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84MB ,
资源ID:188476      下载积分:10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884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清单)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清单

1、 1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清单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清单 1.1 世界地理总论(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麦哲伦环球航行;(4)卫星照片。 2、地球的表面积是 5.1 亿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万千米。 二、地球仪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和纬度,经

2、线和经度三、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赤道最长, 向两极变短, 度数越大, 纬线越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线 赤道(0 纬线) 本初子午线(0 经线) (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范围 0 90 (南北纬) 0 180 (东西经) 度数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 N 向南变大的是南纬 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向东变大的是东经 E, 向西变大的是西经 W 特殊线 (点) 赤道(0 )、

3、南北回归线(23.5 )、南北极 圈(66.5 )、30 和 60 、两极(90 ) 本初子午线 0 、180 经线 西经 20 经线、东经 160 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S 0 30 N(S)为低纬度 30 60 N(S)为中纬度 60 -90 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 W 以东到 160 E 为东半球,20 W 以西到 160 E 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 160 的都在西半球, 小于 20 的都在东半球, 其余东经 E 在东半球,西经 W 在西半球) 2 四、经纬网四、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及

4、其相对位置。 A 确定地球上一点的地理位置 (a)确定度数。根据横纬纵经的原则,按照题目要求写出经纬度。 (b)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首先回忆符号:东 E 西 W;南 S 北 N。然后根据度数变化规律确定符号。 B 确定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 依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确定四个方位。 五、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 24 小时) 一年 引起 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 24 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季节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

5、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 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 太阳直射点移动:春分夏至,冬至春分;(直射点向北移) 夏至秋分冬至(直射点向南移) 五带划分(依据:根据各纬度接受太阳热量差异) 六、地图六、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夏至夏至 6 月月 22 号号 秋分秋分 9 月月 23 号号 冬至冬至 12 月月 22 号号 3 月月 21 号号 公转运动图公转运动图 北回归线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南回归线 赤道赤道 春分春分3.21 夏至夏至6.22 秋分秋分9.23 冬至冬至12.22 次年春分次年春分 (赤

6、道)(赤道)00 (北回归线)(北回归线)23.50 (南回归线)(南回归线)23.50 (北极圈)(北极圈)66.50 (南极圈)(南极圈)66.50 900 900 热热 带带 南南 温温 带带 北北 温温 带带 北寒带北寒带 南寒带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无 无极昼极夜、直射现象,四季分明无极昼极夜、直射现象,四季分明 有阳光直射有阳光直射 4 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 有指向标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箭头指向北方北方); b 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7、c 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比例尺: 比例尺比例尺=- 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数字式 1/1000 或 1:1000; 文字式文字式 图上 1 厘米等于实地距离 100 千米; 线段式线段式 0 1 2 3 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比例尺越大大,表示的范围越,表示的范围越小小,内容越,内容越详细详细;比例尺越比例尺越小小,表示的范围越,表示的范围越大大, 内容越内容越简单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七、地形图的判读七、地形图的判读 1、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山地 海拔较高大于 500 米,坡度较陡,地面崎

8、岖。如: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 海拔较低,海拔在 200-500 米之间,起伏较和缓。如: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高原 海拔较高大于 500 米,顶部平坦,边缘较陡峻。青藏高原,巴西高原。 平原 海拔较低,小于 200 米,平坦开阔。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世界最大)。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记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如下图所示)。 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缓。 1.2 专题 1.2 世界地理总论(海洋和陆地、天气和气候) 一、海洋和陆地一、海洋和陆地 1、海洋与陆地:海洋占海洋占 71%,陆地

9、占,陆地占 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5 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基本轮廓。 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洲:跨纬度最广大洲 南极洲:跨经度最广大洲 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面积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最浅的是北冰洋。大西洋呈“S”形, 4、海陆变迁(地中海面积的缩小,红海面积的扩大,东非大裂谷的扩张等都说明地球内部在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

10、:地球共分为七大板块。 内容:A、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有七大板块 B、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名称与分布 (2) 火山与地震: 世界上两大火山、 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带。带。 6 (3)板块运动:1、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 二、天气与气候二、天气与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特点是多变。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如:炎热干

11、燥,冬冷夏凉等。 3、常见的天气符号 4、一天中陆地最高温出现在午后两小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北半球陆地最高温 7 月,最低温 1 月,海洋最高温 8 月,最低温 2 月;南北半球相反。 5、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图可自己试着归纳规律) 从图中可知: 气温从赤道(低纬度)向两极(高纬度)逐渐降低;(纬度位置)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位置) 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大约 0.6。(地形) 5、降水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大(不均匀):A 夏季多雨;B 冬季多雨; 季节变化小(均匀):A 全年多雨;B 全年湿润;C 全年少雨

12、6、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 7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7、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 地表景观 气候特征 主地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绿阔叶林 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绿硬叶林 冬季冬季温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南北纬 30 40 大陆西部,地中大陆西部,地

13、中 海沿岸最典型海沿岸最典型 (3)温带气候: 类型 地表景观 气候特征 主地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温带落叶阔 叶林叶林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 多雨,雨热同期多雨,雨热同期 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 岛及附近地区等岛及附近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 冬暖夏凉, 年降水量较多,冬暖夏凉, 年降水量较多, 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分配较均匀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 部大西洋沿岸等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 森林草原、 荒漠 冬冷夏热, 年降水量

14、较多, 夏季多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专题 1.3 世界地理总论(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一、居民与聚落一、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 70 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 地表景观 气候特征 主地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和旱季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和湿季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8 3、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匀 A、人口密度(人/平方千

15、米)=该区总人口数(人)/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B、分布地区: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区 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四大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4、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 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的人种 人种共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 岸的因纽特人

16、也属于此类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 洲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三)语言和宗教 1、语言: (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2、宗教: 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四)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及地形(平原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处(气候湿热区),往 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17、、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二、发展与合作二、发展与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分布特点: (1)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于北半球。 (2)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南北对话”指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例如: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来往) 9 “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例如: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经济来往)。 “金砖五国”是南南合作的典型代表,有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国家 2、国际合作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当代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2)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3)经济全球化: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 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