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围 城 中 国 经 典 小 说 导 读 网 角 色 介 绍 1 5 2 3 4 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 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 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 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 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 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 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 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 争又于事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 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 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 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 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
2、、意志不坚 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 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 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 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 和力量 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 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 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 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 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 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 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 个层面的“围城”困境 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 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 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 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 却是个最工
3、于心计的人。 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 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 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 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 唐晓芙 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 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于是两人误会不断、 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可怜一对进步恋人,双双为理想所眈。 唐晓芙纵是满腹诗书也枉然,到头来连婚姻都虚无缥缈。 苏文纨 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 游戏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 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
4、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 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 的。 作 品 评 价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 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 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 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 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 是在外面 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 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 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所以无法在三闾 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 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 的做人的操守 钱钟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 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 的象征。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 如果让方鸿渐
5、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 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 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 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 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 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 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 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 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 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 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 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 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 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 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 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 足和厌烦 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 苦,执
6、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 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 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 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 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 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语 言 特 色 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 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 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围城 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 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 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
7、为一本成功的作 品。 围城中的妙喻有三种,一是真 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 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 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 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 新奇,玄妙。第三种是利用喻体和 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逻辑 性,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使作 品更显诙谐、幽默。 围城中的妙喻有三种,一是真 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 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 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 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 新奇,玄妙。第三种是利用喻体和 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逻辑 性,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使作 品更显诙谐、幽默。 围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现实、典型,心理
8、描写的逼真、 传神以至于读者们心灵感应;批判人性与文化,手法上幽 默,精神内涵深刻。这些多得益于独具匠心的比喻手法。 比如,用火柴点车灯的一节“连划了几根火柴,只点的心 里的火直冒”(凭记忆,与原文或有个别字错,下同); 又如坟后的那扇门“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等等。诸如此类,妙语连珠,深入脑海,不仅记住这些佳 句,更记住了这些佳句所叙述的人、事,以及这些人、事 背后的深刻而广袤的隐喻。 作 品 鉴 赏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 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 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 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 具有值得解剖
9、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 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 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 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 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 (婚姻)的失败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 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 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 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 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 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 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 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 中的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 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
10、这部小说中 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 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 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 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 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一是以 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 端,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 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 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作 品 概 况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于1947年首次出版,被誉为 “新儒林外史”。 本书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对生活的深
11、刻观察称著。作者用繁茂、幽默 诙谐的比喻和反讽,配合尖酸刻薄的语言和机智幽默的文字,表现了 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婚恋、教育、生活、事业等种种 “围城”中的困境。借以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欺诈、虚伪与懦弱,展 示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 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 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 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 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 资助他出国求学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 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 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 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 期间并结
12、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 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 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 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 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 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 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 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 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 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 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 际纠纷当中。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
13、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 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作 者 简 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 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 1997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 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 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 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谢 谢 观 看 中 国 经 典 小 说 导 读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