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专题 08 08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2021 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诗人。该诗作于诗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 21甲诗前两句通过“_”“立”等词把竹人格化,把翠竹紧附青山的状貌写活了;乙诗中的 “_”一语双关,既指竹,又指百姓大大小小的事。 22郑燮不仅喜欢画竹,也经常以竹为题材写诗。根据这两首诗的内
2、容,分析“风中之竹”深受郑燮喜爱 的原因。 【答案】 21 咬 一枝一叶 22风中之竹更能体现身处险境的不同流俗,坚守自我的特点。如甲诗中,竹立根破岩,任狂风四起, 却岿然不动。(风中之竹更能体现竹的不惧苦寒,顽强生存的品质。如甲诗中竹立身破岩,不惧不馁,“咬 定青山”顽强生长。)风中之竹更能让人产生艺术想象,成就艺术创作。如乙诗中由风中的萧萧竹声让 诗人联想到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产生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因而寄情于诗画。 【分析】 2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咬”“立”等词把竹人格化,具
3、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 在危难中,紧附青山的状貌。“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 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据此可知,“一枝一叶”一语双关,既指竹,又指百姓大大小小的事。 22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甲诗描写了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 定青山不放松”。诗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据此可知,诗 人笔下的风中之竹更能体现身处险境的不同流俗,坚守自我的特点。乙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由风吹竹摇 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据此可知,风中之竹更能让人 产生
4、艺术想象,成就艺术创作。 【2021 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甲)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 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注释】扶桑:即日本。潇湘、秦:分别指现在的湖南和西安一带。二地南北分隔,路途遥远。 19对以上两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的时间为晚上,而乙诗描写的时间为清晨。 B甲诗送别的地点是扶桑,而乙诗分别的地点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
5、诗友人的交通工具是船,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0两首诗末句反复使用了“一”或“向”。请任选一首,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9D 20示例 1:【甲】诗,反复“一”字,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一船明月”“一帆风”,将风、月拟人化, 写出了风、月陪友人回家,也体现了作者对朋友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示例 2:【乙】诗,反复了“向”,有意重复,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向潇湘”“向秦”点明了两位朋友 在暮霭中各奔前程,表达了作者对与友人各向天涯的愁绪,南北异途的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寂寞。 【分析】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A.“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
6、: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 地回到您的家!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不是时间;乙诗中的“离亭晚”,时间应是黄 昏,而不是清晨; B.“扶桑”是友人要去的地方,不是送别地点; C.甲诗根据题目“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可知,作者是送别友人,而不是同行; 故选 D。 2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 (1)“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作者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 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并使“风”、“明月”人格化。前面用各用一个“一”字, 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风”、“明月”连同“船”在一起,写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
7、畅之情,表达了顺 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 陪同友人直抵家乡, 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 饶有诗意。 作者同时用 “风” 与“明月”表达了对友人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2)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 深长韵味钧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结句的截然而止,更显示出分手握别的黯然神伤,天各一方的无 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向”字重 出,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译文】: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
8、月陪伴您, 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 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2021 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注释】韦应物:中唐诗人,在京城为官时多次因公正执法得罪权贵而被迫辞官。后出任地方官,廉政 爱民,生活清贫。 20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怀。请完成下列解诗过程。 21如果从闵汶水、张岱、韦应物中选出
9、一位“茶文化代言人”,你会选谁?请结合上述古诗文内容阐述 理由。 【答案】 20(1)特点:本性洁净,不能沾染尘埃;清香美味。(2)经历: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备受冷落, 远离京城。(3)表达诗人清正廉明、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21参考示例:韦应物;诗人利用空余时间在荒园里种了一些茶树,待茶树长到可以采摘制作茶叶时(且 喜茶树和百草一起长大时),作者便邀请几位隐士一起饮茶聊天。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中,向来以茶比喻那 些洁身自好,人品高洁、高雅和不随波逐流的人。借茶喻志,说茶言人,期望通过饮茶、种茶,使源自大 自然的茶,洗涤灵魂,以获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雅情趣。所以韦应物代言更好。
10、 【分析】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空:从“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知茶“本性洁净,不能沾染尘埃”的特点,从“此物信灵味”得, 茶味道独特,清香自然; 第二空:结合写诗时的背景和注释介绍“在京城为官时多次因公正执法得罪权贵而被迫辞官。后出任地 方官,廉政爱民,生活清贫”,及“本自出山原”一句中以茶喻人的暗示,可知诗人“因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备受冷落,远离京城”的人生经历; 第三空:本诗以茶自喻,“洁性不可污”的茶性即是作者人性,比喻洁身自好,人品高洁、高雅和不随波 逐流的人生志向和追求。 21本题考查分析运用能力。把这三个中与茶结缘的故事和以茶明志的理想信念联系起来,才能作出合理 的阐
11、述。此诗中,已写出韦应物与茶的缘分故事,另外两人与茶的故事,我们要有一定的阅读储备。 示例:闵汶水是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徽州休宁海阳镇人,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闵子长和闵际行;闵汶水十 数年在金陵桃叶渡边摆摊卖茶。因他的“闵茶”采取了别出心裁的加工方法,且保留了茶叶的旗、枪之形 状,所以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且获利颇丰;同时又因闵汶水的茶艺精湛而吸引了一批爱茶嗜茶之人。以他精 湛的茶艺作为“茶文化代言人”实至名归。 示例:张岱不仅嗜茶,而且识茶,从饮茶到品茶、评茶,无一不精。他一生兴趣广泛,对各类事物多所 涉猎,堪称为博物学家,他爱茶成痴,尝谓:“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 上一夜好
12、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把观看到一出好戏,犹如观赏 一轮好月、啜饮一杯好茶般的令人愉悦。痴茶如此,作为代言人必然能吸引更多限、好茶、爱茶之人。 【参考翻译】: (茶)生性喜欢洁净不可以被污染,作为饮品,(它)能除去心灵蒙尘和内心烦恼;此物味道非凡如同山 中的灵芝,它原本出自深山的茶园之中。我姑且在治理郡务之余,亲自在荒园中种植茶树。欣喜的是(它) 随着各种野草一起生长,这让我能够和那些隐居之人作心灵的对话。 【2021 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这两首诗的讨论。请根据诗歌内容及语境,补全相应内容。 溪村即事 (元)周权 1 寒翠飞崖
13、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绝句 (元)王庭筠 2 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注释】:1周权早年不得志,磊落负隽才,然不得志。延祐六年持所作走京师,后回归江南,专心词章, 其诗取法苏、黄,简淡和平,含蓄多致。2王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 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小文,我发现周诗的颈联和王诗的起首两句在写法上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写了“(1)_” “(2)_”这两个意象。 小语,你说得对。这两首诗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环境的(3)_。 我
14、感觉两首诗营造的意境虽然类似,但作者的感情却有所不同。王诗以月亮迟迟不肯落到西厢房, 流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的情绪。 在溪村即事中,诗人通过“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表达了(4)_。 【答案】 (1)竹 (2)梅 (3)清幽 (4)周诗通过与山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返朴归真的情愫。 【详解】 第一、二空: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 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景物。 根据“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和“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分析,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和“梅” 这两个意象。 第三空: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竹色溪阴见,
15、梅香岸曲闻”的意思是“在清溪的 南边,竹影摇曳,曲折的溪水边传来阵阵梅花的幽香”,写出山村环境的清幽。“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 香”的意思是“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 处的清幽境界。据此可知,两首诗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环境的清幽。 第四空: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根据“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的意思“山村里的 老人邀请我去做客,谈论的是与世道无关,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话语”。这一句从景物转到山村中的主人 与客人。“山翁”可能是隐居岩林的高士畸人,也可能是躬耕山村的淳朴老农,不管是哪种人,不管他们 僻居深山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诗人心目
16、中,他们都是归真返朴的体道者。他们邀请偶入此中、赋性与之相 近的诗人饮酒,不须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须谈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相见 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平凡闲话,便是世间至文,斐然成章。一个“总”字是全诗唯一的虚字,却最 实在地表达了诗人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的情愫。 【2021 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元章 倒枝梅画 徐渭 皓 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注】)王元章: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元末明初诗人、画家。倒枝梅:花枝下垂的梅。徐 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
17、、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皓: 洁白。 16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王元章笔下的梅花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17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6颜色洁白。有独特的芳香。有不落于俗的神韵。不是浮云高枝,而是低垂着地。 17诗歌最后两句说:自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所以就不要怪王冕把梅 花的花枝画成下垂的。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高尚风格的人的同情,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 的行为的批评,对自己遭遇的自怜自伤。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 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18、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的意思是: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绌,却不能再画 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画图。“皓态孤芳压俗姿”写出了梅花洁白的颜色,独特的香味;“不堪复写拂云 枝”突出神韵独特不俗,低垂着地下的特点。据此可分条概括作答。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 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诗歌的最后两句“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的意思是:自古 以来的万事万物总把崇高的品格憎恶,所以不必奇怪画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联系当时社会生活里 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作者愤恨地指出,从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
19、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这里作 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对具有高尚风格的人同情,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恶劣世俗 加以抨击。正因为世俗不公,所以作者说不能责怪王冕把梅花的枝头画成下垂到地面了。据此理解分析作 答。 【2021 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屯田词,完成下列任务。 屯田 词 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 ,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南天泪如雨 。 【注释】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
20、、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安史之乱”后,中唐国势衰弱,边境多事,且军粮不继,依赖屯田。沙碛(q ):沙漠,不生草木的沙 石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望断南天:希望渺茫的意思。南天:古人以为老天爷所在。一说指南 边的故乡。 14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常通过写人叙事来传达思想情感。请你梳理“屯民之事”,补充下列思 维导图。 15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文往往蕴藏着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 关切。参考示例,探究本诗中的“隐身”叙事及其作用。 “隐身”叙事探究表 (知识卡片)“隐身”叙事是指作者不直接议论、抒情,主要以叙事、白描来展现褒
21、贬态度。 卖炭翁中 的“隐身”叙 事 “翩翩”一词运用反讽,写出宫使的动作十分轻快,和卖炭老翁“两 鬓苍苍十指黑”的苍老辛劳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宫 使的刁蛮跋扈,也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更让读者明白,原 来导致卖炭老人穷苦生活的,不仅仅是严寒的天气,更是宫使肆无忌 惮的公开掠夺。 屯田词中 的“隐身”叙 事 _。 【答案】 14(1)飞蝗至;(2)守空屋;(3)官教伐木。 15示例:诗人没有直接进行抒情和议论,通过叙事和白描,写出了屯民们生活的贫苦,表达对屯民悲惨 命运的深切同情。明明是“遍沙碛”的荒地,老人和孩子们却“欣欣”然地春耕,引起读者疑惑。得知屯 民们“守空屋”、
22、“移屯田”经历后,读者恍然大悟,“欣欣”之情是因为天灾人祸面前,“耕沙田”已 属不易。 【分析】 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即可。本诗是一首叙事诗,1 至 4 句写一些驻屯兵在 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5 至 8 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出 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9 至 12 句叙述这些 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 中伐木。于
23、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于是用 13.14 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 一般落下。据此分析,本题的三个空依次应填写:飞蝗至;守空屋;管教伐木。 15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通读诗歌把握诗歌整体内容,认真阅读题目,学习理解知识卡片中“隐身” 叙事的写作手法,仿照卖炭翁中“隐身”叙事分析,完成题目。可抓住“老稚欣欣种禾麦”中的“欣 欣”一词进行分析。诗人没有直接进行抒情和议论,通过叙事和白描,写出了屯民们生活的贫苦,表达对 屯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明明是“遍沙碛”的荒地,老人和孩子们却
24、“欣欣”然地春耕,引起读者疑惑。 得知屯民们“守空屋”、“移屯田”经历后,读者恍然大悟,“欣欣”之情是因为天灾人祸面前,“耕沙 田”已属不易。同时“欣欣”一词表现老人孩子种禾麦时的喜悦,对未来的丰收充满希望和憧憬。而后面 遭遇干旱和蝗灾,致使颗粒无收,衣食无依,希望破灭,对他们是沉重打击,所谓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这 样的结局更使人哀伤。 【2021 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端居
25、:闲居。 22联系两首诗歌,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23下面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 22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23都表达了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一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迷蒙雨色、 朦胧夜月的笼罩下的黯淡模糊的青苔、红树表达情感。或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雨中”与“月中” 不太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此刻,诗人目睹眼前景象,脑海中又出现了许多个孤独的夜晚独对青苔 红树的场景,更添悲凉。第二句
26、通过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表达情感。 【分析】 2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远书”显然是指来自远方的书信,那么必然是分离的情境,结合“只有空床敌素秋” “雨中寥落月中愁” 等句可以看出思念之情,结合“阶下青苔与红树”可知是在回忆美好往事,结合“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知 是在询问归来的日期,结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是在设想团聚的画面,故远书可能 会写些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设想团聚画面等方面的内容。 23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分析。 情感:从这两句诗的内容来看,第一首诗的两句描写画面,营造凄凉氛围,一个“愁”字点明中心情感, 结合“远书”可知表达的是独处异乡的孤独
27、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二首诗则描绘了设想中团聚的画 面,用设想中团聚的美好衬托今日分离的痛苦,同样表达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一首诗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抓住“青苔、红树、雨、月”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朦胧的、颜色对比鲜明的 画面,一个“愁”点明情感是痛苦的,那么景物就营造了氛围,烘托了愁苦,所以是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 景。同时因为“雨”和“月”在自然环境中一般不能同时出现,说明这个画面有一部分是作者的设想,那 么有实写,也有虚写,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首诗则设 想了他日团聚时的画面,共同谈论今日分别时的景象,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用设想团
28、聚来衬托今日分隔 两地的思念和痛苦,更赠悲凉,表达思念和孤独之情。 【2021 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 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 ,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释)西湖:指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一度出官到颍州,喜欢那里的风景。经历了不同政党攻击污蔑的 政海波澜,当其 60 岁时,辞官归隐,重归颖州。朱轮:古代太守乘朱轮车。辽东鹤:传说中辽东人丁 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后也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 17(任务一)这首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多处对比。请从“处境对比”或
29、“心 境对比”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 18(任务二)在品读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时,两位同学对“辽东鹤”这个意象所含情感产生分歧, 请你结合初中学过的欧阳修作品,补全对话。 【答案】 17示例 1:处境对比。一句“富贵浮云”暗含着作者今昔不同处境的对比。根据背景链接,之前诗人来颍 州是出官至此,即“来拥朱轮”,而今日却是遭遇政治风波后辞官归隐,一切宛若“浮云”,表达对世事 变迁的感叹。 示例 2:心境对比。曾经是“来拥朱轮”,意气风发:而今恰似“辽东一鹤”,故地重游,旧人不再,新人 不识。这之间的情感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18示例 1: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正值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采桑子系列词作是在
30、宦海浮沉辞 归后所作,都处于人生失意中,但欧阳修在失意的背景下依旧能保持在美景中赏玩、闲适的意趣,并能与 民同乐。 示例 2:我们学过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与本词是一个时期的,在采桑子轻舟短棹西 湖好中明显能感觉到欧阳修在此间乐观赏玩的心态,并不沉湎于悲哀之中。 【分析】 1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可以从“心境对比”“处境对比”两个角度入手赏析。 处境对比:“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将作者从过去“来拥朱轮”拉回到眼前,二十来年中,他从 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联系诗歌背景可知“富贵浮云”暗含作 者今昔不同的处境,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
31、情山水的夙志, 同时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也尽在其中。 心境对比:词的开头两句,就是作者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 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 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现在归颍州而 引发的人生感慨。 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明确,“归来恰似辽东鹤”句意是这次归来,就像 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这句话点明作者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 轮”恰成对照,其中,“辽东鹤”引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后用来喻指世事的变迁。注意题干要求及 对话情境,结合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补全对话。 示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有名的“自适”之作,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山水自适、 与民同乐的情怀,我们从中也依稀可辨作者“载道”之隐衷,“与民同乐”之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