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71.88KB ,
资源ID:17429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74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广安XX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广安XX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1、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共 48.0 分)1. “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三纲五常”等名词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即( )A. 家国同构 B. 中央集权 C. 儒表法里 D. 君主专制2.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3. 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

2、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 尊华鄙夷的思想 B. 天朝上国的气度C. 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 农耕文明的包容4. 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 严格限制人身自由5. 左传昭公记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凡是士以上的等级都是世袭的,并规定“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当时,这一举措(

3、)A. 促进了国家统一 B. 提高了劳动效率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强化了中央集权6.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丝织品收人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7. 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

4、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8.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9.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

5、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10.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 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11. 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定州何明远,大

6、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居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远年老,惑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盛。”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唐代( )A.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B. 工商业经营获利巨大C. 官员从事商业经营 D. 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12. 蓝鼎元鹿洲初集:“ (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 禁” ( )A.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 利于扩大官方贸易防止海盗C. 推动了民间走私贸易的猖獗 D. 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1

7、3.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城市规模的扩大 D. 长途运输的便利14. 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A. 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 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C. 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 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15. 梁启超说:“黄宗羲 在过去二百年间,人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

8、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16.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7.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

9、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不懂得国际公法18.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

10、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C.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19. 下侧为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三民主义课本插图。图中上方自左向右文字为“垄断事业”“政治捣乱”和“侵占利益”,下方船头有“中华”两字。为消除这三大障碍,使“中华”这艘航船顺利航行,革命志士( ) A. 领导辛亥革命 B. 掀起五四运动 C. 发动国民革命 D. 开展土地革命20. 1930 年 2 月,中共

11、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这说明( )A. 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 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C. 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D. 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 21.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英文译稿节选: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 )A. 国民大革命

12、B. 社会主义革命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2. 著名史学家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不能反映该论断的是( )A. 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 B. 大量聚敛金银财富C. 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 颁行资政新篇 23. 1833 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是( )A. 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 B. 外

13、国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C. 中国近代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D. 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24. 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 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25.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思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2

14、6. 据统计,1820 年至 1952 年中国在世界 GDP 中所占的比重从 1/3 降到了 1/20,实际人均收入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平均水平的 1/4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部动荡与列强侵略 B. 西学东渐与经济衰退C. 生产停滞与民族危机 D. 政局混乱与工业落后27. 1921 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它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 B. C. D. 28. 从“中

15、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C.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2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 80 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另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30.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

16、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 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31.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他提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 ,建设社会文学“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据此可知文学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 普及科学知识 B. 方便民众阅读 C. 推广白话文体 D. 服务政治革命32. 李

17、大钊庶民的胜利中提到:“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 20 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主要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D. 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2.0 分)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不平等条约产生的那一刻起,清政府便开始了反抗斗争,但收效甚微。1917 年 8 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无效。1921 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坚持斗

18、争,加上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由此,山东问题终得以解决。苏俄政府因外交孤立,意欲拉拢中国,从 1919 年 7 月起,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1924 年在平等条件下中苏两国重订了新约,恢复了一定的平等权益。20 年代中后期的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国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等租界,和主要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签订了关税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南京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大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 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处理

19、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摘编自王建朗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材料二 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分为四个时期:一、酝酿期:明治政府向列强表达修约意愿,并派使团赴欧考察和修约,但遭到拒绝。二、胶着期:19 世纪 70 年代寺岛外务卿把修约重点放在修改关税上,因列强反对,进展缓慢。1880 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并推行欧化政策和媚外外交,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三、基本完成期:1888 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

20、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 5 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三国的同意。 19 世纪 90 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 年 7 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四、最终完成期:1910 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 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规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摘编自牛淑萍 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

21、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修约特点有何异同?分析废除不平等条约给两国带来的意义。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35. 材料 雍正即位之初,贪官

22、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措施如下: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

23、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36. 【历史-选修: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 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 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

24、 1932 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 3.4 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 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25、37.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唐甄(16301704 年),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历明亡和农民起义洗礼的他,以上古“三代之治”为摹本,论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国。唐甄认为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方式对待民众。“天下之大可恃乎?甲兵之多可恃乎?君惟不义无道于民”,则“推之如蹶弱童也”。所以,国家要长治久安,君主须重民爱民。为此,他告诫君主“立国之道,惟在于富”,“富在编户”,“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他承认天子之尊,但“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统治者和民众都仁爱、中和,上下形成一种秩序井然、整个

26、社会安宁和睦的氛围。这就是唐甄追求的理想王国。摘编自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设计“理想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概括唐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想国”的不足之处。答案1. A 2. D 3. C 4. C 5. C 6. D 7. D 8. C 9. B 10. C11. D 12. D 13. B 14. A 15. D 16. A 17. C 18. A 19. C20. D 21. B 22. D 23. A 24. A 25. C 26. A 27. A 28. D29. D 30. D 31. D 32. C33. (1)原

27、因:利用一战、二战的契机;利用国际会议列强之间的矛盾;抓住苏联急需获得承认而放弃在华特权的机会;民族主义情绪和国人的支持;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和英美为鼓励中国人民继续抗战。(2)不同:中国废约持续时间长,日本时间短;中国先关税主权,后治外祛权(领事裁判权),日本先治外法权,后关税主权。相同:中日两国政府的修约努力;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修约;两国人民的斗争迫使政府重视修约。关于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外交、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如下:收回了国家主权,洗刷两国近代的耻辱,提高国家地位;对两国民族工商业有一定保护作用,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两国人民的自信心,更

28、加融入国际社会;领事裁判权的收回也促进了两国司法改革。 34. 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论题 1 是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论题2 是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 1 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 2 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故答案为:【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29、,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30、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35.(1)背景:雍正帝上台后,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国库空虚,财政不足。举措:以前造成亏空的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贪污挪用的问题要如数补足;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清理陋规,各种收入作为公款统归国家财政。(2)影响:整饬了吏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人民负担减轻;强化了财政制度管理。 36. (1)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的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

31、控制媒体。(2)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措施包括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这些措施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故答案为:(1)原因: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的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控制媒体。(2)措施: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影响: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 37. (1)原因: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要求摆脱束缚;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借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2)主要内容:强调君主行仁政以得民心;君主应以富民为公,力除弃民虐民之政;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工商皆本。不足之处:这一构想仍未跳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的模式,以“圣君”作为理想政治的主角,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它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支持,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没有促进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