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中政治最新版必修三文化生活高中政治最新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知识要点总结归纳(复习资料可打印)知识要点总结归纳(复习资料可打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一、文化 体味 文化: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文化 含义 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等意识形态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 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这种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
2、过参与 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文化现象实质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作用:二、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 人、民族及国家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丰富了, 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个人而言: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文 化 对 社 会 的 作 用 文 化 与 经 济 政治 相互 影响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
3、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 发展 相互 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 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 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 国内: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 化 在 综
4、合 国 力 竞 争中 重要性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求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的重 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 化 对 人 的 影 响 来 源 途径) 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表现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进行各种交往的方式, 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受价值观念、 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影响
5、,见诸于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行为举止。 )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 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深远持久.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 ,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 化 塑 造 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侧重人的主观精神感受,常用领略到、感受到、体验到、 享受到、提升修养、境界等标志词。 ) 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侧重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行动的动力,推动实践发展, 2 常用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促进了等标志词。 )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人综
6、合素质的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易混易错: (1)文化是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 (2)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3)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亦步亦趋) 。 (4)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有优秀、先进和腐朽、落后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 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不同的反作用,不能说“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个人成长” (5)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区 别 角度 侧重影响的过程 侧重影响的效果 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有相对稳定性、 延
7、续性, 短期内一般不会改变 关键词 无形中、 熏陶、 耳濡目染、 润物细无声、 油然而生、近朱者赤 难以改变、保持着、 “乡音难改” 、依旧、仍然 表现 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启示、精 神享受, 或产生思想困惑、 精神的失落, 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是通过潜移默化 的方式发生的,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 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人的 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 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 影响。 要求 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 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文化 要树
8、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联 系 都是我们通过自觉接受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来塑造人生的过程 都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6)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 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是 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 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 性的 具体展现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
9、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 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 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含义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 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为什么要 尊重世界 文化 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作用) 。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
10、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 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何尊重 文化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 多样性 原则原则:承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一律平等
11、的原则 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 化 传 播 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 途径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手段 传媒(传播媒介) :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经历了口语、文字、 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大众传媒:A.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B.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
12、息,日 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地位: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区别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 传播途径 传播手段 区别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指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必 须有行为、动作,如商业贸易等 是指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这些媒介就是 传播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必须 是媒介,如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联系 任何文化传播的途径都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 传播。 第四课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 统 文 化 含义 是长期历
13、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 表现 传统习俗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特点 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影 响 (作用) 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 展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如 何 对 待
14、传 统 文 化 态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分辨期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 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 “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 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 的 继承 与 发展 (1)文化继承
15、(含义):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 文化得到发展。 (2)继承和发展的关系:A.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B.文化要在继承的 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的要求:不断革除旧 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3)把握文 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作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影响 文化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自身的传承因素 4 发 展 的
16、 因素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 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五课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 文 化 创 新 含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 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 的创造。 动力 社会实践: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 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
17、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作用 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 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主体 人民群众。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
18、个“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A.态度: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B.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C.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正确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一 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 “民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19、的倾向) 主体需要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 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他 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注意: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都是是社会实践;根基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渊渊 源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三、关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答题模板: 为什么要进 行文化的交 流与传播? (例如;中外 文化交流、 举办文化年 等)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20、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是进行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设和 谐世界。 如 何 推进 中 外 文 化 交流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 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坚持各民族文化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21、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共享的 强大功能。 5 任务 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要求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 华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1)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2)文字与汉字文字与汉字: A.文字作用文字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 文字地位文字地位: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汉字作用汉字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字地位汉字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侧 重 中 华 文化的 历史悠久 博 大 精 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A.文学艺术,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 和整体性特点。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受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地理、历史等 因素影响。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A.中华
23、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 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侧 重 中 华 文 化 内 涵 丰富、 形式 多样、 范围 广阔。 注意: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者强调一个国家内部 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关系,后者强调一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二者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 特殊性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和谐相处、尊重)
24、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吸收、借鉴、 ) 作用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 解。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理解包容性还应注意: 文化的包容性,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容;也包括对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 流、借鉴和融合,即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和个区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华文化的 6 繁荣,最终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性词语: 广泛吸纳、 博采众长、 古今交融、 中西合璧、 和而不同等。
25、 第七课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一、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中华文化与中 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精神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伟大的 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体现在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之中) 以爱国主义 伟大奋斗精神。 (体现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之中) 为核心的 伟大团结精神。 (体现在团结统一、同舟共济之中) 伟大梦想精神。 (体现在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之中) 中华民族精
26、神 历久弥新、永 不泯灭 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铸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 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族精神的 时代特征: (民族性、 时代 性、先进性) 1、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 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为什么要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 (原因、 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用)
27、: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 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如何弘扬培育 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要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实现中华民 族
28、的伟大复兴。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爱国主义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地位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核心。 作用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 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特点 爱国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要求与 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新时
29、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7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喜) 。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优) 。 (3)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二、大力发展大众文化: 我 们 倡 导 的 大 众文化 要面向广大人民,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 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 。 为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 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
30、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大 众 文 化的 作用 (1)积极作用:A.有利于改变现有文化格局,丰富了社会的大众文化生活。 B.有利于消除落后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C.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消极作用: A.大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时使其难以兼顾社会效益。 B.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导致了大众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追求方面的迷茫和媚俗。 C.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模式化,导致其个性的泯灭。 三、分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不 同 点 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 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 化
31、、 “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表现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 算命、测字、看风水 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 “黄赌毒” 态度 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危害 落后文化是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 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共 同 点 都是糟粕,侵蚀民族精神、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都应坚决抵制。 其存在都有共同的原因: A.历史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B.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
32、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 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C.内部原因:市场经济自身弱点,使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多样化。 四、如何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国家 文化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 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同时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 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 经济上: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 8 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个人 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
33、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 治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企业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注意: (1)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并没有界定文化的性质和内容。 “我们倡导的大 众文化”强调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 乐见;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 (2) “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概念, “大众需要”的文化包含了性质各异的
34、 文化; “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我们倡导的文化。 (3)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性质上不一 定是落后的文化, 所以传统习俗不等于落后文化。(含义: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 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落后文化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 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含义 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素 质和才智能力,优化社会风气、行为规 范以及价值取向为目的的文化建设 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 经营性行业 资金来源 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 面向生产,依
35、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特征和本质 创造性和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和盈利性 目的 满足人民群众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提高 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范畴 学术研究、博物馆、图书馆 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旅游业、 艺术培训业 2、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区 别 是相对于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 化或者是一般大众文化而言的。 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而言的。 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而言的。 联 系 就其内容来说三者是一致的:都把思想
36、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其内涵;都是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根本目 标。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科技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 科技对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技对 综合国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学 技术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科技对 大众传媒 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科
37、技的发展,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科技 影响文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技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 发展和创新。 科技对民族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科技对 文化市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丰富,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科技对 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9 第九课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框第一框
3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内涵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来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 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的
39、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 向和示范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 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发 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文化 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重要作用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 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怎样发
40、展 (如何推 动社会主 义文化繁 荣兴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文化 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二框第二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重 要作用 文化
41、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 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 的来源 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 的表现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怎样彰显文化 自信的力量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 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 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10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 识 形 态 的 重 要性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 展至关重要。 党 怎 样 牢 牢 把 握 意 识 形 态 工 作 领 导 权 必须
4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 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 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 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 第十课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 观重要
44、性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 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 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 力、感召力。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观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 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地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45、、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如何培育 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要求) 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 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 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46、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 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1 第二框第二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筑牢理想信 念的重要性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开展理想信 念教育的要 求: 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文化观,坚定共产
47、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 加强思想道 德建设的要 求: (措施)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 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 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 后文化侵蚀。 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我们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 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