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7.88KB ,
资源ID:178321      下载积分:10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783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册知知识点总结)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册知知识点总结

1、第 1-2 课 文化与生活 第一单元主观题中对于文化作用(文化与生活)的考察既包括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也包括文 化对人的作用。 1. 文化的含义 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 的部分。 2.2.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特点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 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

2、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3.3.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其以重 大影响。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

3、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关系国家安全,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容。 (3 3)文化对综合国力)文化对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 4、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对人的作用?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4、 潜移默化:是无形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 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 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意: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 3.1 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 1.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及其意义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及其意义 (1)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文化遗产:

5、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方式:以名录方式名录方式确立。 2.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地位) (2)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

6、然要求 (5)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3.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 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 4、怎么理解、怎么理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解释:由于各民族

7、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 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 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2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重要途径之一) (2)人口迁徙(重要途径之一) (3)教 育 (重要途径之一) (4)各国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传播方式 (5)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途径。 2 2、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传媒 (1)传媒的发展形

8、态: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2)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3)大众传媒(重点) 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 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地位: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 3、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什么) 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 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

9、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 利共赢。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 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4 4、加强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加强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的态度) (2)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 律平等的原则。(文化多样性) (3)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途

10、径,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 媒),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4) 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4.1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各种表现形式的影响 (要求:把握关键词,注意选择题) (1)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 响。) (2)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

11、4)传统思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 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具体 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 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突出表现为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3.3.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 (1)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2、 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归属感、 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 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 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能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 消极作用。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 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 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 活。 (P42 页) 4.4

13、.如何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 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 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者剔除。 (2)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 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 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p44 第二段) (3)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

14、承与创新的关系)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角 度)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说明:2.3.4.5 点属于补充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 4.2 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 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 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2.

15、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根本 因素,外部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 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 展。(内部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内部因素)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内部因素) 5.1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6、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意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2.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重点)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重点)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 发展。进行文化创造,

17、实现文化创新,应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4)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25.2 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途径 1.如何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P53)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是文化创新 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P55) 2.什么是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守旧主义: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新文化(否今) 封闭主义:拒绝外来文化(否外) 民

18、族虚无主义:一位推崇外来文化(否中)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否古) 2文化创新的途径(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重点重点) (1) 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与实践的关系)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 所用。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 化的关系, 克服 “守旧主义” 、 “封闭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 、 “历史虚无主

19、义” 的错误倾向。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 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 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 (文化创新的主体) 或者: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0、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为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为 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实服务的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 (第九课中国际,贴近群众。 (第九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 (6)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 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等方式推动文化发展 (7)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和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十课文化强 国

21、的角度) 第第 6 6 课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2、汉字 地位:是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文字汉字 3、史书典籍: 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外因) 5、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方向保证) 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

22、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 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继承) 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流)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 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文化发展的主体) 6、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

23、独领风骚(独特性独特性) 主要表现: 文学艺术 特点: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 美好追求。 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 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作用:中华民族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 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地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

24、到不同的历史、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区域文化的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 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民族性) 7、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特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

25、同熔 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 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包容性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 族文化的理解。 9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荣住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 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26、,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 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解力量之源。 第第 7 7 课课 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优秀中华文化的结晶。 2.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 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 4.爱国主义 (1)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作用: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 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

27、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 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 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5.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性: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

28、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6.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P81)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 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P82) (3)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先进性(P83) 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29、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P83)民族性 (5)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P83) (6)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时代性 第第 8 8 课课 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 (1)特点:文化市场斑斓色彩,文化生活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喜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有哪些积极影响) : 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

30、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忧 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有哪些消极影响): 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迎合低级趣味 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4. 如何应对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 (1)政府(国家):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8.2 的知识补充) 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8.2 的知识补充)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9 课的知 识补充) (2)文化生产经

31、营者(企业) 守法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经济生活的补充) 加强自律,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不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产品 (3)个人: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做出正确的文化选 择。(8.2 的知识补充) 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优秀的 文化传播者。 (10 课的知识补充) 5.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6、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含义:面向广大人民(方向上) ,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上) ,为人民大众所喜 闻 乐见(形式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上) 。 7落后文化

32、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表现形式: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 “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 属于腐朽文化。 危害: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 义事业。 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9.1 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

33、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 向和示范作用。(8.2) 历史证明: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

34、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5、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含义) (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4)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7)党牢牢掌

35、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8)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9)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 道德水准、 文明素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持的人才基础。 (10)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 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6、。 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7、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9.2 9.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文化自信的来源(含义) 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 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自信的表现? 对中华文化

37、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3.文化自信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怎样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来源 文化自信的表现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 (4)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为什么坚持

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 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7.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 和话语权。 (3)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39、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 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4)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8.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1)作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生存和发展至关和重要。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2)必要性: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 的需要。 9.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1)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 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40、。 (2)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3)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 力、 影响力、 公信力;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 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10.1 10.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作用 (1)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

41、的核 心价值观。 (2)精神追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3)价值判断: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 聚力和感召力。 2、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历史) (2)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 (实践) (3)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时代)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 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

42、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1)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 共同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 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4)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5、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

43、、精神文 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 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 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 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0.2 10.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 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2)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

44、。 2.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 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 (2)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3)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 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5)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6)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