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89.55KB ,
资源ID:185666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856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青海省海东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青海省海东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1、 海东市海东市 2020202020212021 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 1.本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 12012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2 2 考生一律使用考生一律使用 0 0.5 5mm 黑色签字笔答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黑色签字笔答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2020 分)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亘 古(g n) 莅 临(l ) 深恶痛疾 不由自主 B. 晌 午(xin

2、g) 修葺 (q ) 行将就目 不能自已 C. 蓦 然(m ) 校 对(ji o) 奄奄一息 炉火纯青 D. 疫 情(y ) 娉 婷(png) 通宵达旦 融为一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晌 午(xing)(shng) ,行将就目行将就木。故选 B。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去年春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同新冠肺炎病毒展开了一 场惊心动魄 的较量,将无数患者从死神手中解救出来。 B. 他上课时老是心不在焉 ,所以,老师讲了什么,他根本不知道。 C. 人生处处有烦恼,没有烦恼的人生只能是一个幻想,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3、。 D. 每次论争,他都发表一些“出格”的言论,这使得许多学术界朋友为之捏了一把汗,不时给他以善意的 劝告,但是他却处之坦然,不以为然 。 【答案】D 【解析】 【详解】A.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 点。使用恰当; B.心不在焉: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使用恰当; C.海市蜃楼: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使用恰当; 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使用不恰当,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故选 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 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

4、的活动。 B.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明确提出了新时 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 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搭配不当,“改善”应为“提高”。 B. 缺少宾语,在句末可加“的要求”。 C.句式杂糅,可去掉“紧紧围绕”或“为核心”。 故选 D。 4. 请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 (曹操观沧海 ) (2)长风破浪会有时,

5、_。 (李白行路难其一) (3)苔痕上阶绿,_。 (刘禹锡陋室铭 ) (4)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 (5)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 (6)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一个“望”字, 在杜甫笔下有截然不同的情怀。 24 岁的杜甫北游齐、 赵,望岳 中“_, _” 二句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45 岁的杜甫经历“安史之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 春望中“_,_”面对这种情形,令诗人心生伤感。 (8)“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 “_

6、?_。” 【答案】 (1). 山岛竦峙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草色入帘青 (4). 山气日夕佳 (5). 烽火 连三月 (6). 入则无法家拂士 (7). 造化钟神秀 (8). 阴阳割昏晓 (9). 国破山河在 (10). 城 春草木深 (11). 日暮乡关何处是 (12). 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句子的能力。要注重平时积累,准确记忆,规范书写。 (1)(6)题是直 接型默写, (7)(8)题是理解型默写,要注意易错字如“竦峙”“济”“烽火”“拂士”“暮”等。 5.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 其对

7、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 。 。 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 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 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展现生机, 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 揭示英雄的作用”,按照逻辑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是首句,紧接介绍国家,最后总结英雄所起的 作用所以顺序为,故选

8、 A。 6. 下面是文学名著水浒传连环画中的一幅图片,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郑屠挣扎不起来,鲁达抢前一步,踏着他胸脯,提起拳头;一面打一面骂。 水浒传中鲁达的绰号_,与上图内容相关的情节是_。 【答案】 (1). 花和尚 (2). 拳打镇关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花和尚。他本名鲁达,是渭州经 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故此江湖送 绰号“花和尚”。 根据图画内容,举起右拳痛打躺在地下的人,再结合图下提示“郑屠”“鲁达”等文字,可知与鲁达有关 的情节是“拳打镇关西”。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

9、展示(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9 9 分)分) 请你参加以请你参加以“文明着装,传承美德文明着装,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7. 请给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不超过 25 字) 用碳素笔在白色衣服上画一笔,许多人应该都会心疼,假如那件衣服是学生校服,多少学生会为之皱 一皱眉头?本报记者最近在昆明一些中学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涂鸦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 学生拿校服当画纸,五花八门的漫画、签名、留言等跃然其间。为此,教育专家建议校服设计师多一点童 心,学校也可考虑每个月设 1 天“自由着装日”。 【答案】昆明

10、部分中学生涂鸦校服,专家建议设“自由着装日”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 解题时, 需注意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文字, 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结合材料中“本报记者最近在昆明一些中学的调查采访中发现, 中学生在校服上涂鸦的现象较为突出”“教育专家建议校服设计师多一点童心,学校也可考虑每个月设 1 天自由着装日”等内容可知,针对昆明部分中学生涂鸦校服现象,专家建议设“自由着装日”,注意 题干要求不超过 25 字。 示例:针对“校服涂鸦”现象,专家建议设“自由着装日”。 8.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问题。 对中学生着装取向认可度的调

11、查统计表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 学生 老师 对“整洁”取向的认可度 39% 96% 对“朴素”取向的认可度 13% 85% 对“个性”取向的认可度 94% 16% 对“品牌”取向的认可度 82% 37% 在对“中学生着装取向认可度”方面,学生与老师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学生对“个性”“品牌”两项着装取向的认可度高,老师则较低;老师对“整洁”“朴素” 两项着装取向的认可度高,学生则较低。 【解析】 【详解】此题是图表题。首先,仔细观察图,图的表头是“对中学生着装取向的认可度的调查统计表”, 调查对象是老师和学生;由此便可确定该图表反映的是中学生着装取向的情况,要具体分析

12、纵向和横向各 项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可以看出,图表中对“个性”和“品牌”取向的认可度学生占比最高,而老师却占 比最低;对“整洁”和“朴素”取向的认可度学生占比最低,老师则占比最高。根据数据总结出老师和学 生对各个取向认可度的态度,分别从“认可度高”和“认可度低”两方面概括即可。 9. 下面是学校领导在“关于学生着装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最近,有些同学穿着有涂鸦的衣服或“乞丐服”来上学,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作为一名中学生,着装 应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服装是无声的语言。一个人的着装 体现着他的态度、修养、品格和气质。其次,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个人着装是校园文化的

13、名片,是学 校形象的展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学校是你们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和成就自 我的地方。着装文明得体更有助于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参会代表, 请你将讲话要点转述给你们班的同学。 (要求: 转述前须有开场白; 完整, 准确; 要点突出。 ) 【答案】示例:同学们,我代表我们(咱们)班参加了学校的座谈会,校领导就同学们(大家)在学校着 装问题上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要讲求文明礼仪,二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三要注意身份和场合。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学生的转述能力。首先要有称谓(同学们) ,同时要交代自己是在转达学校领导在“关于学生 着装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14、要点;其次要根据文本确定转述的要点(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其次,要展 示良好的校风校貌;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 ;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10.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个含有“整洁”一词的句子,完成宣传语。 (要求:根据已有的句式特点及句 末用韵的特点来写。 ) 自尊自爱重仪表,_。 朴素自然是本色,端庄大方树风标。 女子淑雅有修养,男儿飒爽展英豪。 青春飞扬添活力,品格精神最重要。 【答案】示例一:着装整洁堪称道 示例二:整洁美观显风貌(一条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根据已有的句式特点及句末用韵的特点来写句子,且句子中要含有 “整洁”一词。 首先,从用

15、韵特点来看,“标、豪、要”都用的是“ao”韵。所以仿写的句子也要用此韵。其次,从句式 特点来看,仿写的句子由 7 字构成,表现对“整洁”衣着习惯的赞美、好处等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可完成仿写。示例:衣着整洁人称好。 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616 分)分) (一) (一) (4 4 分)分) 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 白居易称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将景、情

16、、理 结合。请任选角度对此进行赏析。 1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 “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表达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和豁达乐观的胸襟。 示例二: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达了诗人乐观向 上的精神。 (任选其一,合理即可) 12.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遭受贬谪的无限心酸和悲凉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 不拔的气概和豁达胸襟。 【解析】 【11 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

17、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 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 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乐观向上的 精神。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产生,蕴含着旧事物必将 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 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 辛酸和愤懑不平;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

18、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 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二) (二) (1212 分)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

19、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20、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林壑尤 美( ) (2)名 之者谁( ) (3)饮少辄 醉( ) (4)已而 夕阳在山( )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于负者歌于 途 行者休于 树 B. 其 西南诸峰 其 真无马邪 C. 醒能述以 文者 策之不以 其道 D. 临溪而 渔 而 不知人之乐 15.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名/之者谁 C. 而/年又最高 D. 朝而/往 16.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相对

21、应的横线上。 17. 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18. 从选文看,醉翁“醉”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3. (1). 格外,特别 (2).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 就,总是 (4). 不久 14. A 15. D 16.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7. 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也可。 18. 一是饮酒,二是欣赏山水。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能力。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树林

22、和山谷特别优美。尤:格外,特别; (2)句意:给它起名的是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句意:喝得少也总是醉。辄:就,总是; (4)句意: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已而:不久。 【14 题详解】 A.于:介词,在,意思和用法相同; B.其:代词,它,指滁州/助词,表诘问语气,难道; C.以:介词,用/副词,按照; D.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但是,可是; 故选 A。 【15 题详解】 D.句意:早晨上山。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朝/而往;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

23、到位。“第一个乐(乐趣) ,第二个乐(以为乐) ,第三个乐(快 乐) ,而(表转折,但是,可是)”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叙述顺序的能力。要读懂原文,了解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四时之景,作者按照早晚、四季的变化(时间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 丽景色。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可知,醉翁饮酒而醉。从“醉翁之意不在洒

24、,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 醉翁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醉翁醉在与民同乐。 【点睛】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 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 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 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 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25、”。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 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 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 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 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 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 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

26、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 有管弦乐器(助兴)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 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 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 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 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四、现代文阅读能力

27、展示(2525 分)分) (一) (一) (1212 分)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完成下面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 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 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

28、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 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 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 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 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

29、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 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9.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脊梁:_ (2)不足为据:_ 20. 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1.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几类人,具体分别指哪些人?试举例说明。 22.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本文语言

30、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19. (1). 比喻中坚骨干力量 (2). 不能作为依据 20. 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 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 点。 21.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 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22.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 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

31、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23. 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 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 写得尖锐泼辣。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1)“脊梁”的本义指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结合语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可知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2)“不足为据”,足:够得上;据:证据。意思是不能作为依据。 【20 题详解】 本

32、题考查对驳论文中敌论点的理解。文章第段先列举了一些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到“只希望着 国联”,再到“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然后树立敌论点“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有了敌论点就可以为下面的反驳树立靶子。 本题考查对本文论点的理解。作者在树立敌论点后,便对其论点进行批驳,运用事实和道理指出敌论点 的错误,从而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据此理解作答。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 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拼命硬干的人”:指那

33、些不怕牺牲、 不计得失、忠于祖国、人民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为民请命的人”:指那些同 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海瑞等人。“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 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人。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结合语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可知“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 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赞颂之情,可

34、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深厚的民 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分析理解。任选一例分析即可。 示例: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 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 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这些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

35、味,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 (二) (131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齐 据“西昌发布”公众号 2020 年 4 月 1 日下午报道,截至当天 13 时 25 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 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 月 30 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 大火造成打火队员 19 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 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 发生在气候干旱、气

36、温较 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了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 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 3 月 31 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 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 3 月 31 日 16 时,火灾过火面积 1000 余公顷,毁坏面积 80 余公顷。 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 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 4000 米的高峰就超过 20 座,山区地形极大地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 快速抵达现场。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

37、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 大的增加灭火危险性。 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 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 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 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 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

38、性需要进一步论证, 但完全可以尝试。 24. 选文第段的作用是什么? 25. 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什么?: “森林火灾往往 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26. 选文第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7. 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28. 请你拟写一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公益宣传标语。 【答案】24. 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森林大火难 以扑灭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5. “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森林大火发生在气候干燥、气温较高的季节的概率很大, 如果删去,语言过于绝对,与事

39、实不符,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6. 举例子、 列数字; 列举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 救援难的事例,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 27. 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 化比较快。 28. 示例: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保护森林,造福子孙。保护森林,捍卫家园。保护森林, 人人有责。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森林是地球的肺,我们要保护森林。青山清我目、流水静 我耳。今天你吃了森林,明天沙漠就会吃了你。人受伤时,你会流下泪水,树受伤时,天将再不会哭。 【解析】 【分析】 【

40、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文章开头第段叙写了西昌森林火 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事实,并联想了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的所要说明的内容 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同时,用现实生活的事例开头,具体形象,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数字的 运用;二是表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的运用。“往往”指“经常”,表示频率,即森林火灾出现在“气候干 旱、气温较高的季节”的频率比较高,比较常见,但不排除发生在其他季节的可能。如果去掉,则句子变 成“森林火灾

41、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言外之意是其他季节不会发生,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 一样。所以,“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使用。划线句子从“以凉山地区为例”可知运用的是举例子。联系这段中心句“少森 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可知,举此例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 这一特点。 另外划线句中“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中“4000米”“20座”是列数字; “超过 4000 米”表示的是“山很高”,“20 座”表示的是“这样的山数量不少”。用这一组数字也准确有 力地说明了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特点。 【

42、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从文段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分析理解。从第自然段“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 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可知原因一: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从第自然段“其次,不少森 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可知原因二: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 便;从第段“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 影响尤其大”可知原因三: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要围绕“保护森林资源”这一主题,表意明确,语言简洁,既易读、易记,又 要让人易于理解,留下深刻

43、的印象。 示例一:让呼吸在绿色中流畅,让土地在根系间凝聚! 示例二: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五、写作能力展示(五、写作能力展示(5050 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 3 3 分)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29. 作文 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 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一拾起。 请以“拾起的_点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答

44、案】范文 拾起的芬芳点滴 生活节拍不可能永远是迪斯科的节奏,也会有阳春三月里的小雨,润物无声的细腻与浪漫。 当我的生活悄悄慢下来的时候,似乎感到有些空虚,甚至百无聊赖,于是又起拿起笔来,记录一下琐 碎的生活,排遣一下心头的寂寞,试着写写诗歌、随想、见闻、心得,去追忆残存的浪漫和抒情当下的诗 意。 我知道我的思想是浅浅的,写不出哲理深邃的文章;文字是淡淡,所抒发的也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但 我希望我的每一个文字是走心的,不要像花中蝴蝶,外表华丽;不要像山间竹笋,腹中空空。我想用我刹 那间闪现的一点星光迎接每一个黎明。 抬起文字如同拾起岁月的光芒,点亮自已,照耀他人。我们阅读他人的书籍,也像走在清晨的

45、霞光里, 听着鸟鸣,闻着花香,优美的文字温暖着我们的每一个神经。摘一滴露珠在手,装下阳光,装进我的心里! 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有自己的份量,有自己的轨迹。我们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与众不同;可以漫 不经心,也可踌躇满志;可以蹉跎岁月,也可肩挑重担;可以落寞悲愁,也可仰望星空但一定要知道 取舍。竹篮打水肯定不行,如若盛花恰到好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主业我们一定要修好,这是做人做事安身立命的根本。零碎的光阴做零碎的事情。长期积累,必有偶 得,水滴石穿,贵在坚持。正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田间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有人消遣酒肉,大快朵颐;有人咀嚼文字,清心寡淡。岁月浊蚀,不敢鱼

46、肉,少荤多素,但也需要快 乐。书中自有黄金屋,走进翰墨森林取食也别有韵味,当我完成一篇文字,制作成美篇,发到朋友圈,并 收到点赞和鼓励时,也如同端起一盘美味佳肴。 拾起文字,有一点儿时的梦想,有一点工作时的逼迫,也有一点当下精神的寄托。我用文字堆砌一座 小屋,修筑一个花园,朋友来,我沏一壶茶,聊聊天。独处时,捧一本书,闻闻墨香,或修枝剪叶,或慵 懒的晒个太阳。 【解析】 【详解】题目是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 “拾起”, 本义是指“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 作文中可理解为“捡起”“拿起”“梳理”“端 详”“聚焦”等,“拾起”的前提是“丢失”或者“忘记”,意在告诉学生所写之事,一般是过去时;但

47、 也有特殊的,例如把“拾取”可理解为“呈现”“展现”“采撷”,如:拾起的未来高科技生活想象的点 滴,就可以想象未来空中交通普及,许多人在空中自由交通;想象未来机器人包揽了工作和家庭事务;想 象未来的人居空间向海底拓展“点滴”就是要记录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小细节。表明所写的内容是 来源于生活或学习中的小场景或小事件,而且不可唯一,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场景或事件。作文通过对 往事的回忆或未来的展望,来表达对真善美的歌颂或对生活的热爱等。写作时,我们可以抓住文题中“点 滴”二字, 题目已经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情景, 暗示学生可以从“同学的丝丝情谊”“老师的种种关爱”“生 活的点点启迪”等角度去诠释文题中

48、“点滴”的内容。 2.拟题示例。拾起的遭遇真善美考验的点滴(父亲违反家庭戒赌公约,悄悄承诺用赢的钱给我买最想要的 手机,我要不要向母亲坦白?街头的残疾人乞讨,我要不要给他们钱?好朋友凭借高超的作弊手法,接连 几次考试获得高分,我要不要提醒他?叙议结合) ;拾起的成长路上跌倒的点滴(每一次跌倒,都有所悟, 叙议结合) ;拾起的“春雨润物”的点滴(“春雨”,喻指老师。用春雨润物的自然景物描写,用来衬托老 师的润物无声) ;拾起的舌尖上的点滴(写母亲为了“我”饮食调和,煞费苦心,明写“我”的味觉舒适, 暗写灶台间的用心。指向母爱) ;拾起的橱衣间的点滴(打开自己的橱衣间,每一件衣服,都有一个背景故 事。调节心情有:美食法,美衣法,美景法我的初中生活紧张压力大,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