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3 讲讲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课标要求 考试细则 【课程内容】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了解相关现象(如小孔 成像、日食与月食等)。 2.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 的现象。 3.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及其特点, 知道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活动建议】 1.探究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成像的原因。 2.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何种物体是光源。知 道光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知道光在同一 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自然界中最 大的速度,其大小为 3108米/秒
2、。 3.知道白光是由单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 颜色与被照色光之间的关系。 4.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5.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与光的反射定 律之间的联系。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能直 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 像的对应关系。 6.当光线射到反射面为球面的物体上,能应 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 知道凸镜和凹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作 用。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大小为 3.0108m/s。 3太阳光是由不同单色光混合组成的复色光。红光的外侧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光 的外侧是紫外线
3、,能杀菌消毒。 4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或透射的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决定, 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时说的黑板“反光”是该处发生了镜面反 射;我们能从四面八方看到同一物体,是该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8平面镜成像 (1)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特点: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
4、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垂 直镜面;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9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汽车观后镜、拐弯反光镜等);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 阳灶、探照灯等)。 10易错分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 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的黑色区域。 像是从物体出发的光经光学系统反射或透射后形成的与原 物相似的图景。 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反射或折射后会聚的像, 它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 又可以显示在光屏上,是真实存在的像。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成为发 散光线,由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 只能
5、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幕上显示,从轮廓上看影子、像与物体都比较相似。但影子一定是 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线不能到达的暗区,是黑色的;像则可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或可能是由光的反射、折射形成的,是明亮的,有色彩的。 1. 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是( D ) A树叶的虚像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试题解析】 地上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浓密的树 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类似,是光源的实像。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基本模型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知道 这是
6、小孔成像的现象,通过小孔成像模型的建立得出物体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 光的色散说明白色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色的偏 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B ) A. B. C. D. 【试题解析】 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 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 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 【命题意图】 本题较为基础,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光的色散现象。 3.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
7、 20 时,反射角也为 20 B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 5 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 5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试题解析】 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反射面之 间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光线靠近或远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随之靠近或远 离法线,且变化角度相同。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命题意图】 此题重点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光的反射定律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 线分居,两角相等”。学生需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它们 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
8、角,还要掌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关知识。 4.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CDBA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B、B和 C、 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 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 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 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 A。 (2)步骤 A 的实验目的是_多次实验,寻找规律_。 (3)图乙是物、
9、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 相应规律。 _连接 AA、BB、CC,分别与原放置玻璃板处交于 O1、O2、O3,测量后发现 AA、BB、 CC 均与 O1O3垂直,且 AO1O1A,BO2O2B,CO3O3C;规律: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_。 【试题解析】实验步骤的顺序是以顺利完成实验为前提,安全、方便操作为原则。重复实 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要得出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及物、像连线 与镜面的关系,就要将对应的物、像的位置点连接起来,并进行测量。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 需要学生掌握探究平面镜
10、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 并能知道多次测量数据的意义。 5. 身高1.7 m的人在平面镜前1.5 m处, 平面镜高1 m, 则人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1.7_m。 人和像的距离是_3_m。当人逐渐向平面镜靠近时,他的像将_不变_(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若他以 2 m/s 的速度远离平面镜,则像以_4_m/s 的速度远离他。 【试题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右图所示。 连接S 与 S,根据 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可知,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 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些特点与平面镜大小、 物体离 平面镜远近等因素均无关,也就是说这些特点是没有附加条件限 制的。人们感觉物体离平面镜
11、越近,它的像就越大,这是因为人 眼看到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与物体本身实际大小有关,还与物体离眼睛的远近有关。 人眼 看到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由物体到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视角大小决定,这与远处的建筑物、 树木 看起来比实际小的道理是一样的。 【命题意图】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不论物体离镜子是远还是近,像 与物到镜子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并且考查学生对物像等大的理解。 6. 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 B )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C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试题
12、解析】 平静的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 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 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 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 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 【命题意图】 要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向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 向同一方向;漫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向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方向。 7. 如图是某同学作的光路图,他只画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另一条反射光线,请你画出发光 点 S。 【试题解析】方法 1:根据
13、光的反射定律,先作出过 C 点的法线,再画出 CD 的入射光线 DC,DC 与 AB 的交点就是发光点 S 的位置。如图甲。 方法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线段 CD 上任意找一点 P,据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画出对应的像点 P,像点 P与 C 的连线是 CD 的入射光线的延长线,CD 的入射光线与 AB 的 交点就是入射点 S 的位置,如图乙。 例 7 答图甲 例 7 答图乙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或者平面镜成像规律。要解决此题, 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也可解决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