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备战备战 2021 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山东卷)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山东卷)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1 题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先秦时期 2020 年山东卷是自主命题,在考试形式上开创了先河,但是究其根本,仍脱离不了课程标准中 所提到的核心素养,无法脱离课标要求。在做选择题时,要立足材料,把握方向。从阶段的时代特征 出发,把握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答题,提高应试技巧。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1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先秦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在 这一个时期所产生的种种观念都对后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2、影响。对于本题而言,学生在阅读完材 料之后,要首先明确的韩非的思想中提到的“义”指的是什么,本题需要回答的是思想的共同点,首先明确的韩非的思想中提到的“义”指的是什么,本题需要回答的是思想的共同点,那 么我们抓住一个思想就能够明白另一个;其次,要求考生在看到战国时期,这样显著的时空标志词之看到战国时期,这样显著的时空标志词之 后,能够回忆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后,能够回忆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各国相继变法,崇尚法家思想,追求统一,各国相继变法,崇尚法家思想,追求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历史发展的趋 势势。考生在把握具体特征之后,就能够根据方向选出正确答案。 解读秘籍解读秘籍: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中华文
3、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其所产生的制度和理念均对后世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空定位: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 重点识记: 1夏朝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确立了家天下的传子制度,由氏族部落的禅让制转变成家天下的传子制度。 2商朝 (1)王位继承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特色 (3)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作为联盟的首领,其对外服即诸侯所在区域的控制力是相当有限的。 (4)商朝出现了早期宗法制度的萌芽,体现了文明的连续性。 3西周 (1)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由王室分配,私人无法调配和交易;井田制下, 平民所交地租为劳役地租,人身依附性强
4、;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集体劳作,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低下。 (2)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分封的诸侯在封地内拥有再分封的权利,同时要履行为周王镇守疆 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的义务;通过分封诸侯,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民族融合;通过分封,各族实现了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分封的诸侯不仅仅是地方的诸侯,还 是周王室的臣属,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宗法观念对后 世姓氏、族谱等影响深远。 (4)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为贵族政治提供了一套礼仪规范,其本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德 治和礼
5、治相结合。 (5)经济上: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加强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繁荣时期,青铜作 为礼器而存在。 2 4春秋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文化上,私学产生, 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 5战国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各国相继进行变法,使整个战国时期往统一的方向发展,贵族政 治没落,官僚政治出现。 政治上,专制皇权雏形出现;各国相继推行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区域联系加强。 文化上,百家争鸣,关注民生,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推动社会走向统一。 (2020 年
6、山东卷,1,3 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 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2 题题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秦汉时期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2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秦汉、魏晋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 段,战国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由分裂走向统一;秦汉魏晋时期,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凝聚起到了重要作用。由分裂到统一 的转变阶段,政
7、府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控制力趋向强化。魏晋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并且出现了民 族融合的趋势。 立足课标要求:秦汉时期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 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 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秦朝结束分裂,汉承秦制,巩固统一的封 建王朝。 解题秘籍:解题秘籍: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国家巩固时期 时空定位: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两汉(公元前 202-公元 220 年) 1秦朝 政治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
8、全国政务,其凭借着行政体系能够对皇权形成一定 的制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推动了贵 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周秦之变,秦朝实现了皇帝的高度集权;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选官标 准。 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巩固统一多民族王朝;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控 制。 文化上,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统一文字小篆;文书制度,巩固了统 治。 另外,开疆拓土,大规模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两汉 政治上,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设置了中朝,剥夺了宰相的议政权;地方上,汉初实行 3 郡国
9、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设置十三州刺史作为监察单位,东汉州成 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实行察举制,根据品行选官;东汉时期,形成了外儒内法局面。 经济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行算缗告缗政策;颁布平准令,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外交流;出现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庄园经济,典型 特征是自给自足,集体劳作。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中国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政治; 汉赋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展现了恢弘的大一统局面。 (2020 年山东卷,2,3 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
10、商业活跃的 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B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3 题题 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魏晋南魏晋南 北朝、隋唐时期北朝、隋唐时期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3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魏晋、隋唐时期,魏晋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并 且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历史阶段呈现出民族融合以及南方经济不断得到开发的特征,南北朝的并 立实际上反映了南朝的门阀政治和北朝皇权政治之间的并立, 最终封建王朝从北朝
11、焕发生机并且实现 统一,中国历史开启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立足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解题秘籍:解题秘籍: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定位:三国两晋(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政权)、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唐(公元 618 年-公元 907 年)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上,出现三省制的雏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阶段性;选
12、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 选官标准;南朝出现士族的门阀政治,北朝出现皇权政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权力格局。 经济上,西晋时期出现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手工业方面,发明灌钢法,烧制出 白瓷。 文化上,魏晋玄学出现;佛道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但是仍为主流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 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魏晋时期,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时期的 文化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民族交融、封建国家分裂以及佛教盛行的特征。 2隋唐 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古代加强皇权的第二个阶段分化相权,使得朝政大权不能掌握在 权臣手中; 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唐中期后实行节度使
13、制,造成了唐中后期割据的局面;实行科举制,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文化 的氛围;府兵制崩溃,实行募兵制,减弱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经济上,江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 4 上丝绸之路兴盛;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租庸调 制发展到两税法,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唐代币制改革,不再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大运河的开发, 真正把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南北区域密切沟通了起来;安史之乱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是第二个 阶段,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唐中
14、后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文化上,三教合一;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唐六典的颁布,中华法系基 本确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面临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措施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政治上,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风俗上,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评价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 基础。 (2020 年山东卷,年山东卷,3,3 分
15、)分)表 1 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 1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 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 的再分配 【答案】D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4 题题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宋元时期宋元时期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4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
16、强 和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封建政权由分裂状态再一次走向统一,经过两宋以及元朝的政 权建设,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元朝行省的设置,标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走向成熟。同时,由 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进一步加强,“苏湖熟,天下足”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 5 完成,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推动宋元时期达到另一个 文化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立足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 化(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 识北方少数
17、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 解题秘籍:解题秘籍:阶段特征: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走向统一 时空定位:北宋(960 年-1127 年)、南宋(1127 年-1279 年)、元(1271 年-1368 年) 1两宋时期 政治上,二府三司制的出现,沿袭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分化宰相权力的原则;奉行重文轻武政策, 科举制达到成熟阶段,推动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地方制度上,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 负责监督;监察方面,宋代出现独立的谏院。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纸币“交子”,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宋代坊市界限 被完全打破,出现了夜市、草市,交
18、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丝绸 之路兴盛,外贸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推动了租佃经营 进一步发展,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私营手工业规模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榷 场贸易发达,促进了边疆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儒家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强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发展成为理学;四大发明在宋 代达到成熟阶段;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宋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受商 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影响,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个性;描写市井风情的风俗画兴起,文人山 水画成为独立画种,诠释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
19、治、经济的反映。 2元朝 政治上,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上设置行省,开创了地方治理的新模式,成为后世省制的开端。 经济上,棉纺织业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文化上,元杂剧和元曲出现。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两积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质量,使军队 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改革科举:改考
20、经议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改革积贫积弱局面进行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 的局面。 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020 年山东卷,4,3 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 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6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5 题: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题: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明、清前期
21、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5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明朝到清朝前期这一段历史,明清时期是中华文 明的辉煌与迟滞阶段,在这一时期农耕经济发展到鼎盛阶段,并且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中华文明处 于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后继乏力,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由此,中华文明在西方资本主义扩 张的浪潮中处于下风,却浑然不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然预见危机,时代局限了眼光。总而言之,明 朝至清前期,中华文明鼎盛辉煌下暗流涌动,隐藏着衰败的危机。 立足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 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
22、重要意义;了解明 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 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山东卷第 5 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进步 思想家们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顺应趋势提出了何种观点才是这道题的精髓所在。 解题秘籍:解题秘籍: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时空定位:明朝(1368 年-1644 年)、清前期(1644 年-1840 年) 明清前期 一、政治上 1中央官制的变化: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殿阁大学士,设内阁;清朝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
23、着专 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密折制度,增强了皇权的神秘性,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注意】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与英国的内阁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跪奏笔录。 2清朝地方治理 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做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册封达赖喇 嘛,设台湾府,设立伊犁将军) 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收复台湾;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 3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的原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条件具有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 和影响。
24、互补型的经济结构, 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 重要经济基础。 主体民族汉族的凝聚力作用。 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样也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 发展。 7 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 二、经济上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明中叶以后,在江南等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 3商业 白银货币化、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商帮的出现、工商
25、业市镇兴起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政策: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 行。 (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李贽:追求个人解放,追求自由,主张独立思考; 王夫之: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科技文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西交流的成果; 绘画
26、和艺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戏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收 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于道光年间,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拓展】 市民阶层的影响 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 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 市民阶层已开
27、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 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张居正改革 内阁权力的膨胀、一条鞭法、羁縻政策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6 题: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题: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晚清时期 8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6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晚清时期,清朝前期中华文明到达了鼎盛,盛世 之下暗藏着危机。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进行,打开中国市场以及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成 为当时西方殖民者最
28、迫切的任务,中国由此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且被迫开始近代化,这使 得晚清时期的中国呈现出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 立足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山东卷第 6 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晚清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浅 到深,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对于晚清时期的考题,学生需要把握学习过程的渐进性特征,能够区分 历史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明确晚清时期变革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2020 年山东卷,6,3 分)1873 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
29、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 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 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答案】C 解题秘籍:解题秘籍:阶段特征: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时空定位:1840 年-1912 年 一、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 态度: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代表人物:林则徐
30、、魏源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救亡图存洋务运动 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 三、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太平天国运动 态度: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 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也是由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土地要求,但迫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实现建立 大同社会的理想,具有空想性。 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未能体现农民阶级最迫切的土地要求,
31、具 有空想性。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亡图存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9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 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戊戌变法的内容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
32、废除八股。 3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五、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 1背景:国内社会危机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2措施 (1)政治: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责任内阁等。 (2)军事:裁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
33、练新军事宜。 (3)经济:设立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 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 (4)教育: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3评价 (1)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2)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 (3)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拓展】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影响 (1)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2)客观上加
34、强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3)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4)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变化。 2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 (4)向西方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投入到救亡图
35、存的运动中。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2020 年山东卷第 7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民国前期,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中国近现代史在 2020 年 10 考试中占了 40 分,拥有了高考历史的半壁江山,而民国前期的考查则是重中之重。民国前期,伴随 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的契机,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1 年民国前期的命题方向仍然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能够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 分,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而把握民国前期社会转型的动荡与曲折的时代特征。客 观题的考查要注重围绕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把握每个阶段的时代走向。 立足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
36、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 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 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阶段特征:民国前期近代中国的动荡和转折 时空定位:1912 年-1919 年 一、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化为三民主义:民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汉族政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平 均地权)。 二、辛亥革命 1时间:1911 年-1912 年 2具体事件: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
37、、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 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注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事件,规定了主权在民,人民享有相当大的自 由,但是其立法有为人立法之嫌,通过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 但是因人立法违背了宪法的初衷。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进步性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
38、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 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 三、北洋军阀的割据统治(实质是列强在华势力的附庸) 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 约国方面。中国劳工参与一战,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新文化运动 1原因:辛亥革命的
39、失败以及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人们意识到思想文化的落后性,人们缺乏对旧思 11 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新文化运动就是在对辛 亥革命的反思中逐渐开展。 2内容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意义 (1)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 (2)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五、民国前期社会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1)原因 内因
40、: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 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快速发展,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 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呈现出中西杂糅的局面)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 历法:改用阳历。 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
41、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 风尚。 (2020 年山东卷,年山东卷,7,3 分)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 1 为 1919 年 4 月北京 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 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 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 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图 1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
42、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12 押山东卷第押山东卷第 7 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民国后期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2020 年山东卷第 89 道选择题考查的是民国后期,或者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 段历史。在这段时期,中共成立并且进行了革命道路的探索,民族工业获得曲折发展,最终在先进政 党的领导下,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在正确革命道路的引领下,我们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胜利,最终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对于民国后期的复习,要注重基础性训练,熟悉教材中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论述,明 确每个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
43、时空观念;冲刺阶段,要能够把握每个阶段中共的不同任务,工作 的重点以及称呼的变化,明确中共方针政策的调整;能够立足具体情境,探索分析中共政策的合理性 以及国民党政权不得民心但取得一定成效的认识。除此之外,要把握中西联系,立足世界,看待当时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立足课标要求: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 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 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
44、屈的精神,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 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题秘籍:解题秘籍:阶段特征:民国后期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时空定位:191954-1949101 一、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转折点。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
45、开。 2内容:确立了党章,选举了党的领导人,但没能结合国情制定合适的革命纲领。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第一次合作和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民族主义: 各民族一律平等, 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不再局限于单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而是将权力赋予人民;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2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1)时间: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相关事件:五卅惨案、东北易帜 (3)意义:基本上清除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
46、统治,对帝国主义列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后来 因为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3 原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纺织、面粉及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 (1)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
47、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 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 内容: 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 4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俄国:城市中心论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不再一味参考俄国的革命道路,而是结合了中国国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5政权建设: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
48、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6土地革命 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而不是归农 民所有;一切土地禁止买卖,分配后除老幼疾病及服工役者外,均需强制劳动。这些规定不符合当时 农民的思想和传统习惯,不利于发展革命力量。 兴国土地法:把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7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转折遵义会议(19351) 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历史意义:开始
49、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 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红军长征的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 面。 六、抗日战争 1局部抗战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 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14 2全面抗战 (1)日本全面侵华:1937 年 7 月 7 日晚,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 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 年 8 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 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战路线的形成。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 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