ,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
25、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 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 正确、B 错误。 23(2016江苏卷T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答案】A 【解析】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于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 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 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 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C 错误;蛙 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 错误。 24(2016天津卷T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
26、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 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A、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 错误;随机取样原则统计各个样方中该种群所有个 体的数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计算出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B 错误;由图可知,乙捕食甲,但该曲线中乙 与甲的数量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由图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
27、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 正确。 25(2015新课标卷T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 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 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 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 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 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 一个阶段为
28、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 正确。 26(2014课标卷T6)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 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项错误。 27(2014浙江卷T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29、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 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 A 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 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自然条 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 D 错误。 28(2014广东卷T6)在一稳定
30、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 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 3 所示。以 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 A 正确,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 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 B 错;由于灰线小卷蛾 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1、故 C 正确;根据题干 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 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 D 正确。 29(2014福建卷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 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 1975
32、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 错误; 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 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 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 正确;统计 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 错误;从 5 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 错误。 30(2014江苏卷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33、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 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 B 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 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 C 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 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 31(2014海南卷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 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该
34、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 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 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 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 正确;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 错误。 32(2013新课标卷T5)
35、某农场面积为 140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 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 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 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
36、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 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 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 (群落的生物丰 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在 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33(2013浙江卷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 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
37、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A 项中出生率为 20/110=2/11,A 错误;B 项雌雄比例接近 1:1 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 较高,B 正确;C 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 错误;D 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 错误。 34(2013福建卷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 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 植的自然恢复
38、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 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 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 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 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 地显然不
39、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 错误。 35(2013江苏卷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 (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 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 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 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A 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 B 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
40、能发生群落 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 错误。 36(2013海南卷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 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引起的植被受损,其实并没有彻底消灭植物,而乙地火山原因导致植被彻底被破 坏,所以两地的群落演替应为不同类型,故 A 错误。 37(2013海南卷T25)甲、乙
41、、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 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捕食者数量的
42、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 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竟争情况。随捕食者 数量的增加,乙的数量却不断增加,说明获得的生存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有可能增多。故题中选项不 合理的为 D。 38 (2012福建卷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
43、,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 月 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 月份时, 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 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39(2012广东卷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
44、直分布,所以 A 错;土 壤中动物的中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 B 错;土壤表 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 D 错。 40(2012北京卷T3)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 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 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考察种间关系和共同进化,理解能力。金
45、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A 正确。金合欢蚁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金合欢蚁与其他植食动物是竞争关系,而金 合欢树与其他植食动物则是捕食关系,所以 B 正确,C 错误。从题干可知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是互利共生 的关系,两者共同进化。 41(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 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 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
46、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解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 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 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12 月变为 0,而该 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 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10 月 份出生率可能为 0。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42(2012全国卷大纲版T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 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水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竞争是两种生
47、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故 B 正确 43(2012全国卷大纲版T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故 A、B 正确,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 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 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 结构,D 错误。 44(2012重庆卷T4)题 4 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
48、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 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 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 a 点之前,A 对; “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 错;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 群增长至 c 点, C 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 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对。 45(2011大纲版全国卷T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