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6 ,大小:4.31MB ,
资源ID:184143      下载积分:1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841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

1、 1 2021 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 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 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极不平衡。 (1)表现 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 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 90%的人口。 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印度,13 个国家人口超过 1 亿。 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 (2)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 沿河、 沿湖沿河、 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干旱地区的绿洲绿洲人口集中, 农牧业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

3、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难点突破 1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分布规律 具体内容 原因 2 中、低纬 度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 N60 N的中 低纬度地区, 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 口的 90% 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 平原 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 近海岸 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 200 km 以 内的沿海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 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 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 被。 不同植被带的

4、农业布局不同, 人口 分布状况也不同。 一般来讲, 降水少的 地方人口稀少, 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 平原规律 世界上海拔 500 m 以下的低平地区, 居 住着全球 80%以上的人口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 地势平坦, 有利于 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 不便, 加上气候寒冷、 风力大等不利因 素,人口较稀疏 难点突破 2 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规律: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

5、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 “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 以东以南, 人口稠密; 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难点突破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3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 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 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 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 交通不便, 气候寒冷、 风力较大, 人口较稀疏 气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 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 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6、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不同植被 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 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 人口稠密区 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 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 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土壤肥 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 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 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 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 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 岗等 (2)影响人口分布的人为因素 时期 社会经济状况

7、 人口分布 原始社会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逐水草而居 农业社会 以自然经济为主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 比较分散 工业社会 工业生产的发展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20 世纪 50 年代 以来 生产力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进步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发展中国家尤为 明显 (3)影响人口分布的其他因素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 政 治 战争 有时可以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 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 政府的人 口与发展 “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 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

8、的空间分布 4 政策 文 化 宗教信仰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 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习俗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降 低了人口出生率 历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国际

9、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就业的外 国人、国际定居难民难民等。 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

10、因素:全球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 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15 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新大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欧洲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5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拉丁美洲 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 世纪 70

11、 年代后,亚洲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对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 世纪 80 年代 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 自发性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 渐下降,自发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东部迁移的趋势 扩大。一定数量

12、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澳大利 亚亚等国迁移 难点突破 1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地区 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变化原因 拉丁美洲 由迁入变为迁出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独 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 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 欧洲 由迁出变为迁入 北美洲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难点突破 2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 好的地区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 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 西 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

13、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6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 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 力获得解放 难点突破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 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 系;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 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难点突破 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

14、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 N 以 南)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 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 形成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

15、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 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和 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 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 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 重要作用 7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人口迁移 政治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

16、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 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 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不断增长。 (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迅速增长。 (3)目前:处于快速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自然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 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 和迁出率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

17、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人均消耗量量在逐渐增加。 2解决途径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人地关 系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表现 原因 影响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枯竭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森林植被破坏 乱砍滥伐 草原草原退化 过度放牧 8 土地沙漠沙漠化 大面积开垦草

18、原 大气、水环境恶化 工业生产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 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经 济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

19、源消费水平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相对性、警戒性。 (4)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难点突破 1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难点突破 2 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 9 资源 重要性 利用中的问题 土地 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 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 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水资 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森林 资源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作用 难点突破 3 人口容量与人口

20、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 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难点突破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10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越丰富, 人口合 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人

21、口合理容量越大, 反之越 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反之越大 难点突破 5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性 章末总结 1、人口分布 11 2、人口迁移 3、人口容量 12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 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结合实例,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

22、是主要从事农业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类型 内容 农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农业生产的土地 建设用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城乡用地差异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空间功能差异。 13 (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分布状况。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 主要功能 居住区居住区 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

23、的场所 工业区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 商业区 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金融流通的中枢 (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4)城市空间结构: 规模 空间结构 较小城市 同心圆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较大城市 多核心多核心状、棋盘格状 (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 变化。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 (3)集市流

24、通和地方服务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人居环境。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 件差的地方乡

25、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14 难点突破 1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 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 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 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 移动,并趋向于 沿主要交通干线 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 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 优美,与高坡、 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 环境相对较差, 与低 地、工业区相联

26、系 难点突破 2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 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 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难

27、点突破 3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方法 (1)协调主要功能区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各功能区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 各功能区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商业区除考虑交通因素外,还要 考虑消费人群因素。 (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区 尤其是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环境优美位置; 工 业区则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地区。 15 (3)合理设置卫生防护带。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 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

28、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 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 环境。 (4)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发展余地。其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难点突破 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难点突破 5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 难点突破 6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我国城市大多分布 16 形 区 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 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 高

29、原地区 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 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谷地、湟水谷 地 气 候 气候适 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 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纽约、东京、上海 等 气候恶 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 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 市少 河 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 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如南 京、重庆等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 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宜宾等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 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重庆、武汉等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 物流集散 上海、广

30、州 军事防 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 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难点突破 7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 影响 典型事例 经济 水平 水平越高, 城市数目越 多、规模越大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 中西部较少 资源 (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产生新兴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 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 发生变化, 城市发展受影 响 英国阿伯丁(石油),南非约翰 内斯堡(金矿),中国鞍山、包头、 攀枝花(铁矿),中国大庆、玉门、 东营(石油),中国大同、抚顺、 开滦(煤炭); 德国鲁尔区 20 世 17 纪

31、5070 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 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我国的 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前的产 业结构调整问题 交通 交通便利与否:沿海、 沿江、沿铁路线、沿高 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 线 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 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 如 车船时代大多在河流交 汇、大道会合处出现城 市, 现代交通时代在交通 枢纽和沿线出现城市;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 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依靠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 市有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 等;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 河城市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 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 运、铁路的开通,发展速度放缓 难点突破 8 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

32、变化对城市区位的 影响 典型事例 政治、 宗 教 、 历 史、 军事 政治中心使得首都 成为大城市,另选新 建城市作为首都; 因宗教兴起城市; 军事要塞兴起城市 政治中心消失会影响城 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 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 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 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有些 国家把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 首都巴西利亚;我国的城市化战 略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麦 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的兴起 是因为宗教 科技与 旅游 因科技而兴起科学 城;因旅游而兴起 旅游城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 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 位影响因素 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中 国安徽的黄山、广

33、西的桂林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 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8 (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性。 2城乡景观 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二者关系 地域文化城乡建设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

34、居特色上的体现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性。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等级制度。 (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小,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外 围围,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美国城市由于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降 低,易形成城市带城市带。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城乡建设贯穿“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化发生

35、变化后,建筑风 格也会发生变化。 (2)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 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难点突破 1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19 难点突破 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农耕 区 人口众多,密度 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 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 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 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 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 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 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

36、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 居点逐渐增多 难点突破 3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布局 美国城 市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 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 移民大量来自欧洲,接受了 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 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 发展 历史 不同 20 征 欧洲城 市 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 教堂等建筑, 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 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 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 筑的风采 建筑 结构 中国建 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 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 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

37、求 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 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 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 地域 文化 差异 美国建 筑 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 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 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 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 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 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 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 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 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 统治 权力 的不 同 难点突破 4 我国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措施 (1)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群)等,必须保留。有保留条件者,应完整保留,如北京

38、的 故宫;或在保留原有风格和艺术、历史价值的条件下,进行改造扩展,并组织到城市艺术布局 中去, 如天安门广场。 有些保留不全, 或部分残缺, 可在原有基础之上加以利用, 如各地的宫、 观、祠、庙等,可适当成为公园或游览胜地,如成都的文化公园,就是由原来的青羊宫、二仙 庵两座庙宇合并而成。 (2)有些因所处位置与如今现实要求发生矛盾, 可进行迁移, 如北京中南海的船坞云绘楼, 移至陶然亭公园中重建,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有些无法保留或与现实要求有很大的矛盾,可考虑移址搬迁。如三峡水库蓄水后,为 了防止屈原祠这一重要文物被淹,现已决定将它迁往秭归新县城。 (4)有些原物已毁,如革命纪念地区

39、、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和园林等,可适当恢复重建。如 井冈山的革命纪念中心茨坪地区、遵义的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纪念地区、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 滕王阁、扬州的二十四桥等,以增强城市的地方色彩,丰富城市的革命历史和文化艺术内容。 (5)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建筑群或文化古迹,必须保留者,除进行完整的修复保留外, 21 在其附近地区的建设,不能有损保留项目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 (6)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除有形的文物古迹之外,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传统艺术、 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这些内容与有形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 共同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积存,共同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此

40、,我们也要加大力 度,予以保护。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空间上集聚、乡村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3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化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发展阶段 城镇化发展速度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极为缓慢,之后,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 镇人口比重比重迅速攀升。现在出现了一些大都市带。 2发达国家与发展

41、中国家城镇化对比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有些国家出现了城镇化畸形发展。 3我国的城镇化 (1)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提高。 (2)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注意问题: 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协调发展,以城镇群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 1有利:城镇规

42、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 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 3今后方向:建设生态生态城市、田园田园城市、智慧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难点突破 1 城镇化的内涵 难点突破 2 城镇化的标志 难点突破 3 城镇化的动力 难点突破 4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 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见 下表。 产业 影响 第一产 业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

43、转移 第二产 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 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第三产 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 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 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 指工业革命及其以

44、后的城镇化。 难点突破 4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难点突破 5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早 晚 24 时间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 迅速发展 城镇 化水 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 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 口 亚、 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 展和工业化进程; 南美洲国家城镇化 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45、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 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 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 村劳动力过剩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 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难点突破 6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比较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 农村 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 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 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 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 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 乡村,

46、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 长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 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 镇集中, 城镇数量和规模逐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 交通拥堵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 活环境, 中小城镇和乡村基 础设施更加完善, 环境优美 25 渐扩大 图解 联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 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城市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难点突破 7 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思维导图 1、城乡空间结构 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6 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27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新课标要求:结合实

47、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含义:利用动植物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 来获得产品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专业化进程。 生产技术:包括良种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劳动力和政策等。其中市场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按照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世界农业的变化特点 (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商品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