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5KB ,
资源ID:183653      下载积分:8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836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总结)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总结

1、2021 哲学纲要哲学纲要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 1.源于: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内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形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 5.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2、。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 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 把人们自发的、 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 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4、 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局限性:只是猜测, 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 史观(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 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 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哲学与时代一、哲学与时代 1、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 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 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 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6、?) 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解放人的思想, 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 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 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 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律 3、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二)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

7、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 性的统一三个基本特征都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产生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

8、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 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 相符合。 2 2、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 3、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

9、 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 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1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 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 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

10、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 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3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 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

11、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 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 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5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

12、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 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 事,求真务实。) 6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 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理论依据物质决定

13、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现实意义:这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 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 的事物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 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部分)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部分)

14、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 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 题。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1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提示: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多样性)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15、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 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 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条件性) 2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6、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 整体中的部分。 (3)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 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 发展。 3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 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 1

17、、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 不是运动变化, 不是质变; 判断事物先后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是否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是以力量的先后表面的形式作为判断标准) 3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 (1)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是一种渐进的、 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18、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 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 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4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 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 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 程。 (3)方法

19、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 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 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5 5、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 和发展的环节。 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1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 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对的;矛盾的同一

20、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 脱离同一性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 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 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

21、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 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 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 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健。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唯物论的角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 4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

22、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 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 5、区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区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外延:就复杂事物中包含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 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多个;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 展的进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常用语:关健、

23、中心、主题、 突破口、核心等); B.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外延:指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比较的 结果: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作用:矛盾的主要方 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 流和支流。常用词: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本质、总体上看、利弊、 优势、形势等) 6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 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

24、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唯物论的 角度) 7 7、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部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部分)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部分) 第

25、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形式不同: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 (2)阶段不同:初级;高级 (3)两者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 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 2、实践、实践 (1)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 (2)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 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

26、史 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理解:认识的来源(实践不等于获得认识的途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 验)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7、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 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 和改正对待错误。 3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28、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和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 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 上升的过程。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不是推翻) 第五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1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

29、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既包括政治、 法律、 哲学、 道德、 艺术、 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 2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 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 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 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先于)。 3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

30、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 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 织和设施。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 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31、 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 础的发展和变革。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6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32、)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7 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世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

33、方法, 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区别: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运动 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 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第六课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 1、什么是人的价值?、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 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居首位) 。 (2)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居于从属地位) 。 区别: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涵盖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概括性和普遍 性)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

34、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主观范畴;) 人生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只是涵盖 人生领域的价值) 2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 业的贡献。 3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 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 值

35、观,作出正确的价判断和价值选择。 4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依据和标准: (1)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判断和价值选择; (2)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 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 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人的

36、正当选择。 5 5、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价值在于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 判断和价值选择。 (3)作出正确的价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 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客观 条件:(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 现;主观条件:(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 努力增长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 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打牢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